01.
前天在后臺收到一大段文字,來自一個也在上大學的姑娘。
她傾訴了不少,大概是說自己最近很水逆,活得很糟糕,不知道每天上課的意義是什么,遇到打擊就退縮,現在沒有目標也沒動力,“我大概就是你一篇文章中所寫的假裝上大學的其中一員吧。”
這種狀態無非就兩個字:迷茫。
我嘗試著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和她聊,得知她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喜歡看書。
我問她有沒有想過自己專業的意義,能不能接受這個專業未來的發展。
她開始自我分析,覺得自己文筆不好,只適合欣賞別人的作品,所以只剩下教師和公務員能選擇,兩種職業之中,對教師比較感興趣,但又不是師范生,對這方面也不夠了解。
我給出建議,“那你就去了解教師資格證該怎么考,這就是第一步啊,了解考這個證所需具備的條件還有考核內容,去查,去問。”
那姑娘秒回,“嗯,好像突然想通了。”
看,有時候迷茫是特別容易解決的事情啊,想清楚你的發展方向了,就去為它做準備去付出。
當你有目標的忙起來,茫自然就會消失了的。
總聽說,你只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其實,你可能是連想都懶得去想,按部就班的,吃飯休息上課,習慣性迷茫,生活穩得像一潭死水。
02.
年少時喜歡北島的詩,有一句尤為突出,“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如今依然欣賞北島的此詩,但大概是人成熟或者現實了吧,總是在后一句中讀出了悲涼和焦慮,因為害怕會印證在自己身上,不希望未來也會聽到夢碎的聲音。
想起過年探親時,親戚問起一個已畢業半年的表哥現在在哪里從事著什么工作,他支支吾吾好一陣,最后尷尬地說,“等找到了再告訴你們吧。”
表哥讀的是一個不算差的二本,加上家里做生意,富裕且人脈廣大,應該不至于找不到工作的地步。
但親戚們看出了表哥的不悅,也算識趣,便沒有多嘴嘮叨下去。
離開前,表哥把我拉到小角落,一本正經地勸誡我,“你可要好好把握大學那幾年啊,別像我這樣悠閑悠閑就晃過去了,結果該考的證沒考,就算有人脈有金錢能走后門,可有的工作就是規定了必須具備某些資格證這種硬性條件。迷茫過后就完了,家里的生意又不感興趣,工作又找不到……”
我乖乖的點點頭。
表哥的處境就像網上很多人“羨慕”的那樣,要是在外面混不好,就只能回家繼承家產了。
可像我們這些普通人,哪敢迷茫啊。
年輕的成本太高了,在二十出頭的往后日子里,如果沒好好給自己提升能力,添磚加瓦,等與殘酷的現實交手后,才發現年輕的熱血早已一耗而盡,卻也沒有底氣抬起頭。
年輕時有很多光鮮亮麗的夢,像五棱鏡在陽光下折射出的彩光般耀眼,最后大多都似泡沫一樣在迷茫的時空里錯亂泯滅。
03.
以前,覺得十八歲意義非凡,是成年的標志,自由的開端,可很多人都是在十八歲過去很久了才后知后覺,在某一瞬間才感慨,哦,原來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啊。
十九歲那年受委屈,還會假裝可憐的說,我也就才十九歲啊。
因為十九歲模糊點來說也就十幾歲而已,給自己一種還沒長大還可以繼續幼稚的錯覺。
可邁進二十歲這個檻后,有前輩對我說,“好好珍惜20歲到25歲這幾年啊,不然一眨眼你就三十啦,最后還什么都沒有。”
一陣小恐慌。
確實,20到25真是黃金年齡段啊,好不容易消磨掉了青春的稚氣,漸漸蓬勃起年輕的熱血,雖尚未配好劍,也一無所有,卻憑著一腔孤勇,無所畏懼地去闖,頭破血流也好,那是年輕時難得的勇猛啊。
前一陣寫了一篇關于大學生“假裝”上大學的盲目狀態,無非是想激勵自己,和大家共勉,但收到的評論有不少都是喪氣的,講自己是如何荒廢這三四年的大學生涯,逃課、打游戲、玩快手、泡吧蹦迪……
間接性凌云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可以說是部分人的真實寫照了。
在這些懊悔的描述與回憶中,他們身上都有曾相似的影子——彷徨、徘徊、消沉、無目的。
有個讀者甚至還直接搬出劉同的那一句“誰的青春不迷茫”來為廣大迷茫青年開脫。
不錯,每個人都少不了迷茫的階段。
可是,我們才二十剛出頭,正是熱情和創造、探索與認知,種種奇妙的未知在激烈碰撞的時候,如果慵懶的迷茫在這個階段長時間生根發芽,最后攻城占地,被二十幾歲這些年的彷徨侵蝕得只剩下空殼,這樣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04.
昨天上病理的理論課,換來了一個教過我們實驗課,年近五十的教授,他給我的印象一直很好,溫文爾雅,耐心教學,會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潛力。
可他講到高血壓可分為緩進型和急進型時,卻“吐槽”起我們,“現在你們這些大學生啊,就只需要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上課就行了,不愁吃喝,不用賺錢,沒什么壓力,只有突然遇到什么大事,比如考試,才容易得急進型高血壓。”
講完,我們在臺下面面相覷,露出一種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回應式微笑。
其實,我很想反駁老師,其實您錯了。
我們這些九五后,雖然大多還沒有過多的經濟負擔,可已經有人不滿足于僅僅呆在學校安靜的學習了,他們也好奇校園外的世界,帶著初生牛犢般的無畏,躍躍欲試。
最近學校有一群被中國青年報和各大新聞報導的學長學姐火了,他們一年前自掏腰包,創建中醫理療創業團隊,從一開始的六人到現在的15人,利用所學的臨床知識去干理療,雖然一個學期的收入近一萬,大家平攤下來也沒剩多少,甚至成本都還沒賺回來,但他們卻樂此不彼,覺得自己是在“玩”中收獲知識和能力。
看到網上好些評論都在質疑他們是否在非法行醫,撇開這些先不說,就沖著學長學姐們這種有目標的創業,就已經能看到他們身上的光環了,那是一種對新鮮事物敢于探索的勇氣。
有些年輕人的野心很大,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年輕是自己最大的資本,即使站在一開始就充滿了不確定,青黃不接的路口上,也能越沖越猛。
保持好奇,有清晰的目標,行我所行,這種年輕人真的很酷啊。
05.
見過讀著經濟學的學長,熱衷攝影,用幾千塊的單反去拍照賺錢,創建自己的攝影團隊,到最后換上過萬的專業設備,走遍大半個中國。
也看過長得漂亮,家境也好的同齡姑娘,周末當著模特去賺生活費,晚上呆在實驗室小心翼翼計算著時間,重復著失敗了n多次也不放棄的科研實驗。
身邊有呆在宿舍,沉迷游戲的同學,說好玩一局“吃雞”就收手去學習,輸了之后卻不服氣,接著開始第二局第三局……一邊罵著隊友是小學生那么渣,一邊點著手機目不轉睛,把一整晚消耗掉。
也目睹著不少沒了戀愛就活不下去的女生,在樓下和戀人摟抱到了門禁鐘點也不舍得離去,在軟綿綿的愛情里心滿意足。
不知道要往哪里走要做什么,所以總是被當下的小誘惑給絆住腳,把最澎湃的激情都耗在了眼前花花綠綠的虛無漂浮之中。
迷茫,很可怕,不及時從中抽離出來,就會像一只寄生蟲鉆進你的體內,繁衍吸取里面的營養,長此以往,剩下的只是布滿病灶的軀體。
06.
問自己,現在做著什么,期待怎樣的未來,是否過得踏實,能否從中得到意義。
如果有,請保持下去。如果沒有,請你認真思考,好好改變,再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畢竟,迷茫的成本太高了,我們虧不起。
不想等年輕耗盡,只能抱歉的說一句,“不好意思,我沒什么拿得出手的。
希望再過好幾年,我們深夜飲酒,聊著年輕時的勇猛,今天在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與獲得的樂趣,以及對明天新鮮事物的無比期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