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需求,作為一名在科技公司,尤其是產品相關的工作者,永遠也避不開的詞,其在百度百科中查到的解釋是:需求是指人們在欲望驅動下的一種有條件的,可行的,又是最優的選擇,這種選擇是欲望達到有限的最大滿足,即人們總是選擇能負擔的最佳物品。表現在消費者理論中就是在預算約束下達到最高無差異曲線。
? ? ? ? 我們可以看到,需求與人的欲望是息息相關的,而產品經理在挖掘需求的時候也是要從人的欲望入手,了解人欲望的本質。
? ? ? ? 然而,欲望本身卻是可以偽裝的,在我剛接觸產品的時候,在與朋友的聊天中,我用椅子來解釋需求,很直白的表示椅子是用來滿足人們“坐下來”的需要,現在想來覺得有些過于簡單了,其實反向思考就會發現,人們為什么會產生“坐下來”的想法,是因為覺得“累”、“疲勞”,人們之所以產生“坐下來”的想法,其深一層的想法則是“要休息”、“追求舒適”的心理訴求,在此基礎上,結合需求場景,我們知道在戶外場景或者短暫休息場景的情況下,能滿足這一類需求的最佳物品是椅子,而不是床。在這一層面上將欲望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我們便可以得到“休息的更好”、“更加舒適”這樣的需求,針對“坐下來”這一行為出現了硬座,軟座,搖椅,沙發,躺椅,按摩椅等等種類,用來更好地契合人們的這一欲望。
? ? ? ? 簡單總結下便是需求需要需求場景的支撐,并契合欲望不斷分類進化。
? ? ? ? 從生活拉回到互聯網產品層,我們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去分析,對于大家都關心的“吃”的需求,美團、糯米在滿足了用戶“吃”的需求外,更深一層的滿足用戶“吃得好”、“吃得便宜”的需求,場景則在室外;餓了么、美團外賣則將“吃”的場景搬到了室內,同時還滿足用戶“吃得好”、“吃得方便”的需求;下廚房這類菜譜類產品則是將場景集中在廚房,以“動手去吃”為深一層的需求。
? ? ? ? 既然需求來源于人的欲望,但是為什么需求還有真偽之分呢?誠然需求是人欲望的體現,但是能夠產出產品的需求,是要具有一定商業價值的,這些需求可能來源于調研分析,可能來源于客戶要求,甚至可能直接來源于老板的想法,而這些需求是否真的具有價值,卻要通過市場的檢驗,及在特定的需求場景下,大多數人是否會產生對應的需求,需求場景又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括用戶、時間、地點、社會甚至是政策。就像把梳子賣給寺廟一樣,梳子滿足的是人對于美的需要,而和尚與寺廟的需求場景則無法與此相對應,這個需求便沒有價值,甚至不存在,但是施主與寺廟,在賦予梳子以祝福/祈福的意義,便產生了需求,而此時的需求早就不是人對于美的需要,轉而為人們對于宗教的虔誠的需求。當然工作中判斷需求真偽并不簡單,甚至會出現調研時,被驗證有價值的需求,最終被驗證是偽需求的情況,因此判斷需求的真偽考驗每一名產品工作者對市場的把握。
? ? ? ? “產品之神”張小龍曾今說過,做好產品,就要了解人性,了解人性中的“貪、嗔、癡”。“貪、嗔、癡”在佛教中是對人欲望的描述,人有欲望,欲望會產生需求。作為初期接觸尚處于小白階段的我來說,以上完全主觀的觀點還略顯膚淺,但我相信,人性、欲望在產品需求分析上的重要性,只有深刻的人性認知,才能將產品打造的更加溫暖有趣也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