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體驗,也有情緒反應,喜怒哀樂,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意味著正常的情緒表露。而喜怒哀樂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卻有著特殊的含義。
通常認為,痛苦、快樂、興趣、驚奇、厭惡、憤怒、懼怕、悲傷8種基本情緒是嬰兒從人類進化中獲得的。這些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隨著個體的發展而逐漸變得復雜,情緒反應的含義也日益豐富,因此從兒童的情緒反應可以判斷個體發展的好壞。
例如,總是笑瞇瞇、經常處于快樂狀態的嬰兒,說明他們的需要大部分都能得到滿足,他們的個體發展很順利,身心處于健康狀態。在智力活動上表現為,敢于探索,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刺激。在社會化方面表現為,社會適應良好,容易與人交往,待人友好,個性發展良好。
而經常冷漠、對外界顯得毫無興趣的孩子,可能預示著他們早期的適應不良,或說明在早期養育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憾,如嬰兒的生理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感情關系淡薄,早年失去母愛等,不良的情緒體驗常常會影響嬰兒的智力活動和發展。
情緒之所以會影響人的智力活動,主要是因為,情緒對于認知加工來說,它似乎成為一種大腦的狀態,這種狀態成為認知活動的背景。
良好的情緒狀態為認知加工提供優勢背景,對認知活動起著組織的作用,它能促進學習過程,便于提取有用的線索,順利解決問題。輕松愉快的情緒可以使人的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思維流暢,記憶力增強,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而不良的情緒狀態,過多的緊張與激動,使知覺遲鈍,思維呆板,學習過程緩慢,從而干擾了操作效果。
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隨著積極情緒強度的增加,學生的智力活動成績提髙,而隨著消極情緒強度的增加,學生的智力活動成績出現明顯的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里能說會道,會做許多事情,可到了有陌生人的地方就顯得有些笨拙,該會的也不會了,孩子考試怯場,就屬于這種情況,這就是消極情緒干擾了正常的認知活動。
根據智力導入量的觀點,情緒影響了在特定作業中的智力導入量,從而影響了作業的效果。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