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然光
自然光在攝影中是免費且極具變化性的優質光源。清晨與傍晚時分,太陽角度低,光線柔和且帶著溫暖色調,側光或逆光拍攝人像,能為人像勾勒出迷人輪廓光,發絲都能被渲染得金黃璀璨,拍攝風景則可使整個畫面沉浸在金色光輝里,層次感與立體感十足。而陰天時,光線均勻散射,適合拍攝需細膩呈現細節的物體,如花卉,能將花瓣紋理清晰展現。避免在正午強光直射下拍攝人物,易造成面部陰影過重,可選擇有遮蔽處讓光線柔化后再拍攝。
精準對焦主體
對焦精準與否決定照片主體的清晰程度。如今相機自動對焦功能強大,但并非萬無一失。拍攝人物時,應將焦點精準對在眼睛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清晰的眼睛能讓人物照片富有神韻。對于運動物體,像奔跑的孩子或飛馳的汽車,需提前預判運動軌跡并采用連續自動對焦模式,確保在按下快門瞬間主體清晰。若遇到自動對焦困難場景,如拍攝玻璃后的物體或微距攝影,手動對焦可發揮大作用,轉動鏡頭對焦環,依據取景器或顯示屏中圖像清晰度確定焦點。
嘗試不同視角
擺脫常規平視角度拍攝,能讓照片煥然一新。低角度拍攝可使平常矮小的物體顯得高大而有沖擊力,例如拍攝花朵,從花朵下方仰拍,花朵會如同巨人般矗立在畫面中,拍攝建筑能強化其雄偉壯觀之感。高角度俯拍能展現宏大場景全貌,如城市街道、棋盤式農田等,將獨特的圖案美和布局美呈現給觀眾。側面拍攝有助于突出物體輪廓形狀,正面拍攝利于展現主體細節與表情,多嘗試不同角度組合,能發現拍攝對象別樣的魅力。
合理利用構圖
構圖是組織畫面元素的有效手段。三分法構圖應用廣泛,把畫面橫豎三等分,四條分割線交叉點是放置主體的絕佳位置,比如拍攝人物時,將人物置于交叉點,畫面會顯得自然和諧,拍攝風景時,讓地平線等元素沿分割線分布,可使畫面比例協調。對稱構圖能營造穩定莊重氛圍,適合拍攝建筑或倒影,像平靜湖面上的建筑倒影,對稱構圖可強化對稱美,給人強烈視覺沖擊。引導線構圖借助線條引導視線,如蜿蜒的山間小路、古老的城墻線條等,可將觀眾目光引向畫面深處主體,增加照片縱深感與故事性。
控制曝光三要素
曝光由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三個要素決定。光圈大小影響進光量與景深,大光圈(如 f/2.8 及以下)能讓背景虛化,突出主體,常用于人像和微距攝影,小光圈(如 f/16 及以上)則使前后景都清晰,用于風景拍攝。快門速度決定光線進入時間,高速快門(如 1/500 秒及以上)可定格瞬間,適合拍攝運動場景,慢速快門(如 1/30 秒及以下)能拍出如流水拉絲、車燈軌跡等動感模糊效果。感光度越高,相機對光線越敏感,但過高會產生噪點,一般光線充足時用低感光度(如 ISO 100 - 400),光線暗時適當提高并配合大光圈或慢快門。
留意背景環境
背景在照片中起著重要的襯托作用。拍攝人物時,要避免背景有雜亂電線桿、垃圾桶等干擾元素,可通過改變拍攝位置、調整拍攝角度或使用大光圈虛化背景來突出人物。拍攝風景時,注意背景與前景的色彩搭配與層次感,比如青山綠水間,綠色的層次過渡以及與藍天背景的協調,若背景過于搶眼會弱化主體,精心選擇背景能提升照片整體質量。
穩定相機拍攝
手持相機拍攝時,輕微抖動可能導致照片模糊,尤其是在光線不足或使用長焦鏡頭時。快門速度低于安全快門(一般為焦距倒數)時,手抖影響更明顯。使用三腳架或獨腳架可固定相機,確保拍攝穩定,在拍攝夜景、長曝光照片或微距攝影時十分必要。沒有輔助設備時,可依靠墻壁、欄桿等固定物體,或采用正確手持姿勢,雙手握緊相機、雙臂貼近身體、雙腳分開站穩,以減少抖動。
把握拍攝時機
攝影是捕捉瞬間的藝術,把握拍攝時機至關重要。比如拍攝日出日落,需提前到達拍攝地點,等待太陽處于最佳位置和色彩最絢麗的時刻按下快門。拍攝野生動物,要耐心等待其做出有趣動作或表情。在街頭攝影中,時刻留意行人的精彩瞬間,如孩子的純真笑容、老人的慈祥神態等,提前預判并迅速反應,才能定格珍貴瞬間,錯過時機可能就無法拍出理想照片。
后期適當調整
后期處理可優化照片效果,但要適度。簡單的裁剪能去除照片中多余部分,優化構圖,使主體更突出。調整曝光可讓過暗或過亮的照片恢復正常,色彩調整能讓顏色更鮮艷自然或營造特定氛圍,如增加暖色調可使照片更溫馨。但要避免過度后期,如過度提高飽和度使顏色失真,過度銳化產生噪點等,保持照片的真實性與自然感。
學習借鑒佳作
多欣賞優秀攝影作品能快速提升審美與拍攝水平。可以在攝影網站、社交媒體平臺上瀏覽各類題材的佳作,分析其光線運用、構圖方式、色彩搭配等。例如看到一幅精美的風景攝影,研究其是在何種光線條件下拍攝,如何運用構圖突出主體與營造氛圍,色彩是怎樣協調的。通過學習借鑒,將他人的成功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拍攝中,不斷嘗試與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拍攝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