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高手呢?有一個方法,你可以問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他知識領域中的一個點,他如果能就此展開回答形成一個面,再由這個面擴張成一張網,那就基本上可以判定他是這個領域的高手了。
比如說你問一個專家學者,他們這個學科里,最頂尖的大牛都有誰,他如果只能說得出一兩個,那他只是一個粉絲而已,而如果他能說出好幾個人,而且是用不同維度的標準來描述的,那就說明在他的認知地圖上,這個學科被展開了。
接下來你再追問,為什么是這幾個人呢?他能說出這些大師出現的社會條件、學術背景,研究歷程等等,那就說明他對于,這一學科的認識,已經嵌入到整個人類文明的網絡里了。
在我們成為專業領域牛人的道路上,也可以按照這個思維進行自我培育。新手入門,率先接觸到的,只是一個點,而由這個點擴展成面,再由這個面聯結周邊相關知識點,就形成一張網。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知識體系”。
由此,可以聯想到,為什么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對知識的真正興趣,那是因為應試教育正好是反過來的,他把一張網壓縮成一個面,再把一個面簡化成一個點。在初中高中階段,我們學習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考到一所好大學。
課堂上,很少有老師教授知識點的時候會義務給你擴張別的知識點,首先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知識儲量就不夠,無法聯結成面;其次他只要按照教學大綱把考試會考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就好,就算在此之外擴充了知識的相關背景、產生條件,對心里只有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說,那是無用的,對他自己產生不了價值。而在繁重的課業之外,沒有正確的引導,又有多少學生會保持好奇心,自己去查找相關的知識點去補充自己的知識面進而形成知識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