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遠行客
很多年以前看過一本書,《孤島訪談錄》,主持人黃集偉邀請一些文化名家進行訪談,問對方,假設你去一個孤島生活,會帶一本什么書?
很多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五花八門,有的帶《紅樓夢》,有的人帶《辭海》,還有人帶《莎士比亞全集》,等等。
時光回溯500多年前,明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的時候,這個問題擺在了王陽明的面前。他要到一個孤島去,他也只帶了一本書。
他的孤島在哪里?答:貴州修文縣的龍場。他帶了一本什么書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易經》。
正德元年,他因為得罪大太監劉瑾,從中央國家機關的處級干部(兵部主事)的位置,貶為龍場驛丞。驛丞,大約相當于今天縣一級郵政(招待)所所長的角色。
龍場,就是王陽明的孤島。
很多人知道王陽明,是他知行合一的心學和立下的赫赫功績,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但他與《易經》的關系,卻鮮有人知。
明清科舉,要考四書、五經,《易經》是其中的一本。可以說,任何一個夢想著通過科舉高中狀元,魚躍龍門的古代讀書人,《易經》必須是爛熟于心的,王陽明也不例外。而且,有一些學者認為,他的心學根基就是從易學而來。
在去龍場之前,王陽明被廷杖三十,并在監獄里關了大半年。在獄中陪伴他的,是《易經》。他在大牢里寫下《讀易》一詩:
“囚居亦何事,省愆懼安飽。
瞑坐玩羲易,洗心見微奧。
乃知先天翁,畫畫有至數。
……
《遁》四獲我心,《蠱》上庸自保。
俯仰天地間,觸目具浩浩。
簞瓢有余樂,此意良非矯。
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
《遁》、《蠱》都是卦名。《遁》九四爻辭:好遁,君子吉,小人否。”《遁》四獲我心,大概是指他用《易經》來卜卦,得到這個結果還不錯,給他以莫大的安慰。
《蠱》上九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也是他當時內心的一個寫照。
那時候的貴州,是一個非常偏僻荒涼的地方,龍場位于貴州的修文縣,更是“萬山叢中,蛇虺魍魎,蟲毒瘴癘”,到了那里,甚至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當時,他找了個附近的山洞,藉此躲避風雨,平日靜坐,或研讀《易經》,并把這個山洞稱為“玩易窩”。
《修文縣志》記載,“城南里許有玩易窩,昔陽明子謫居龍場時讀《易》之處。”
“玩易窩”,特別是“玩”字,說明王陽明甚得易經三味。孔子當年教人讀書,幾乎所有的書都要求正襟危坐,需努力刻苦地學習之。唯有對《易經》的學習,要“玩索而有得”,提倡用玩的心態去學。
王陽明后來寫有《玩易窩記》:
陽明子之居夷地,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而不知其夷之為厄也。于是陽明子撫幾而嘆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將至也夫!吾知所以終吾身矣。”
讓王陽明“終吾身”的,就是易學。
宋、明文人有習靜之風,修身、養性、參禪,通過靜坐來體察天地萬物,佛家、道家都有靜能生慧之說。
《易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漢書·藝文志》用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 ,來表述易經成書的時代和作者,經過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期,由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傳》最后成書。
王陽明36歲時,在龍場最終悟道,這與他終日靜坐并研習《易經》有莫大關系,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他的舉止和境遇,與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亦頗有些相似。
王陽明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武志紅在《為何越愛越孤獨》一書里曾專門闡述之。《易經》里也有關于“心”的表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
云棲竹徑,是杭州西湖新十景之一,里面有座亭子,叫“洗心亭”;湖南長沙、貴州畢節都有洗心寺。“洗心”二字的典故,即出于此。
因為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所以這里被稱為王學圣地。據說當年西安事變結束以后,少帥張學良曾囚禁此地反思。
王陽明的心學在后世變成了一門顯學,并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錢穆認為,天下之學,盡在陽明心學。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研讀過王陽明的《傳習錄》。曾國藩、蔣介石等人,都對王陽明非常推崇。蔣介石去過龍場三次,他去了臺灣以后,還把他官邸旁邊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今天王陽明的遺跡,主要集中在浙江、貴州和江西三省。
1、 浙江。
王陽明祖上世居紹興,后來遷徙到當時屬于紹興府的余姚縣,在其幼年時又從余姚遷回紹興,在他死后也葬在紹興。因此在今天的紹興、余姚,有不少與之有關的遺跡。
紹興王陽明故居:位于紹興市區光相橋東側西河以南,即現上大路王衙弄的“伯府第”。
王陽明墓:位于蘭亭鎮花街洪溪鮮蝦山(又名仙霞山)南麓。墓地為王陽明生前所親擇,1989年重修。2006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明洞天:在會稽山的余脈宛委山,道教的十洞天之一。王陽明早年讀書結廬之地,并曾在此修行導引術,他的“陽明”之號也由此得名。
稽山書院:北宋名臣范仲淹創建,位于紹興城內臥龍山之南,是紹興著名的千年書院,以王陽明講學時最為鼎盛。
余姚王陽明故居:位于城區龍泉山北麓、陽明西路以北的武勝門西側,即余姚壽山堂。王陽明就出生于故居內的瑞云樓,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中天閣:位于余姚龍泉山南山腰,曾是王陽明講學處,亦稱陽明書院。
2、 貴州。
? 龍場:位于貴陽市北部的修文縣,是王陽明在貴州遺跡最集中的地方。有陽明小洞天、玩易窩、何陋軒、君子亭、賓陽堂、三人墳等。另外,還有王陽明當年創立的龍岡書院(后改為王文成公祠)。
陽明祠:位于貴陽市扶風山,祠中有王陽明坐像及畫像,還匯集了眾多以王陽明為主題的碑刻,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江西。
記功碑:廬山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臺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其中左邊一處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后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世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記載了他率兵馬平息南昌寧王朱宸濠叛亂一事。
白鹿洞書院:地處廬山五老峰南麓,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陸九淵等學界名流曾在此講學或辯論,而名揚天下。平定寧王叛亂后,王陽明曾在此召集門生,聚眾講學,發揚心學。
龍南玉石巖題刻及太平橋:明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師征三浰,途經龍南縣,看到玉石巖雙洞奇絕,因號之以“陽明小洞天”,并留詩六首,又刻《平浰記》于上。在龍南縣楊村鎮,還有一座王陽明當年督造的古橋梁,即太平橋。
吉安青原山:青原山寺廟眾多,以凈居寺最負盛名。在寺廟門前有一面照壁,嵌有石碑一方,上書“曹溪宗派”四個大字,為王陽明所題。吉安最早的書院青原書院(后改名陽明書院),也設在這里。明正德五年,王陽明在此開壇講學。
落星亭:王陽明去世的地方,位于江西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