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嬰兒依戀
答:嬰兒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主要標志。依戀一般可以分為安全依戀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回避和反抗型依戀又稱為不安全性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依戀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和特殊情感聯結階段。
2.測驗項目的區分度
答:測驗項目的區分度是指測驗項目對所測量的心理特性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也就是項目的效度。區分度通常以被試在每個題目上的反應與其效標資料的相關或每個試題的得分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為指標。若項目區分度高,則能力強、水平高的被試得分高,能力弱、水平低的被試得分低,否則就沒有區分度。
區分度的值具有相對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區分度的值不同;
②用相關法計算的區分度值受樣本大小影響;
③用兩個極端組通過率的差異作為區分度的指標,其值受分組標準的影響;
④區分度值的大小與樣本的同質性有關。
3.區間估計
答:區間估計是指根據估計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斷總體參數所在區間范圍的參數估計的一種形式。它是用數軸上的一段距離表示未知參數可能落入的范圍,雖不具體指出總體參數等于什么,但能指出未知總體參數落入某一區間的概率有多大。區間估計在點估計的基礎上,不僅給出一個估計的范圍,使總體參數包含在這個范圍之內,而且還能給出估計精度并說明估計結果的有把握的程度。
4.被試間設計
答:被試間設計是指每個被試只接受一種自變量水平的實驗處理,即不同的被試接受不同自變量水平實驗處理的實驗設計。由于被試是隨機取樣并隨機安排接受不同的實驗處理的,因而也稱完全隨機化設計;各實驗處理組之間沒有相關,因而也稱獨立樣本設計。被試間設計的主要類型有后測設計、前測后測設計和所羅門四組設計等。被試間設計的數據統計方法通常是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或方差分析。
5.學習的遷移
答:學習的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所產生的影響,這包括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又包括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現象普遍存在于人們的各種學習、工作和生活活動中。人們日常所說的"舉一仿三"、"觸類旁通",事實上都是對學習遷移現象的一種描述。學習遷移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課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6.語言表征
答:語言表征是指語言在人的記憶系統中的存儲形式,它分為形式表征和語義表征兩個層面。形式表征指語言符號在記憶中存貯與提取的方式,它可以區分為正字法表征、語音表征和語義/句法表征等三種方式。語義表征有兩種結構,一種是按層次一網絡的方式進行語義表征,一種是按激活擴散網絡的方式進行語義表征,這種表征強調一個語義單元與另一個語義單元之間的關系,隨著單元數量的增多,網絡的范圍將不斷擴大。
7.先行組織者
答:先行組織者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提出的在學習新材料之前給學習者呈現的一種引導型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習者確立有意義學習的心像,充當新舊知識聯系的認知橋梁。其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必將要學習的心材料更高,以便為即將學習的更加具體和更加詳細的材料提供固定點。
8.去個性化
答:去個性化的概念是由費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個人在群體中因喪失個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責任意識而表現出來的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無理智狀態。
可使人處于個性化狀態的原因有:
①匿名性。在臨時聚成的群體中,個人的身份特征不為他人所知,行為上的約束力減少;②責任感喪失。在集群情境下,個人往往把行為后果推卸到群體身上,不像平日單獨行動時那樣考慮自己的責任;
③情緒感染。由于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個體的自我意識變弱,表現出與其他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
④極端自我卷入后暫時的心理活動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⑤藥物、酒精或催眠等。
9.β錯誤
答:β錯誤是指在零假設H。本來不真的情況下,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落入接受域而接受H。犯的錯誤。β錯誤是假設檢驗的術語,與"α錯誤"相對,亦稱"納偽錯誤"、"第E型錯誤\"第二類錯誤"。β不能預先確定,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響:參數的實際值與假設值之間的距離越大,β值越小;α值越大,β值越小。在實際情況中,需要在規定α的同時,減小β值,通常靠增加樣本容量來實現。
10.元記憶
答:元記憶是元認知的一種形式,它是指人對自身記憶活動的認識、評價和監控過程。元記憶包括元記憶知識、元記憶監控、和元記憶體驗,其中元記憶知識又包括有關記憶主體方面的知識,有關記憶任務方面的知識和有關記憶策略方面的知識。它的主要表現是確定學習或識記的目標和計劃,確定學習的時間分配,選擇加工策略,啟動、繼續或終止識記或提取過程等。元記憶技能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主要隨語義記憶的發展而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