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人民幣國際化的得與失 - Memo
什么是人民幣國際化?
13、14年前央行忌諱「人民幣國際化」:央行信心不足、怕有所警覺。稱為RMB「跨境使用」。
跨境使用:結算量不到2%。推行RMB結算可以減少外貿企業的損失。
離岸市場:倫敦、法蘭克福,etc. 納入SDR籃子,央行認為RMB可能成為儲備貨幣。周小川喜歡把SDR作為儲備貨幣的替代品——08年暴露了美元本位的問題,SDR是有效補充,多種貨幣組成的籃子。
為什么要國際化?
貿易角度:結算RMB較多,減少外貿兌匯損失;避免國內的高外匯占款。以前「強制結匯」,一定要把外匯換成RMB,外匯給央行。資產端產生大量外匯,之前RMB單邊升值,大家沒有持外匯意愿,導致……
對普通人的影響:假設央行資產端都是美元,但美元政策是由美聯儲控制的,央行不能獨立。
RMB資產和資本市場:不可能把RMB一直留住,必然要投資。如何投?前幾年RMB「資產荒」,缺乏可投資的RMB資產標的,對國際化不利。海外投資桎梏,國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渠道有限;離岸市場也需要漸進的過程。RMB國際化也可以建立完善的資產、資本市場。
SDR:在納入國際儲備貨幣的過程中,納入SDR只是第一步。
RMB跨境貿易結算
國際化最主要的推手,外貿可以不使用美元進行結算。進口使用RMB支付比較弱。過去交易對手方以東南亞為主,到20-30%以上難度比較高。結算機構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
HK過去占到結算的80%以上,去年跌到50%左右,被新加坡、倫敦代替。
離岸市場建設
過去重心在HK。離岸回流機制-RQFII,人民幣合格投資人,將資金回流到在岸市場,使離岸可以投資在岸市場。11年底離岸人民幣不夠用,金管局不得不和央行簽訂協議提供流動性。12年中提出「流動借貸池」。
股票市場:14年滬港通運行,增加了離岸-在岸的溝通。15年7月首批基金互認。
HK離岸人民幣存款:和匯率一致,RMB貶值壓力,港幣釘住美元,HK投資者減少RMB持有。最近貶值壓力比較大,15年以來……存款當量穩步下滑。
離岸匯率:811匯改以來……匯差過去基本穩定,50BP+-。最多有相差1300BP以上的情況,今年被狙擊,有日內突破6.8水平。從央行的頂層設計來說是預料到的。
點心債:HK的RMB債券。14年是高峰年,點心債發行到2160億水平。16年初到現在只發行了460億當量,財政部、國開行發行,RMB貶值以來逐步下滑。RMB不再升值,融資市場是否會失靈?
市場概要
代理行模式
清算行模式
CIPS:跨境支付系統,只接受國內機構。
點心債在倫敦
雖然簽訂了RMB互換協定,但使用率低。RMB作為國際貨幣還是嬰兒階段,只是象征性簽署。
配套改革的思路
市場化的匯率形成機制。過去主要釘住美元,811匯改之后要參考一籃子貨幣。
利率制度。現在的基準利率、銀行實際利率,表面上看起來是市場化利率但實際上不市場。
Q&A:
1、RMB國際化對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影響:結算;定價角度,境外債券達到一定量就有定價話語權。對個人,資產的絕大多數是RMB,風險比較高。一旦下跌,匯率壓力比較大。國際化會分化資產配置。
2、離岸的回流方式:除了RQFII還有基金互認。在港資金可以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投資A股。年初說境外機構可以投資境內銀行間市場。鼓勵回流也對匯率產生支持。
3、國際化對抵御經濟危機的作用:08年央行持有兩房債券,當時討論外匯資產太多,投資什么都頭疼,如果有本幣計價的資產體系就……減少資產的外在風險。外匯資產和美元的政策密切相關,做出的決定傾向美國本土,對其他國家外溢性嚴重。
4、對美元資產和匯率的影響:目前影響比較小。
5、RMB的貶值壓力:不僅要看短期收益率,發展、增長,中國仍然是增長第二快的經濟體。M2/GDP特別高,中國是銀行為主要融資渠道,間接融資的比率高。美國的其他機構也可以執行融資作用。
6、RMB的合理估值:地產是管制商品,估值不能和西方國家同日而語,不能作為RMB長期貶值的依據。
國際化的問題:處理國際化和匯率的關系做的不好,一旦貶值,國際化就暫停甚至倒退。最近外管局對資金流出、個人兌匯加強控制,中國本來就是資本管制的國家,但之前資金流入流出比較穩定,去年底壓力一下釋放。
15年的股災:平抑了危機,但是從國際化策略來說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央行的對外溝通。匯改之后國際社會壓力、自己需要,明顯加強了溝通的方式方法,但與投資者的需求有距離。制度層面……別人不能理解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