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屬于那種有囤積欲的人,百度云上有n本沒有讀過的書,看到好書仍然想收藏下來,好像有一天會看完似的。想做的事情太多,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嘗試的愛好,手賬、尤克里里、簡筆畫、跑步、做飯等等;關注了400多個公眾號,連置頂的那幾個也不見得經常看;報過的大多數微課未見得能好好吸收就更不用說了,發揮狀態超級不穩定。整日忙忙碌碌卻未見有價值的作品產出,連領導都說一個學期快過去,“你的論文寫出來了嗎?”我只能抱歉地說,寫了個開頭。
清單上的計劃大而全卻毫無重點,列下的計劃總在一周內完成不下去。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制定的計劃不科學,有時候在想是不是我想要嘗試的太多卻反而什么都做不到。
答案很明顯,是的。太多想要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重點主次,一直在奔忙,卻總是到不了任何地方。
一、認同“精要主義”的活法兒
《精要主義》有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圖示:
當你把精力分散到不同的事項中,你所能達到的高度有限。如果集中在精要之事上,才有可能達到個人貢獻峰值。
精要主義追求“更少,但更好”,講究地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為了少做而稍作,而是主張只做必做之事,盡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從而達到個人貢獻峰值。
工作中,我們也見到過看起來不那么努力,但一出手成果斐然的人。在業績上他們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反而成為團隊的重要的少數人。反之那些辦公室唯唯諾諾忙前忙后的老好人,可替代性和價值度卻比這些人要少。我想起來我有一個同事,我經常有事打電話到他們辦公室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并不在。但是她參加比賽卻為單位贏得了榮譽。在崗位上,她懂得了抓住機會創造價值,獲得更多的資源鏈接。這可比人好性格好的老好人得到更多發展的機會呢。
精要主義的原則要學會區分重要的少數和不重要的大多數。過濾篩選所有的選項,并且從中選擇真正精要的事情完成。在面對很多事情的事情,停下來問自己:
這件事情值得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嗎?
二、如何找到生活的目標?
在提精要主義》的實踐版書籍《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里面,作者也提供了幾個方法判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找到關鍵問題才能有好的答案。
你需要在忙碌的趕路過程中,停下來,問自己關鍵的問題:
關鍵的問題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納成為一個問題: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做了這件事情就會讓其他事情都變得更簡單或不必要了呢?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和人生不同的角色中,重要的事情也許不太相同。你會有不同的維度,如工作、身體、家庭、財富、親密關系等等。首先你將關鍵問題分類,然后給每個問題框定一個時間,最后加上“做了這件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就會讓其他事情都變得簡單或不必要了。”比如說,“在工作上,我做了哪件事情后就可以實現本周的目標,并且讓其他事情都變得簡單和不必要了呢。”
除了提問法,《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提出“倒推法設立目標,第一步找到你的長期目標,然后估算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哪幾步,可以用拆解法將每一步記下來,考慮清楚每一步的優先事務是什么,由此從未來倒推至當下的任務。
如,你寫下的五年后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從現在起要錘煉自己的授課能力、科研能力和行動能力。
授課能力=了解學科前沿知識+PPT邏輯展示+演講+寫作+互動+答疑
那么從現在開始,我需要廣泛閱讀,掌握學科的知識,用寫作、演講、PPT展示的方式將內容有邏輯地展示出來,才能讓學生學習接受。這種能力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展示在每天對學科的吸收學習和與學生互動答疑中體現出來的。
三、如何制訂可執行性的計劃,高效地生活?
在認知上,當認同了“精要主義的活法”這個概念后,了解到“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和“做重要的少數事情”后,才能更有動力去執行和推進。
《成功、動機和目標》一書中提到了“如果……就……”的觸發器計劃法。最好的堅持是習慣成自然,當大腦中為某個行為確立了潛意識行動,完成的概率就提高了。
1、拆解計劃內容:將學習或技能學習的內容分解拆解成小目標
2、決定具體行動:避免模糊不清的內容,例如“少吃點”或“多吃點”--需要清晰、精確的內容,類似于“每晚至少做一張PPT”的清晰計劃,才能對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達標能夠一目了然。
3、決定時間和地點:完成任務的時間地點盡量詳細,如,在每天早上6點鐘在書桌前寫文章,每天吃完飯8點鐘在客廳里健身等。
4、整理出“如果……就……”計劃:把上述幾部整理成一句話“如果……就……”的陳述。比如我把每日的學習內容用打卡表格的形式貼在墻上,句式就是“如果是周二晚上晚餐后,我就在書桌前學習心理學”等。
5、瞄準障礙:通往目標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障礙,提前預測困難,瞄準障礙,整理出“如果……就……”的升級打怪計劃。比如我在準備考試的時候,肯定會遇到聚餐娛樂和學習的沖突,就先寫下來,“如果星期六的晚上朋友約我出去玩,我就告訴他們要等到放假才有空了。”
類似的困難還有很多,比如“如果當天加班回宿舍太晚,就復習前一天學習的內容”、“如果學習的內容比較難,心里很煩躁自我懷疑,就將題目記下來到網絡上找答案或跟朋友討論。”、“如果學習累了,就花10分鐘喝杯蜂蜜水”等等的句式來對付路上的障礙。
“如果學習累了很想看電視劇,就告訴自己要停止在開始前。”實在忍受不了,就給自己設立一個番茄鐘,“如果非要看電視劇,就設立一個番茄鐘看B站剪切的視頻”。
在《成功、目標和動機》和《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兩本書都提到了“預留多50%的時間”定律。做計劃時不要高估自己,將完成的時間預留多50%;每天充分的、較早的時間盡量都預留給優先的重要事務,不惜任何代價維護預留時間。這個時間陷阱的預測方法有用了。
其實分解計劃、五年計劃倒推法不是第一次聽過,那些大道理沒有照做和驗證的事實,都不屬于自己。讀這三本書的時候,行動計劃仍然很有啟發。我已經列下了接下來一個月火力全開的目標是要通過重要的考試,在這過程中驗證調整自己。希望行動的自己能有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