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釋義:子貢問孔子:“弟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孔子說:“你好比一個器皿。”子貢問:“什么器皿呀?”孔子說:“是宗廟里盛黍稷的祭器。”
思維:1、子貢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
孔子稱贊子賤是個君子,子貢內心就有點躍躍欲試,想知道自己在老師的心目中到底是一個什么形象,或者想知道自己離君子的標準還有多遠,希望得到孔子老師的指點。所以才問孔子。
2、什么是器?什么是瑚璉?
《論語集注》上說:“器者,有用之成材”。器的特征是“致用”,就是說要有用處。孔子贊美子貢有眾多方面的能力,故稱之為成材之器。
錢穆先生說:“瑚璉乃宗廟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飾之。言其既貴重,又華美,如后世言廊廟之材。”瑚璉,就是盛五谷等糧食的祭器。在把祭祀等禮儀視為至高無上的孔子看來,這個禮器既華美又高貴。孔子說子貢雖然還未達“君子不器”的境界,但也是器當中比較珍貴的一種。
3、孔子對子貢含蓄、客觀的評價,以及師、弟之間的這一問一答,我們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子貢非常恭敬師長。子貢與孔子之間的師徒關系,已非同一般,非常親密,乃至于無話不說,心心相印。
(2)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孔子成就了子貢,子貢又使孔子的名聲及儒家文化布揚天下,師弟間相得益彰。
4、孔子稱贊子貢是一個器,不僅是一個器,而且是一個十分珍貴的禮器,這是表揚還是批評子貢呢?
(1)是一種正面的鼓勵和肯定。
(2)子貢雖然是個珍貴的瑚璉,但還不能達到君子不器。這似乎又是以批評的方式來激勵子貢更上一層樓。
通過這章學到的:
1、孔子說“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應當被一器的功用所束縛,不能停滯于形而下的“器”,應當趣入形而上的“道”。
2、君子不器,也不是說你懂得所有“器”的功用,才是不器;而是不被器的功用所掛礙,能從每個器用的“術”的層面找到下手處,去深進入“道”。
3、譬如農民種田種得很好,如果他不能從種田中悟道,也只是一個農民罷了,不是一個求道的士夫或者君子;工人能夠成為能工巧匠,如果不能從做工中悟道,他只是一個工人而已,不是一個求道的士夫或者君子。這是被器束縛的特征。同樣,雖然你是一個知識分子,乃至高級知識分子,但如果不能從所學中悟道,只能稱他為知識分子,而不能稱之為慕道之士。
4、只要成為一個慕道之士,以道御術,下學而上達,就是“君子不器”。
5、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是要將整個文化提起來,將圣人的言教立于天地之間,開萬世太平,滿足于普通一器是遠遠不夠的。
6、我們都必須對孔子老師要有強烈的信心,都必須依止孔子老師,亦步亦趨地完成這個修道過程。
感謝王凱老師如此廣博的講解,讓我明白瑚璉之器從根本內涵上說,是一個信心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