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快到假期了,媽媽照例問我這個假期有什么想去的地方嗎?幾乎不用思考,我的腦中就出現了日本東京、上海、廣州、成都、印尼雅加達、泰國曼谷這幾個選項(了解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為什么會想去這幾個地方,如果不知道就查一下snh48和akb48的分團都開在哪里就知道了233),其他地方的話,就屬于一種可去可不去的態度了。同時我也跟媽媽提了說想多在家里待一會兒,因為想趁著假期這些大塊時間窩在家里看書。
媽媽對我的態度似乎有些欲言又止,沉默了一會兒,她問道:“你不喜歡旅游嗎?”
我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嗯……也不能說不喜歡,但是就是沒有那么喜歡吧。假如給我一個去旅游的機會,哪怕這個地方不是我很想去的,我也會欣然赴往,但是假如沒有這樣的機會,那不出去也就不出去了。”
“我以前還以為你很喜歡旅行呢,原來你也沒有很喜歡嘛……其實,如果你想當作家的話,我還是建議你多出去走走。”
多出去走走嗎……我低下頭看著自己的手。
對啊,所以為什么我對旅游的欲望這么淡薄呢?
2
如果問旅游愛好者他們為什么喜歡旅游,我猜想大多數人都會回答類似于能夠探索未知,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東西,了解并非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文化的說法吧。但是對我來說,通過旅行了解一些自己之前完全未知的東西,似乎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
對我來說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可能比起尋找陌生更重要的是尋找熟悉。我想在秋葉原買我喜歡的動畫的周邊,想在live house里感受我在twitter上關注的地下偶像們的熱情,想去嘉興路、中泰、國瑞看公演……想去那些比起北京更容易踐行我個人的地方達成我一直以來的心愿,旅行對我來說的意義在于此。
仔細想想其實在很多別的方面也是這樣,我會在我感興趣的領域付出近乎一切的時間和精力,甚至產生某種類似收集癖的偏執,想要了解這個領域的一切;但是在不關心的領域我時常是別說是鉆研了,連了解都提不起興趣。
當然,我覺得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只愿意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但是一定也有對一切未知都抱有興趣的人。我敬佩這些人,哪怕他們可能經常被人說不專精,但我佩服他們朝未知的方向邁進的勇氣。
3
媽媽說,如果我想要當作家,她還是建議我多出去走走。我無法否認旅游有開闊眼界、讓人找到新的可能性和主題的作用,我也的確認為旅游對寫作的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但同時我也并不覺得做一個作家一定需要行萬里路。
比如,史鐵生雖然主要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但事實上他也真的沒去過多少地方,而他的作品在我心里依然優秀;比如,沈從文雖然去過不少地方,但他文字的根源還是在他的故鄉而不在旅途的滋養。
不是每個作家都是大冰和三毛,靠旅游和流浪中的獨特經歷征服讀者。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主要向內探尋的作家,不過這也許只是我現在幼稚的想法罷了,以后怎么樣誰知道呢。
4
不管怎樣,假期我希望自己更多看書還是真的。上學時時間零散,很難做到一下子讀完一本大部頭。而一想想假期那一大片空白的時間表允許我盡情暢游書海我就覺得很高興了。
時間太少了,時間太不夠了,旅行帶給我寫作的養料和看同樣時長的書帶給我的養料究竟孰多孰少呢?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或許從理智上來說,我趁現在還有時間還有閑錢去旅行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從情感上來說,我更想一頭撲進書里,就像饑餓的人撲進飯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