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出生開始,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也許有很多人都在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難免會對人生產生困惑以及好奇,包括你,包括我,也包括余秋雨。
有一天我在他的書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最后的課程》。他在里面推薦的一本書,書的扉頁有一行字可以概括全書。“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他推薦的書就是《相約星期二》。
這堂人生課分了十四節,從談論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對衰老的恐懼、金錢、愛的永恒、婚姻、我們的文化、原諒、完美的一天以及告別和最后的畢業。
這是一位終身教師生命最后的結晶,被他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整理成書,供大家閱讀思考。
在談論原諒的那個星期二,莫里說道:“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也需要原諒自己。”
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是,人活著就一定會有矛盾,有矛盾就應該會有對錯,有傷害。對于我們自己來說錯的人就是別人,因為他們可能損害到我們。
但不管怎樣也不能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所以我們要學會原諒別人。對于自己也一樣,人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完全沒必要活在悔恨之中,或者過錯之中,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讓自己的生活重新開始。
在這一天莫里還說道:“我哀嘆時間在無情的逝去,但我又慶幸它仍給了我彌補的機會。”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生活中難免會有遺憾,有一些遺憾是不能彌補的,比如昨天被浪費了,又比如青春被浪費了。但還有更多更多是可以用來彌補的,只要生命還存在,一切就來得及。
人生的樂趣就在于這里,有不能挽回的東西,也有可以彌補的時間。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但大抵可以分為孩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個部分。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的想法可能不一樣。孩童就知道玩耍,少年有點叛逆,青年活力四射,中年成熟了,到了老年就徹底的不一樣了。
之前可能想成家立業,用時間、用健康來換金錢。人到老年,就反過來了,用金錢來延長時間、購買健康。
如果僅僅是逆轉,那還不足以說明人生是什么?
有三種境界,我一直記得很清楚。第一種是看山是山;第二種是看山不是山;第三種是看山仍是山。
人生也是可以往三種境界中套,比如人的孩童時期,不知道愁為何物,也不在乎錢多錢少。
要的僅僅是自然、溫暖、愛和呵護,我們不以赤身裸體害羞,我們不對他人設防,更不會有害人之心。
接著便是少年、青年和中年,姑且統稱之為成年。這時我們被灌輸所謂的文化,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做羞澀,我們被要求努力學習,要不斷的成為更優秀的人。表現出來的就是有好的工作,有令人羨慕的工資和能力。沒人會在乎你是否真的愿意,是不是真心喜歡。
接著便是老年,這時我們身體的各個機能和器官都在退化。身體和精神一日不如一日,我們退休了,無所事事。
或許某一天身體癱瘓了,不得不依靠別人的幫助而生活。這時所有的金錢、名利都與我們無關,也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那么我們需要什么呢?溫暖,愛和呵護。
也許別人的一個擁抱,就能讓我們高興一整天。他們的愛和呵護,是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
看到這里,也許你就明白了我所說的三個境界。孩童是看山是山,成年是看山不是山,老年是看山仍是山。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相約星期二》也許能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