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飯點總有人問,“去不去吃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吃不吃飯變成了一個問題。
昨天跟一位偶然識得的朋友談論吃了什么菜的問題,我告訴他,在學校食堂吃飯每天都是那些菜色,每次去吃飯沒有一點期待,吃飯就像是例行公事,有時候去的早,菜看起來剛出鍋還會開心一下,有時候去的晚,看著就不想吃。這樣看起來,我對去吃飯真的很消極啊。
朋友于是回憶起他的讀書生涯,說他讀書的時候,吃飯總是打前鋒,說是因為前面的飯是白的,后面的飯是黑的。聽他這樣說我不由得想起十三四歲之前的我,那時候我對于去食堂吃飯真的是很積極。
從小到大讀書都是住宿,讀小學那會兒,一個星期回去兩次,一周的零花錢最多五塊,學校食堂的飯跟菜都不夠好吃,365天食堂的菜都是一個樣子,白米飯總是不夠干凈,最好吃的是打菜那里賣的包子。那時候我們改善伙食的方式無非就是從家里帶煮好的菜跟買一瓶老干媽,盡管如此,可還是期待早點放學去吃飯,還記得小學的食堂沒有桌椅,大家打了飯菜都是隨便找個地方蹲著吃,三兩個朋友蹲在一起,邊吃邊聊,好不快樂。從三年級到小學畢業,就那樣蹲著吃重復的并不可口的飯菜整整三年,很奇怪,并沒有失去對開飯時間的期待,猶記得排著長隊等著打飯的急切。
等到去了縣城上初中,才知道之前的飯前期待根本不算什么,初中的食堂有三個,學校大門那一棟教學樓的二樓三樓四樓都設有食堂,食堂的菜簡直就是眼花繚亂,飯也白的多,更重要的是,食堂不僅僅賣飯,還有各種小吃食。炸饅頭、炸芋頭、炸土豆,感覺能炸的東西食堂都不會放過,還有火腿腸,蒸玉米,蒸紅薯什么的,嘖嘖,簡直都是我的心頭好。食堂是個多美妙的地方啊,記得每天上下午臨近放學那幾分鐘,大家的心思就全在食堂飯菜上了,手里拿著勺子敲著碗就差撒腿就跑了。這樣想來才發現,那時候對于吃飯幾乎沒人是不高興的。
后來又上了高中,還是喜歡吃飯,卻再沒有那種一放學就朝食堂沖刺的喜歡勁了。很多時候期待飯點的到來不是因為多想去吃飯,只是因為總算可以結束這半天的課程,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于是就這樣一路到了大學“去不去吃飯”這個問題在我這里總是得到否定的回答,如果有哪一次我對吃飯表現的很急切,一定是連著至少一餐沒吃了,急需解決肚子問題,比如現在躺在床上沒吃中午飯的我。
其實我知道之所以我對食堂不再愛的深沉的原因是什么――是食堂的菜不好吃不好吃不好吃,再也哄不了不是孩子的我,以前不懂事,吃什么是什么,哼,現在我都這么大的人了,食堂你還拿老菜藏在新菜下的把戲來騙我,有意思嗎?你這樣真的會失去我的!
好吧,其實我就是想抱怨食堂的菜難吃難吃難吃,作為大學的食堂,我不奢望你有多大多壕,但至少你要把菜煮好吃點,不好吃也行,可你也不要把剩菜放在新菜下面啊,這樣我們會被騙的。作為大學的食堂,我也不奢求你每天幾十種菜的花樣,可你偶爾也換換菜式啊,在吃菜這方面我們真的一點也不戀舊。食堂你聽得到我的呼吁嗎?你想進入我的內心嗎?食堂你知道嗎,其實我們除了你還有很多選擇的,比如外賣比如直接去外面,可我們選擇了你,所以一周里你能至少有一天把菜煮好吃點,把剩菜都拋開嗎?食堂我求你答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