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
? 《秋歌——給暖暖》一課以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聯(lián)想和想象為能力目標,對詩歌進行審美閱讀。課中四次學習任務力主一步步達到言語建構(gòu),完成現(xiàn)代詩歌的審美。從學生朗讀初感詩意到引導學生“冷意境”鋪開賞析,從對詩歌“暖”的反轉(zhuǎn)認識到最后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教學緊緊圍繞聯(lián)想與想象,對詩歌的“冷”與“暖”進行深刻賞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完成審美進而結(jié)合自我生活體驗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我心中的“暖暖”的詩歌創(chuàng)作。
? ? ? ? ? ? ? ? ? ? ? 第一板塊? 【榮譽檔案】
? 《秋歌——給暖暖》一課于2018年3月12日,在“重慶市第六屆中學語文中青年教師優(yōu)質(zhì)課大賽高中組決賽”中獲得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
? ? ? ? ? ? ? ? ? ? ? 第二板塊? ? 【獲獎課例】?
【獲獎課例之課堂實錄】
秋歌
? ? ——給暖暖
痖弦
? 重慶市璧山中學校? 汪飛
教學目標:
1.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去發(fā)現(xiàn)詩歌之美。
教學重點:四個任務:
1.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把對這首詩最直觀、最深刻的感受說出來。
2.“張其意”:選擇一句或兩句詩行,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冷意境”賞析。
3.“思其心”:結(jié)合助推資料,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結(jié)尾幾句,實現(xiàn)了這種“暖覆蓋了冷”的反轉(zhuǎn)。
4.詩意表達:用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三四行詩,書寫我心中的“暖暖”。
教學難點:
想象與聯(lián)想的深入展開——“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與想象。
[課例實錄]
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接觸的,是一種被稱為最美的文學樣式——詩歌。詩歌怎么閱讀呢?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就說其實讀詩和寫詩的秘訣是一致的。秘訣就是“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 【投影展示:“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唐)王昌齡《詩格》】
“張”就是展開、表達,“意”就是意境、意蘊,也就是說讀詩歌要展開詩歌的意境(板書:張其意)。“思”呢,就是揣摩、想象、聯(lián)想;“心”就是詩人的內(nèi)心。告訴我們讀詩還要揣摩詩人的內(nèi)心(板書:思其心),這樣才能得到詩歌的真蘊。
也就是說,面對一首詩,尤其是一首有意境的詩歌,我們要設身處地去想象、聯(lián)想、揣摩(板書:設身處地——想象、聯(lián)想),方能悟得妙處,受到啟發(fā),得其長進。下面,就讓我們試著“設身處地”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去走進這首豐富且優(yōu)美的詩歌。?
一、誦讀——初感詩意
? ? 師:我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詩歌。大家在聽的時候,注意完成一個任務,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把你對這首詩最直觀、最深刻的感受說出來。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朗誦?
? ? (生1朗誦詩歌。)
師: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感謝這位同學。
? ? (生鼓掌。)
師:大家對這首詩的初閱讀感受是什么呢?我們以開火車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從你開始。
生1:詩中的秋天給人一種凄慘的感受。
? ? ? (師板書:凄慘)
生2:他寫了很多秋天的風景,寫了秋的悲意,但同時也給我?guī)砹嗣赖母惺堋?/p>
? ? ? (師板書:悲、美)
生3:我讀到了秋天的一種懷念,以及對美好的念想,可能還有對以往事物的追憶但又不得。
? ? ? 師:你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好,請你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3:無奈。
? ? (師板書:無奈)
? ? 生4:我感受到了秋的憂傷、凄涼。
? ? 師:同學們都抓住了秋天的蕭瑟、凄涼、憂傷的特點,但這首詩的題目叫《秋歌》,歌是什么意思?
? ? 生:(齊答)歌頌、贊美。
? ? 師:哦。那凄涼、哀傷的秋天有什么值得歌頌的呢?這不是文不對題嗎?
? ? 生5:我對這首詩的感受是冷暖交替。雖然看似凄涼,但是讀到最后卻有一種對溫暖和美好的期待。
? ? 師:同學們談的感受,很有意味,同時,我以為也很切合作者的本意。其實,這首詩的本意是什么,痖弦本人早就用一句話道破了“天機”:【投影展示:“這世界已經(jīng)夠冷,讓我們以彼此的體溫取暖”——痖弦。】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這世界已經(jīng)夠冷,讓我們以彼此的體溫取暖。
? ? 師:大家剛才談的初步感受,凄慘、悲、美、憂傷都扣了這里面的一個關鍵詞……
生:“冷”
師:對。也有同學說到“冷暖交替”看到了“暖”,所以扣住了……
生:“取暖”。
(師板書:夠冷、取暖)
? ? 師:那么,問題來了。詩人說“這世界已經(jīng)夠冷,讓我們以彼此的體溫取暖”,在詩中,要究其意境的話,這世界到底有多冷呢?
? ? 二、這世界有多冷——走進詩歌意蘊的第一面
師: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得思考,什么叫“冷”?告訴我,在你的理解中,什么是“冷”。
生1:人與人之間人心的冷,人情的淡漠是冷。
? ? 師:對,這是人情的冷,人心的冷,那大自然有沒有冷?
? ? 生2:冬天下雪時候,自然界萬物蕭條,一片寒寂的冷。
師:這位同學看到的是景物的衰敗之冷。同學們,其實世界上的冷,有很多種可能:比如景物的哀敗是冷,人情的淡漠是冷;凄婉是冷,寂靜是冷,離別和孤單是冷,思念是冷,命運多舛是冷,家國殘破也是冷,凡此種種,都可能出現(xiàn)在文學中出現(xiàn),當然只要你愿意去想象,也都能在這首詩中看到。因此,如果我們能“張其意”,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和想象,深入到他的每一個意境中去的話,我們是能夠體會到這種透徹骨髓的冰度的。好,任務就來了。
? ? 【投影展示:任務二:“張其意”(鋪開詩歌中的“冷意境”)——選擇一句或兩句詩行,展開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冷意境”賞析,形成一段話。
要求:1.抓住一句或兩句原詩,展開合理想象或聯(lián)想,進行意境賞析。(可參照例句)2.賞析時結(jié)合助推資料,對助推資料進行化用(或活用,或引用)。】
? ? 師:老師給一個示例,大家可以效仿,進行“冷意境”的“張其意”的賞析。請同學們齊讀“落葉完成了最后的顫抖”一句的賞析:
【投影展示:這一行詩,冷到了骨頭里。
首先,選擇的意象就很冷。“落葉”這個意象,本身就是一種景物之冷、心境之冷——會讓人想起樹葉衰敗、凋零、枯黃之態(tài),浮現(xiàn)出蕭瑟、悲涼的秋天之貌。
其次,本行詩中各種詞語的疊加,把這種冷推上了一次比一次深的程度,產(chǎn)生了層層加深的張力。先是,句子的主干“落葉顫抖”,就很有畫面感:讓人聯(lián)想到秋天,枯黃的樹葉,被秋風吹得不斷飄飛,不停打轉(zhuǎn),那種瑟瑟和無助。而加上“完成”和“最后”兩詞后,成了“落葉完成了最后的顫抖”,更有過程感、毀滅感,讓人產(chǎn)生如下畫面:樹葉慢慢從樹枝上掉落,被風吹到空中,不斷地打著旋,飄零、下落,最后還是無奈地掉到了地上,停止了最后的掙扎,完成了最后的顫栗。這是多么凄慘、無奈的場景!】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提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總之寫下你心中那份對詩歌最動人的感覺。
生:(進行“張其意”的賞析寫作。)
生1:我賞析的句子是“荻花在湖沼的藍睛里消失,七月的砧聲遠了。”初秋時那紫色美麗的花朵,被霜露打濕后變得蒼白,悄無聲息的消失在澄澈而冰冷的湖面,仿佛不曾來過。就像游子的一生,始終無法回歸故土,回歸大陸。只能懷念當年七月分別時,家人為自己搗衣時那親切的聲音和呼喚。
? ? 師:你覺得剛才那位同學的賞析亮點在什么地方?
生2:她抓住了荻花色彩變化為蒼白,以及消失在冰冷的深藍湖面。這些冷色調(diào)的畫面就給人以景物衰敗之冷,生命逝去之冷。另外她想象到游子的那個畫面也很感人。
師:你點評的很好!詩歌往往用色彩來表達情感。
? ? 生3:我賞析的句子也是“荻花在湖沼的藍睛里消失。”我與她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荻花讓我想起了“楓葉荻花秋瑟瑟”,荻花就給人一種離別的感傷。還有詩人沒有寫湖泊,是湖沼,就讓我想到沼澤,就會產(chǎn)生一種慢慢被吞噬的感覺,讓人感到生命的無助。藍睛,卻給人一種又很美的感受。
? ? 師:通過我們的想象,我們一步步在逼近詩歌所呈現(xiàn)的畫面,你關于湖沼的想象和解讀很別致。謝謝!
生:(鼓掌)
? ? 生4:我選擇的句子是“雁子們,也不在遼夐的秋空寫他們美麗的十四行了。”我認為雁子本身就是秋天的代表意象,就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遠方之人不能歸家的思念,不再一詞可以看出其凄慘和悲涼。遼夐給我們一種遼闊、縹緲的感受。
? 師:你剛才的分析很好,你是從聯(lián)想的方式出發(fā),你能不能想象一個恰當?shù)漠嬅鎭肀磉_?
? 生4:這種感受就像一個人在一片廣袤的沙漠,看著天空,卻不能回家,凄涼、慘痛的意境,此時天空只有烏黑一片,其他什么都沒有。
? 師:很好,這就讓我想到了海子的一句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還要給我安慰”
? 生:(鼓掌。)
? 生5:我找的是“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韻,在北方幽幽的寺院”,我抓的意象是“琴韻”。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文人常常以琴會友。這就不得不說伯牙與子期,但最終是一個悲劇。給我的畫面感就是也許在很多年之后,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不復鼓。”可能就是子期死后,伯牙為了紀念他,在墳前為子期彈奏他人生中最后一支曲子。就摔破了琴,于是有了破碎一詞。這還讓我想到了一句詩“水清出白雪,穎曲發(fā)陽春”表達的意思就是沒有人再等我了,魯迅先生曾說過,“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歌人的琴韻是破碎的。
? 生:(鼓掌)
師:你實在是博學,我們都應該向你學習。謝謝!
生6:我選擇的是“馬蹄留下踏殘的落花,在南國小小的山徑”馬蹄由鐵鑄成,自然讓人想到冰冷與刺骨,而落花本就是生命消逝的象征,是一種景物與心靈的雙重寒冷。讓人不禁想到路邊盛開殆盡的花叢,枯萎而倒匐的樣子。而落花被閃爍著寒光的馬蹄踐踏,殘損的,顏色微微泛黃的花瓣,只有被壓成泥的殘骸,怎不讓人感到凄涼。
? 師:你想到了馬蹄的冰冷。很厲害,我們還學過一句詩“鐵馬冰河入夢來”你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生7:我看到了侵略者冰冷的鐵蹄踐踏之后,一路只剩下被碾壓成泥的菊花。落花讓人想到戰(zhàn)后的國家,殘破、凋敝、一片狼藉。在南國小小的山徑,則更讓人想到,連最偏僻的山徑都遭此破壞,那國都、城市更是一片凋敝。
師:詩歌從來都是多解的。鄭愁予的《錯誤》中“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馬蹄是一個孤獨、寥寞的游子。而他身后“零落成泥碾作塵”的落花則是牽掛他的女子。我們仿佛看到美麗的容顏如花朵一樣在等待中凋落、殘敗。這也讓我想起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你終于無視的走過,朋友啊。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 ? 生:(鼓掌)
師:詩人正是用這一個個寒冷的意境,構(gòu)成了一個個無比酷烈的、宇宙荒寒的意境群。這一群又一群的意境,確實夠冷的了。可是,先前我們說了,詩人寫本詩,不僅要寫“夠冷”,還要寫什么?
生:(齊答)“取暖”。
師:“取暖”最集中的句子在哪幾句?大家大聲讀出來。
生:(齊讀)【投影展示:“秋天,秋天什么也沒有留下。只留下暖暖,只留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師:讀了這幾句,你覺得這首詩主要是在寫暖,還是寫冷?
生:(齊答)寫暖。
師:有詩歌評論家說:“結(jié)尾幾句,消解了全篇的冷意,完成了詩蘊的反轉(zhuǎn),暖覆蓋了冷,讓詩歌有了灼熱的溫度。”(投影展示)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的探究。
三、如何取暖——走進詩歌意蘊的第二面(ppT)
師:我們來分小組討論這個問題。【(投影展示)任務三:思考(思其心):結(jié)合助推資料,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結(jié)尾幾句,實現(xiàn)了這種“暖覆蓋了冷”的反轉(zhuǎn)的。
要求:1.選擇好角度,用你最好的學養(yǎng)說話。可以從寫作方法的角度,也可以從作品表達效果、作者寫作意圖、讀者的心理感受等等角度談這種反轉(zhuǎn)。2.語言須有適當?shù)漠嬅娓校ㄉ朴寐?lián)想和想象)。可以引用、化用、活用助推資料的句子或詞語,讓你的語言閃閃發(fā)亮。】
生:(小組討論。)
生1:我是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的,他用前面幾節(jié)詩來極力鋪墊一種冷的感覺,才給后面的暖營造出一個極有沖擊力的畫面。舉個例子,就是冬天,寒風凜凜,萬物蕭瑟的時候,漫天大雪,忽然,雪停下來了,一束暖陽照了下來,就會給你一種內(nèi)心極富希望的感覺。
師:你的想象很有畫面。就是這樣,我們用畫面來進行形象而生動的表達。
生2:我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來說。作者前面通過各種冷的意象,營造一種冷的感受,這個冷就是對現(xiàn)實的揭露,然后在詩歌的最后兩節(jié)轉(zhuǎn)向?qū)ε拿鑼懀@個暖指的就是作者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期待。
師:很好,可不可以用畫面來表達一下?
生2:這種暖在秋天是碩果累累,掛花飄香,更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所以秋其實并不是全是凄涼,也有一種希望和暖在里面。
師:你看到了秋天的冷也看到了秋天的暖,可以說這是冷暖交替的《秋歌》。
生3:看到最后兩句,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妻子的評價,她說到:丈夫的缺點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但是他只有一個優(yōu)點,這個優(yōu)點就像太陽。太陽出來的時候世界肯定就溫暖,前面三節(jié)就是極力鋪墊這個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最后兩句說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都留下了。就像太陽一出現(xiàn),這個世界的黑暗和寒冷就被陽光全部掩蓋掉一樣。
生:(鼓掌。)
? 生4:我主要從寫作手法的角度來談。暖暖的量詞用的是“一個”,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這個暖暖并不是具體代表什么,有可能是一種情感、一種理想。這種感覺就像你一個人在外地過年,突然收到包裹打開一看全是家里的各種年貨。這也是一種暖;再比如,就像你在外面淋得像落湯雞一樣,好不容易回到家了,看到廚房里那一束橘黃色的暖光,那也是一種暖。所以我更傾向于這暖代表著世間很多事物帶給我們的美,帶給我們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心。
? 師:你的這種解讀有一種詩不達詁的美學精神。詩歌有很多種解讀,有你的生活經(jīng)驗的參與,這就是你的詩了。
? 四、魔力想象,詩意表達
? 師:同學們的表達越來越趨向于詩歌的表達,那么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啟發(fā)。能根據(jù)你的啟發(fā),將你心中的“暖暖”,用富有語言魅力的詩句表達出來嗎?【(投影展示)魔力想象,詩意表達。要求:1.寫三四行詩。2.有意象。示例1:舊巷里濺起的足音如心跳/拂開江南的煙雨/在純藍的夜,滿月的你漸漸明亮/ 我的暖暖/? 示例2:暖暖是坐在田野中央寫下的一首詩/輕盈? 透明/讓你雙腋鼓滿清風】
生:(自主寫作。)
師:接下來,我們自己來朗誦一下自己的詩歌。
生1:冬天的白雪/忽來如急雨熄滅了我的心/在純黑如翻墨的夜中/你送來一絲暖意/讓我的雙眼重現(xiàn)光明/
師:我想請這位同學來點評一下。
生2:我特別喜歡他這一句:在純黑如翻墨的夜中。如翻墨的夜,比喻非常的新奇,給人非常絕望的感受。最后的光明又能讓人立馬想到很暖,很切題。
? 生:(鼓掌。)
生3:借雪花一會臂膀/讓浪漫哭濕你的衣裳/借太陽一個擁抱/讓熱情點燃我的理想/
師:這位同學的詩歌讓我想到了北島的一句詩,我想把這句詩送給青春的你們:在黑暗的盡頭,總有一個太陽扶你站起來。(下課鈴響。)
師:同學們學習了這首詩歌,從賞析到創(chuàng)作,最后我還想送大家一句話,作為課堂的結(jié)束語,那就是別林斯基所說的“哲學家以三段論說話,詩人則以形象和圖畫說話”。下課。
板書:
? ? 張其意\? ? ? ? ? ? ? ? ? ? ? /夠冷(張其義)? ?
? ? ? ? ? ? 設身處地——想象、聯(lián)想
? ? 思其心/? ? ? ? ? ? ? ? ? ? ? \取暖(反轉(zhuǎn)—思其心)
【獲獎課例之執(zhí)教感言】
巧妙點撥,課堂生花的藝術(shù)
? ? ? ? ? ? ?
璧山中學 汪飛
? ? 學生課堂的熱情,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師去點燃的。執(zhí)教《秋歌——給暖暖》一課,體會最深的就是如何將課堂通過點撥一步步引向高潮,讓課堂真正沸騰起來。
一、巧妙追問激發(fā)學生生成
本課主問題的設計緊緊圍繞一個能力點(聯(lián)想與想象)來訓練和激發(fā)學生。問題的設計首先具有開放性,能激發(fā)學生思維,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當然課堂也離不開現(xiàn)場的巧妙追問。比如學生看到了馬蹄這個意象本身的寒冷,教師這個時候就追問“我們還學過“鐵馬冰河入夢來”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馬上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轉(zhuǎn)換了思路,對詩歌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二、點撥要圍繞課堂能力點進行
點撥語的妙處還在于緊緊圍繞課堂想提升學生的點上進行。本節(jié)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于是課堂中的點撥語言常是這樣的。“你能不能用你想象的一個畫面來表達?”“他的語言很精彩,很有想象力,你能不能說說亮點在哪?”“抓住這位同學想象的畫面,讓我想起誰的一句詩。”“產(chǎn)生了什么聯(lián)想?”等等。
? ? 三、抓住課堂的意外處進行點撥
? 這節(jié)課有幾處學生回答的意外處,是教師不曾準備的。而對于這些意外教師如果真正把握就會成為課堂的新的生成點和精彩點。學生談朗讀初感受的時候,大多抓住了秋天的蕭瑟、凄涼,沒有關注到詩歌暖的一面,這和我的設計是有出入的,這時候就問學生題目中“歌”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歌頌、贊美”,立馬追問“如此蕭瑟的秋天,有什么值得贊美”。于是下一個學生就談到了這首詩的冷暖交替。還有,當學生談到對“冷”的理解時,學生大多關注的是人心的冷,人情的冷。教師點撥追問“大自然有沒有冷”。學生的思維馬上進入另一層面。
? ? ? 四、教師課堂點撥課前準備
有人說課堂的點撥是隨性而為,是臨場功夫,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我贊成,但我更認為優(yōu)質(zhì)課堂一定是精心準備的隨意而為。在這一課的準備中,我認識到點撥的重要性,并且一步步學習如何點撥學生,如何讓自己助推學生進行審美。而反思這個過程關鍵還是課前準備的充分。上這一課,主要采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于是大量收集詩歌知識,增強課堂教學儲備,成為了課前教師非常重要之事。海子、北島、食指、席慕蓉等詩人的詩作,課前達到如數(shù)家珍,應用自如。還有哲學、美學、詩學等知識的儲備讓課堂充滿文化味和較高的學養(yǎng)。
總之一堂課教師的點撥,我以為應該做到幾點:1.引導學生達到我的課堂能力訓練目標。2.三言兩語讓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3.教師的評價不在于顯示自己的才學,關鍵在于幫助學生獲得提高。只有不斷的提升教師點撥的藝術(shù),才能讓學生課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汪飛 中級教師,通聯(lián):重慶市璧山中學校 郵編:402760
電話:13635432223,286074594@qq.com)
第三板塊? 【專家點評】
語言建構(gòu),是植物般“慎重生長”的過程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錢金濤
【內(nèi)容摘要】汪飛《秋歌》一課,真正體現(xiàn)了語言建構(gòu)的特質(zhì):自然建構(gòu)、主動建構(gòu)、自我建構(gòu)。
【 關鍵詞 】自然建構(gòu)? 主動建構(gòu)? 自我建構(gòu)
? ? 2018年3月12日,重慶市楊家坪中學,時值重慶市第六屆高中語文比賽,汪飛老師執(zhí)教《秋歌》一課,課堂層層推進,精彩連連,全場沸騰,20位評委同時打出了本屆比賽最高分。對于這堂引起大家贊譽的課,我的評價是:一堂真正的語言建構(gòu)課!
一、語言建構(gòu)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點”
新課標修訂稿出臺以來,語文界十分熱視“語言建構(gòu)”。“語言建構(gòu)”這四個字,也成了當今各地語文建設的重頭戲。然而,語言建構(gòu)落實到課堂實踐上,要真正做好,顯得特別艱難。許多“優(yōu)秀課”,課堂達到了“啟發(fā)”、“點醒”的效果,更好一點的是達到了“震撼”的效果,就以為完成了“語言建構(gòu)”。殊不知,“語言建構(gòu)”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點”。
紀伯倫在《先知?自知》中說:“靈魂并非直線前進的。”(《紀伯倫詩選》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P22)——它需要隨時停下來,它需要漫步,它需要思考,靜默地思考——像蘆葦一樣,生長是一個在水中,慢慢慢慢綻放莖葉的過程。
語言建構(gòu)就是這樣一個植物般“慎重生長”的過程!不能僅止步于學生受到了“啟發(fā)”“點醒 ”“震撼”,還應更進一步。語言建構(gòu),強調(diào)“生長”,而非單純的啟發(fā)——啟發(fā)可能僅是生長的起點。按“建構(gòu)主義”認知來講,生長應有一個“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的漸進過程,要一點一點慢慢生長起來。
汪飛這堂課,就是這樣一個慢慢生長、一步步建構(gòu)的過程——整堂課,要建構(gòu)起的“圖式”是“發(fā)現(xiàn)詩歌之美”,汪飛設計了三個“一以貫之”的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首先,用想像和聯(lián)想進入《秋歌》的“冷意境”,去發(fā)現(xiàn)美;接著,用想像和聯(lián)想進入《秋歌》的“暖意境”——“暖怎樣覆蓋冷的”,去發(fā)現(xiàn)美;最后,借鑒《秋歌》的詩句,用想像和聯(lián)想寫一段話,去抒寫美。
可以說,“想像和聯(lián)想”不僅僅是一個給了學生“啟示和感觸”的“碰觸點”,而是這堂課的主軸,反反復復圍繞之,一步步讓學生建構(gòu)起如何用想像和聯(lián)想進行發(fā)現(xiàn)美的“圖式”。
? ? ? 二、語言“建構(gòu)”,要用好三種手段
? ? ? 汪飛的《秋歌》一課,語言建構(gòu)效果好,還在于用好了三種建構(gòu)手段。
(一)自然建構(gòu)——用探索法、發(fā)現(xiàn)法去建構(gòu)
痖弦說:“這世界夠冷,讓我們用彼此的體溫取暖。”那么,《秋歌》一課,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文學主張的呢?汪飛老師讓學生深入到“冷”“暖”意境中,在具體探索和發(fā)現(xiàn)本詩歌的意境美中,去理解和深味這一文學主張。此處沒有教師的強行貫注,也沒有詩論式的“僵化賞析”,語言意識和語言素養(yǎng),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中自然建構(gòu)了起來。
(二)主動建構(gòu)——在學生“動起來”中建構(gòu)
? ? 誠如紀伯倫在談論教育時所說:“音樂家能為你們唱出響徹四方的旋律,但卻無法賦予你們捕捉這旋律的耳朵,或回應這旋律的歌喉。”(《紀伯倫詩選?教育》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P23)語言建構(gòu),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主動去收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從而完成語言的“生長”。汪飛《秋歌》一課,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要求學生動起來。其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結(jié)合詩歌與鏈接資料,分析是如何用“暖”覆蓋“冷”的,資料量大,主動性要求強;從當天的課堂實情來看,由于各種鋪墊設計得科學,學生主動建構(gòu)的效果十分好,讓人敬佩。
(三)“自我”建構(gòu) ——與“我”相聯(lián)中建構(gòu)
“自我”建構(gòu),強調(diào)所建“圖式”須與己相聯(lián),即把當前學習內(nèi)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事物相聯(lián)系,并對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思考。汪飛的《秋歌》一課,尤其是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寫美”一段,深合“聯(lián)系自我——深化思考——‘自我’建構(gòu) ”之韻,學生所寫所說內(nèi)容,皆為含“我”之語,真實優(yōu)美,建構(gòu)高效。
總之,語言建構(gòu)是一種生長,其中的特質(zhì)、節(jié)奏、手段,都有強化研究的必需,汪飛《秋歌》一課,在這些方面能引起我們很多深層思考。
(錢金濤,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手機:18602363321,郵箱:cqywqj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