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191天
原文閱讀: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講解:
夫子絕無四種(我執):不主觀臆測,不絕對斷定,不固執拘泥,不唯我獨是。
啟發思考:
? ? ? ? 這句話顯然不是夫子的自我評價,而是學生們經過長期觀察后,給老師做的一個描述性的評價。這是四種不太好的心態,是普通人幾乎人人皆有,而孔子卻絕對杜絕的:臆測心、期必心、固執心和自我心。
? ? ? ? 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表達,大概就是說,在對人、事、物等的認知和態度上,人們普遍會有一些認知心理偏差。但是,弟子們認為孔子已經能夠克服這些偏差,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 ? ? ?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一下:
? ? ? ? “意”,是臆測,指主觀臆斷。這樣的事情我們經常看見,尤其是網絡發達的今天。一件事情發生了,很多人并不知道真相,也不關注真相,只選擇符合自己立場和情緒的部分就做出判斷。而且,還不斷地論證自己的解釋,不肯接受無論它多么“明明白白”的,但是不符合自己臆斷的事實。
? ? ? ? 這個臆測心,用在社會事件吐槽上也就罷了。若在日常待人接物時,還不了解時就臆斷認定別人是什么人,或臆斷某些事是怎么回事,這種“貼標簽”或固守“刻板印象”的認知心理,容易導致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維方式。
? ? ? ? “必”,是期必,是自己事先認定事情一定會是怎樣的,就覺得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的。如果事情不符合我的期待,沒達到我的預期,就憤懣不平、不能接受。
? ? ? ? 這樣的期必心,可能在炒股票的時候是很典型的。買了哪只股票,就認為它一定會漲,而且一定會漲到多少。結果沒達到預期,就接受不了。繼續下注,不斷加杠桿,期待要撈回來——結果就跳樓了。
? ? ? ? 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敗的人,不認輸的很多情況是輸不起。說誰不認輸,他還覺得挺自豪,挺正能量。但是能夠接受不同、接受失敗,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 ? ? ? 有的時候,期待是對他人的期待,特別對關系深厚的朋友的期待,認定對方會怎么樣對待自己。但難免會事與愿違,對方如果無法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就會失望、指責、怨天尤人。
? ? ? ? 你可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對他人是零期望,對他人有感恩之心。朋友可以幫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因為對他人零期望的話說,對方做任何一點點好事,都大于零,你都能感恩。你若期必,對他的期望是10,他只做到了9,那你也要罵他不夠朋友了!多少朋友反目,家庭矛盾,都是來源于相互的期望過高。一方覺得,你對我太不好了;另一方覺得,你還要我怎樣!都是有著期必心,相互給對方立了標準,相互反而都沒法滿意。
? ? ? ? “固”是固執心。這比期必更進了一步。期必是心態上不接受,固執則落實到行動上,非要按我的意愿來辦不可。那地球能不能按我的意愿來轉呢?當然不能。所以固執的人,別人只能對他就敬而遠之了。如果能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界限,可能自然就會不固執于己見,也不固執于己所欲,在行為上也就能減少偏執,多些靈活性和包容度。
? ? ? ? “我”是自我心。老想著自己,只想著自己。很多人,尤其是在某個領域或某個階段發展不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以為是,唯我獨尊,唯我獨對,真理在握,以權威壓人。佛學里有個詞叫“我執”,是對自我假空的誤執。所謂修行,就是要破除這種“我執”,跟“毋我”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 盡管這些心態是有偏誤的,但人的任何情緒都必然有它合理的一面,才會歷經這么多年的演化而被保留下來。任何一個所謂“思維偏誤”,同時都是一個“思維快捷方式”。這種有一定偏誤的“快思維”有助于我們應付生活中信息紛多雜亂的絕大多數場景。因此,盡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不過,我們對自身的思考和反思并不是要拋棄情緒,更很難杜絕思維偏誤,而是多一些覺知,盡量不被它們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