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一定和我有一樣的疑惑,讀了不少書,但是不知道如何把書中的內容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知識, 不是讀完就忘,就是隨手摘抄了一些句子卻從來沒有派上用場,和別人談論的時候只能發表“我也看過這本書”、“這本書不錯”這樣的觀點,無法進行更深入地表達,更別提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成為專家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參加了兩節微課,分別是學習專家戰隼的“如何高效讀書并轉化為實用能力?”和高效能達人彭小六的“如何構建知識體系?1年讀透100本書的高效學習秘籍”,聽完醍醐灌頂,因此做了以下的總結與小伙伴們分享。
準備工作:明確閱讀目的和需求
“我要怎么做才能像TA一樣優秀/專業?”當我們面對領域大牛的時候是不是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懷著仰慕之情的小白們回家吭哧吭哧把大牛推薦的書讀完,感覺收獲頗豐。然后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大牛還是大牛,小白還是小白。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們看一下問題出在哪里?
在吭哧吭哧埋頭苦讀的時候,真的清楚地知道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么?讀完之后能否將收獲具體地羅列出來并分享給別人?書中的新知識和自己的舊知識建立連接了么?有沒有運用到實踐中并切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呢?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這書基本上算是白讀了。
沒有目標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就像我一樣,順著作者的思路讀完一本書,評價只有好壞之分,道不出深刻意義。比如對于《窮爸爸富爸爸》,我僅能給出“刷新了我對資產和負債的概念”這樣簡短的評價。
因此在讀書之前,首先要明確目的即閱讀需求。閱讀需求分為生存需求,思想需求,工具需求,休閑需求。是為了培養自己某方面能力?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是純粹為了消遣?純粹消遣的閱讀,即休閑需求的閱讀不在這里的討論范圍。
如果是為了解決具體某個問題,即工具需求的閱讀,那我們就可以把問題列出來,在一摞書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部分選擇性閱讀即可。
如果是為了學習和培養能力,成為某領域的大牛、專家,那就是以建立框架為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職場技能、理財技能、情緒管理等,這些都屬于生存需求及思想需求的范疇。
強力武器:閱讀方法
明確了閱讀目的和需求,接下來就是閱讀的方法了。講到如何閱讀,繞不開的一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我沒看過,聽了戰隼和彭小六的講解,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四種閱讀方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大家都會,會認字能理解就行;檢視閱讀就是快讀,即通過瀏覽書的目錄了解書的框架和大致內容;分析閱讀就是精讀,書中的每一個段落細節都品讀到位;主題閱讀是先用檢視閱讀了解書的框架,再從中尋找與主題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閱讀。
顯而易見,這四種閱讀方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最難也最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主題閱讀,其實不少小伙伴都經歷過?,F在正值畢業季,寫畢業論文就是一場小型的主題閱讀之旅,選定論文主題——搜索相關書籍和文獻——分析材料并整理總結——輸出自己的觀點——論文修改定稿。
當我們在進行主題閱讀時,先確定主題,然后一切都從一個書單開始。
列書單
1.平時就要做書單的積累。知乎,值乎,微博,微信公眾號,豆瓣(建議評分>8分,僅作參考) 等都有各類書單推薦,電影,報紙雜志,和朋友同事聊天也都是積累書單的途徑。遇到感興趣的書單可以收藏在印象筆記里,做定期整理和分類,日后進行主題閱讀就可以隨取隨用。
反思自己,除了理財書單有單獨列出來,其他就是隨手收藏在印象筆記和微信里面,沒有整理和分類,所以當我要找書的時候也只能靠搜索關鍵詞“書單”去胡亂尋找。
2.每一本好書也可以作為積累書單的有效途徑。一本好的書很少是孤立地存在,作者提到或引用的書籍都可以列入書單,如此順藤摸瓜同樣能積累不少的書單。
反思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有關注過作者提到的書籍,但是沒有有意識地收藏成列。最近在讀《小狗錢錢》,作者提到她寫這個故事是為了可以讓讀者對另一本書《財務自由之路》加深理解,那么我順手就可以將《財務自由之路》加入理財書單。
有了書單以后,從哪一本開始讀起呢?當然從最感興趣的那本讀起了。不知道對哪本最感興趣呢?戰隼老師建議入門的時候寧愿慢一點,讀幾本厚一點的經典,這有利于我們建立知識框架。
接下來如何高效閱讀呢?就是帶著以下十個問題去讀一本書,也是戰隼老師的閱讀方法論精華。不一定每本書都要把這十個問題都回答出來,但是如果能夠按照以下思路去閱讀,能夠對書有更透徹的理解和記憶。
閱讀時的十個問題
問題一 ?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問題二 ? 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摘抄或電子化
<補充:按主題——章節要點——章節各部分要點——段落要點的層次進行分解,每一本書分解的層次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用筆摘抄并加上自己的觀點感悟,印象更加深刻。 >
問題三 ? 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解決什么?
問題四 ? 作者觀點是否有道理?不同意哪些觀點?原因或論據
問題五 ? 跟自己有什么關系?自己的哪些觀點被改變了,能用在哪方面?拆書
問題六 ? 用圖表來表示:PPT、思維導圖、其他圖表、讀書書評、手繪地圖
問題七 ? 信息的記憶點是什么?
問題八 ? 怎樣進行下一步?
<補充:技能類的書,將書中能細化成行動的建議單獨列出,并加入印象筆記的提醒項,設定72小時以內的時間,逼迫自己去實踐,否則只會被慢慢遺忘;實踐和總結相互交替至少8-10次,才能知道書中建議是否適合自己。>
問題九 ? 如何能跟自己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整合已有資料,輸出/分享
<補充:1.整合過程中遇到問題,利用費曼技巧(非常簡單但威力強大)進行單點突破:白紙上寫下知識點——想象自己分享的場景,如何解釋該知識點,用自己的話寫下來(用自己的話解釋新的知識點就是新舊知識的連接 )——遇到卡殼時重新回顧書中學習;
2.主動分享,不僅可以發現自己薄弱地方,鞏固知識,還可以建立品牌和影響力,俗話說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分享方式有演講,線上下讀書會,制作成音頻,思維導圖,PPT,讀書書評,白板上畫簡筆畫,與別人談論等等,如何分享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能否主動分享。>
問題十 ? 實踐之后的觀點補充
<補充:最好的記憶方法就是堅持分享,學以致用。特別是實用類的書籍,在行動實踐中會反復遇到問題,從而反復回顧筆記和知識點,并且將實踐經驗同樣記錄下來做總結 ,如此堅持,技能會很快提高。>
其中,問題一、四、五、六、八、九、十彭小六老師也有同樣提到,我猜這是一條將書上信息轉化為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必經之路,你覺得呢_(:з」∠)_
為了防止在閱讀過程中被作者的思路帶跑,所以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閱讀紙質書,可以自制書簽;閱讀電子書,紙質筆記可以寫在扉頁或者夾書簽,電子筆記可以保存在軟件中查看。方法都不是問題,時刻有思考的意識才是重點。
那么,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像戰隼老師說的那樣,找一本書,嘗試帶著這十個問題去閱讀(一開始可能比較困難,回答5-6個即可),比較一下這樣閱讀的效果和之前閱讀的效果。最好72小時之內就開始行動,你懂的~
以下是微課答疑環節的部分匯總
1 ?專業知識如何閱讀?
準備5-10本相關書籍,多本書互相參照閱讀,加深對專業名詞和概念的理解,利用費曼技巧進行單點突破,另外利用網絡查找工具對知識點進行補充理解。
2 ?微信文章如何閱讀?
微信文章大多屬于知識碎片,是高度簡化的內容。同樣按以上十個問題的思路去提煉文章的觀點,在沒有一個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很難將知識碎片整理拼湊,因為不知道該知識碎片在整個體系中的具體位置,因此也難吸收。建議先以書本為主建立基本的知識框架,后面對于知識碎片的吸收也會很快。
3 ?小說如何閱讀?
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解決以上十個問題,讀一本小說可能解決其中幾個,例如摘抄一些經典語句。每一種類型的小說有不同的讀法。
4 ?考試類書如何閱讀?
把基本概念用自己的聲音錄制成音頻,隨時拿出來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