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過最有意思的一本書——《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
這本書是由一位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所寫的。
是不是很奇怪?一個心理學家,怎么獲得了經濟學獎?理由是,他“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與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
首先給大家補充一個基本的經濟學知識——“理性經濟人假說”。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的所有經濟行為都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順便推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
我看過對這句話最狠的一個解釋是,母親之所以愛他們的小孩,純碎是滿足她內心的某種欲望,如果她的寶寶真的長得像塊叉燒,早就扔了。。
簡而言之,所有人的經濟決策都是基于理性的考量,絕對不是瞎搞的,這是古典經濟學最基本的基礎。
而丹尼爾·卡內曼和他的朋友阿莫斯,經過多年的實驗和觀察,告訴人們一個很震驚的結果,人類的很多決策都是非理性的、純粹是憑感覺的!
為什么這么說?
這本書是這樣解析的,人類的大腦有兩個系統(這是作者為了把問題簡單化的表達):
系統一:一個自動運行的系統,能察覺簡單的關系(比如“他們長得一模一樣”,“兒子比父親高得多”),還擅長整合關于一件事的所有信息,但不能快速處理多個獨立的話題,也不能利用純粹的統計學信息,不需要耗費過多的能量。
系統二:一個可以深思熟慮作出選擇的系統。系統2一個非常重要的才能是它能夠處理“多重任務”,它可以提取記憶去執行抑制習慣性反應的指令。顯然它需要消耗更多能量。
那么問題來了,人類更多的是使用哪一個系統?
看上去系統二應該是更加理性的,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決策是使用系統一的,也就是憑感覺,也不奇怪,耗的能量少嘛。
下面分享幾個比較有意思的心理現象。
一、復雜問題簡單化
小明是一個性格內斂、沉默寡言的小孩,但樂于助人,做事井井有條,那么,請問他以后更可能從事那種職業,是圖書管理員還是工人?
大部分人覺得他應該做圖書管理員,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跟大部分人一樣陷入了同樣的陷阱了——復雜問題簡單化。
要知道問題問的是可能性,這是一個概率題!正確的解法是,統計兩種職業的從業人員數量,顯然,工人數量更多,概率更大。
而一般人都不會動用系統二去進行復雜的分析,大部分人會憑直覺把問題置換成“他的性格跟哪種職業更匹配”。把復雜問題給替換了,換成更容易的問題。
這樣的情形還不少,就像買股票,有多少股民是真正去分析數據的,又有多少跟我一樣,看哪支股票名字好聽,然后就去買,然后,唉~
二、心理賬戶對決策的影響
兩個狂熱的球迷計劃到離他們約64公里遠的地方看籃球賽。其中一個人買了門票;
另一個人在買票的途中遇見了一個朋友,免費得到了票。現在,有預報稱比賽當晚會有暴風雪。
這兩位持票的球迷誰會更愿意冒著暴風雪去看比賽?
毫無疑問,買票的更有可能去,畢竟是自己掏錢買的票,不去就虧大了;別人送的,不去也不虧嘛。
但是你細心想想,票的價值是一樣的,因此他們的損失其實是一樣的啊!(別人給的就不是錢了嗎?)理性經濟人的答案是,兩個都不應該去,無論票是怎么得來的,都已經是“沉末成本”了,沒有必要去冒險。
然而兩者的心理賬戶卻不是這樣算的,掏錢買票的人不僅覺得自己損失了一張門票,還損失了買門票的錢,所以他的情緒令他更趨向冒險。
損失的痛苦大于獲得的快感、沒有行動導致的損失比錯誤行動的損失更后悔。盡管實際損失或收益的錢是一樣的,但是心理賬戶和情緒卻差距甚遠。
這也導致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更加婆婆媽媽,就像買股票,賺,不買,舍不得;虧,不買,也舍不得,很不理性。有句話說,吃虧是福,很可能你覺得吃虧的事情,實際是符合收益最大化的呢!
三、峰終定律—高潮和結尾比過程更重要
這個理論是作者獲得諾貝爾獎的最重要成就。
還是一個案例:
A.把手放在14攝氏度的水中泡60秒;
B.把手放在14攝氏度的水中泡90秒,前60秒溫度保持不變,后30秒水溫上升1攝氏度(手可感知更舒適);
問,哪一種狀況更痛苦?
從經驗來看,B情形明顯比A情形更痛苦,但是實驗結果證明,80%的人認為A情形更加糟糕,他們寧愿泡多30秒冷水!
峰終定律告訴我們,也許過程并沒有那么重要,人們的記憶對高潮和結尾的體驗更加強烈。實驗中,最后30秒舒適的水溫可以讓試驗者忘記前60秒的痛苦。很神奇的體驗,原因就不解析了。。
宜家是這個理論的忠實踐行者,他們讓顧客走一條不能回頭的購物之路,累得要死要活,最后在出口處讓你吃個便宜、美味的雪糕,顧客把之前的疲憊都忘記了,下次還去找虐。。
這個理論應該就是我以前寫過的“產品故事地圖”這本書的基礎理論之一,在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制造一個高潮(友好的解決一個核心痛點)、再設計一個愉快的ending,用戶的回頭率必定更高。
?
還有很多有趣的心理現象各位可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慢慢發掘。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心理學理論大都是建立在模擬實驗中的,很多還是找大學生做到,個人覺得這些理論對群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針對個體就不一定有用了,就像上說的問題,如果你的答案跟實驗結果都不一樣,不要奇怪,你并沒有神經病,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