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p4: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p6: 如果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最終會得
到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物所決定的,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p7: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p7: 目的論: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
p7: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都止步不前。
p8: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
p9: 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
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
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p9: 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p9: 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什么樣的意義",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p10: 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p11: 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
p13: 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憤怒也只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
p14: 阿德勒心理學正是一種與虛無主義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學。
? ?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
p15: 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
p16: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p19: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p20: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 ?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p21: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
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善=舒適區?)
p22: 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一次來說明性格或秉性。
? ? ? ? 生活方式: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
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從狹義上可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講,這個此甚至包含了某人的
世界觀或者人生觀。
p23: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 ?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就可以有自己進行重新選擇。
p24: 問題不在于過去而在于現在。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
? ? ? ?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
? ? ? ? 式的決心。(你對于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充滿了恐懼)。
? ? 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
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加安心。
p25: 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并不
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
福的勇氣"。
p26: 人都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
怎樣才能改變生活方式?
首先,要有"摒棄現有生活方式"的決心。
要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
行為方式。請不要忘記"必須改變"的究竟是什么。
p28: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 ? ?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
? 響。"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p31: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
的,所以你才只看到缺點而不看優點。
下定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是因為對你而言是一種善(個人理解就是舒適區)。
以前作者的性格—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一切都持悲觀態度;還有就是太過固執;非常注重別人
的看法,而且總是活在對別人的懷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總是覺得在演戲。
p33:臉紅癥女孩:她的苦惱是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說是無論如何都想治好這種臉紅恐懼
癥。只要有臉紅恐懼癥的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
癥"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氣或者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
服自己,而且,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我治好了臉紅恐懼癥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
中。
p34: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
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p35: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別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心靈受傷。
? ?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于他人的關系中受傷"。如何實現這個目的呢?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見自
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盡量不涉入人際關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
殼里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
己。心里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
歡。
? ? 保持滿是缺點的"這樣的自己"對你來說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有好處,或者說就是
處于自己的舒適區。
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的受傷,也會傷害別人。
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p36:人之所以感覺到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
所造成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
關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人的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
你由于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
p38:自我價值判斷。
? ? 自卑感: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只有一點兒價值。
你身上你感覺到某種自卑的因素只不過是你賦予它的價值不對而已。
p40: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是我們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自卑感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價值問題也可以
追溯到人際關系上。
p42:人是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
求。阿德勒將其稱為"追求優越性"??梢院唵卫斫鉃橄MM步或者追求理想狀態。
人都處于追求優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并努力為之奮斗。同
時,對于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p43: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
自卑情結:表示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里狀態,跟自卑感無關。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某種借
口使用的狀態。例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相不漂所以結不了婚"。
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
外部因果律: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
如果抱著"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
不想成功: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
的樂趣——比如完了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
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狀。
p46:自卑情結的另一個側面:因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沒有A,我也
會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
擁有自卑感即感覺目前的"我"所有欠缺的狀態。
如何彌補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態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例
如刻苦學習、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等。
p47:自卑情結有時會發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結。
優越情結:雖然苦于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
變。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p48:那些想要驕傲于自我功績的人,那些沉迷于過去的榮光整體只談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的人。
都可以稱為優越情結。
特意的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
阿德勒明確指出"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的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
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但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就是一種優
越情結。
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以自己的
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擔心你或束縛支
配其言行。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做保持"特別"的武器來使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p51:在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追求優越性:指自己不斷超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己與"理想的自己"做比較。
我們應該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
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因為不管存在什么樣的差異,我們都是平等的人。
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p54: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
幸。
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
生"優于這個、輸于這個"之類的想法,而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就會隨之而生。
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
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
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
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
p56: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
看做"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如果能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
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
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p57: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
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利之爭"。
斗爭的目的: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p60:阿德勒式的目的論不會忽視孩子隱藏的目的——也就是"報復父母"。
孩子并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
p61: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
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發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即使不適用怒氣,也可以進
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
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
p62:關于權利之爭,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
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利之爭。
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般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
了"人際關系的方式"。
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有什么意見都無所謂。
? ? 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結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
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利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
只有摘掉競爭或者勝負之爭的眼鏡才鞥能改變完善自己。
p63:你所缺乏的是獲得幸福的勇氣。。
你為什么把別人看成是"敵人"而不能認為是"伙伴"呢?那是因為勇氣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
的課題"。
行為方面的目標: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
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p64:上述目標可以通過阿德勒所說的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
人際關系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這三類,統稱為"人生課題"。
p65: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這就
是人生課題。
p67:交友課題: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系。
愛之主題:應該考慮的是關系的距離和深度。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
p68:愛的課題:一個階段:一個就是所謂的戀愛關系,另一個就是與家人的關系,特別是親子關
系。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恐怕是最難的課題。
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的去祝福,這就是愛。
如果在一起感覺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
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
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想要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無論多么困難的關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
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止步不前。
p69:人根本不可能一個人活著,只有在社會性的環境之下才能成為"個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學
把作為個人的"自立"和在社會中的"和諧"作為重大目標。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些目標呢?
阿德勒說:"在這里必須要克服'工作''交友''愛'這三大課題"。
p71:人就是那樣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生了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現對方的缺點。
世界上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阿德勒把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做"人生謊言"。
對于目前所處的狀態,把責任轉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于他人或者環境來回避人生課題。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p72: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惡來區分人生課題或者人生謊言。我們現在應該談的既不是善惡問題
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問題。
p73: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不在于給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
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p79: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根本沒有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p80: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p81: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有必要去
滿足別人的期待。
在猶太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
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你自己。加入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
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
如果一味尋求被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都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活著。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
的人生之中。
p82:如果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就"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
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
為了克服無神世界的虛無主義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認可。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
"如果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得到表揚"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
如果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p84: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p85: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
涉。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
來承擔?"
p86: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p87:困惱于于孩子之間的關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傊褪前押⒆拥恼n
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
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p88: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
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
的"干涉了"。
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
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
請丟開別人的課題。
p89: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
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
你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
p90:在意你的臉只有你自己??吹侥愕哪樀膭e人怎么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p91:無論上司怎么蠻不講理的亂發脾氣,那都不是"我"的課題。毫不講理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應
該處理的課題,既沒必要去討好,也沒必要委曲求全,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
正確處理字節集的課題。
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
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
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
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體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p92: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要想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p94:無論對方做什么,決定自己應該做什么的都應該是自己。
如果人際關系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
應回報"這樣的想法。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我們及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
受其束縛。
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反常識: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傷、采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于人際關系的
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話題分離也都是反常識的理論。
p96: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了別人。盡管這里也會有各種
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走著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就有可能會迷
路,甚至會面臨著"該如何生存"這樣的難題。
在意被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
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
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
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弄人生謊言。
p99: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近代哲學家巨人康德把這種欲望稱
作"傾向性"。
傾向性:本能性的欲望、沖動性的欲望。也就是按照沖動去生活。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駛自由以及獲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八面玲瓏的討好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p100: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p101:毫無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這些代
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想要自由的生活: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p102:"不想被人討厭"也許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
p104:只要我改變"目的",事情就能解決。
第四夜 要由被討厭的勇氣
p109:阿德勒反對把精神和身體、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的一切二元論的價值
觀。
p110:阿德勒心理學不把身體癥狀與心靈(精神)分離開來考慮,而是認為心靈和身體是不可分割
的一個"整體"。
整體論:將把人看做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
p111:要想締結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保持一定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
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
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
p112: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叫做共同體感覺。
p113:一切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
人際關系。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指標。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我和你"。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社會、產生共同體。要想理解
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以"我和你"為起點。
p114: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p115: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于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而只關心"我"。
p116:在只關心"我"這個意義上講,是以自我為中心。正是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
在意他人的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著。
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凡是執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必須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
心"。
p117:首先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從屬于共同體,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體會
到"可以在這里",也就是擁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他人只是"為我服務的
人",他們甚至會認為:"大家都應該為我服務,應該優先考慮我的心情"。
別人并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p118: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不是世界的中心。
p119:歸屬感,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累的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
對。
無論是誰,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不是考
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
和融入。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p120: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而且,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
朋友,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共同體的范圍"無限大"。
任何人都屬于別的共同體。因為,無論怎樣,我們的一切都屬于地球這個共同體,屬于宇宙這
個共同體。
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體,還要意識到自己還屬于別的共同體,屬于更大的共同體。
p121: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見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見的聯系。
我們都屬于多個共同體。屬于家庭、屬于學校、屬于企業、屬于地域社會、屬于國家等。
p122: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眼前的共同體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
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p123:行動原則: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
更大共同體的聲音"。
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沒必要固執于眼前的小共同體。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
體一定存在。
p124:阿德學心理學都采取"不可以表揚"的立場。
阿德學心理學的立場: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
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這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p125: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系都理解為"縱向關
系"的證明。
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
橫向即就是平等。雖不同但平等。
p127: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
等"的橫向關系,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p128: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系。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
關系、把對方看得起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
p129: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直面課題的是本人,下定決心的也是其本人。
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給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人害怕面對課題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
面課題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要找回受挫的勇氣。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p130: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于是從屬于縱向關系和承認"自己沒能力"。因
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評價"。
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首先應該進行課題分離,然后應該在接受雙方差異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系。"鼓勵"則是
這種基礎之上的一種方法。
p131: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來傳達自己真實的喜
悅,用"幫了大忙了"來表示感謝。這就是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法。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性的語言是基于縱向關系的語言。如果能夠建立起橫向關
系,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的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
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共享。
p132: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
獲得勇氣。
如果能夠人認為"自己有價值"的話,那個人就能夠接納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課題的勇氣。
究竟怎樣才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
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是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
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p133:不能夠表揚,也不可以批評。評價別人的話全都出于"縱向關系",而我們必須建立起"橫向
關系"。還有,我們只有能夠感受到自己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p135: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
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如果按照存在標準來考慮的話,我們僅僅因為"存在于這里",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
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對于自己,不要用"行為"標準去考慮,而要首先從"存在"標準上去接納。
p136: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也跟你沒關系。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
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p137: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人只要活著就對別人有用,僅僅從活著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首先與他人之間,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橫向關系來。
p138:如果你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系,那你就會不自覺的從"縱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系。
如果能夠與某個人建立起橫向關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的話,那就是生活
方式的重大轉變。
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p139:察言觀色隸屬于縱向關系,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責任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交友課題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是事實。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際關系的最終目的是共同體感覺。
p145:共同體感覺,具體來說,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
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p146: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來改變對"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
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的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
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肯定性的達觀: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么"。但是,關于"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
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這就是自我接
納。
p147: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后,關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
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
尼布爾的祈禱文: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
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我們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氣"。
p148:達觀:看清事物的真理。
他者信賴: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信用有附加條件。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的基礎不應該是"信用",而應該是"信賴"。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
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的相信。這就是信賴。
p150: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
阿德勒心理學并沒有基于道德價值觀去主張"要無條件的信賴他人"。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
人際關系和構建橫向關系的一種"手段"。
p151:如果用懷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都會成為"不專一的證據",哪怕事實并非如此。
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系。
建立深厚關系是信賴的重大目標。
自我接納,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
解背叛是他人的課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他者信賴的步伐了。
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諸行動,以至于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系。
我們可以相信也可以懷疑,我們的目標是把別人當做朋友。
p152:真誠的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這就是自我接納。同時,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即他
者信賴。
對他人寄予信賴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
如果把他人看成伙伴,那你也就能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繼而也就能夠獲
得"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
要想獲得歸屬感就必須把他人看做伙伴,而要做到視他人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納和他者信
賴。
共同體感覺并不是僅憑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就可以獲得的。還需要他者貢獻。
p153:他者貢獻: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
他者貢獻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犧牲。
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
手段。
勞動并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
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p154:真誠接受不可交換的"這個我"的自我接納;主張應該毫無懷疑人際關系基礎,從而做到無條
件的他者信賴。
p155: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的加以實踐。
p156:接受了真實的自我(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
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
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行為方面的目標:
自我接納(1.自立。2.與社會和諧共處)
支撐這種行為的心里方面的目標:
1."我有能力"的意識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自立與我有能力的意識是關于自我接納的話題。
與社會和諧共處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則與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關。
p157:只要不再從屬于縱向關系,不畏懼惹人討厭的自由前行就可以了。
無論在什么年齡,人都可以改變。
p158: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而絕不是"大家"的錯。
具有神經質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總是"或者"一切"之類的詞語。"大家都討厭自
己""總是只有自己受損失"或者"一切都不對"等。
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只憑事物的一部分就來判斷整體的生活方式。
p159: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苦惱于口吃的人只關心"自己的說話方式",從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
自我意識就會變得過剩,說說話也會更加不順暢。
人際關系不順利既不是因為口吃也不是因為臉紅恐懼癥,真正的問題在于無法做到自我接
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并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
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工作狂則只是關注人生特定的側面。只不過是以工作為借口來逃避其他責任。
p162: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他者貢獻也可以是看不見的貢獻。。
判斷你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是你無法干涉的問題。
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可以。
幸福即貢獻感。
無論是用行為標準還是存在標準,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貢獻感。
p163:人們尋求認可的理由現在已經很清楚了吧。人們想要喜歡自己,想要感覺自己有價值,為此
就想要擁有"我對他人有用"的貢獻感,而獲得貢獻感的常見手段就是尋求他人認可。
通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
p164: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
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說,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
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只要有了共同體感覺認可欲求就會消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
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主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即"貢獻感"就可以。幸福就
是"貢獻感"。
p166: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
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氣。
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p170: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的時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
把人生當做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
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要理解成點的連續。
p171:人生是連續的剎那。
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人生只是點的連續。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p172:時?;钤?此時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p173:并不存在目的地。
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稱為"潛在性的人生"。像跳舞一樣的人生則可以稱為"現實性的
人生"。
潛在性的人生: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并不完整。
把過程本身也看做結果的運動。
p174: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
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頂,那他就是潛在性的行為。
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說是現實性的活動。最終能不能登上山頂
都沒有關系。
p175: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燈打響人生整體,所以才能感覺看得到過去和未來。但是,如果把
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我們應該更加認真的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
你沒有認真的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p176: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通過關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
符。過去發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
的問題。
人生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生活方式說的是"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變的事情。像直線一樣的過去的生活只
不過是在你反復下定決心"不做改變"的基礎上才貌似成了直線而已。并且,將來的人生也完
全是一張白紙,并未鋪好行進的軌道。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p177:沒有必要勉強去認可。只是,不要用線的形勢去看其到達了哪里,而是應該去關注其如何度
過這一剎那。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
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
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
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為了遙遠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此時此刻"卻是真實的存在。
p178: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
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
于深刻。
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
即使生命終結于"此時此刻",那也并不是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20歲終結人生還是90歲終結
人生,全部都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燈光打向
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
和未來。對自己的熱盛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甩開人生的謊言,毫不畏懼的把強烈的聚光燈打向"此時此刻"。
因為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談現在。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
是"此時此刻".
p179: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
p180:我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更要向前看,更應該思考"今后能做些什么?"。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微妙。
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為什么迷茫呢?那是因為你想要選擇"自由",也就是想要選擇不
懼找人討厭、不為他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的道路。
人想要選擇自由的時候當然就有可能會迷路。所以,作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針,阿德勒心理
學提出了"引導之星"。
只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
p181:他者貢獻。
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
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的生活。
我們要想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
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現實性的人生就是這樣。我自己無論怎樣回顧之前的人生也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會走到"此
時此刻"。
一個人的力量很大。我的力量無窮大。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
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