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月幾時有》是由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許鞍華執導的歷史題材影片,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領銜主演,郭濤、黃志忠、蔣雯麗、梁家輝等聯合主演。該片延續了許鞍華一貫的平淡敘事風格,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占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故事。該片于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電影于2017年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電影通過晦澀鏡頭語言,精巧的細節刻畫以及對電影光影明暗的把控,將動蕩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抗日娓娓道來,擺脫了宏大歷史題材常用的“英雄敘事”,讓我們看到了經常湮沒在歷史背景中的平凡個體的鮮活生命。
? ? ? ? 電影的鏡頭使用不同于其它戰爭片,它不使用頻繁的鏡頭切換展現戰爭的激烈,而是在使用不動聲色的鏡頭語言,平靜的將故事娓娓道來,將處在戰爭中的普通人的感情不動聲色的敲到每一位觀眾的心里。電影使用大量空鏡頭來渲染氣氛,暗示人物內心情感變化。在電影開篇,矛盾一行文人乘船離開時,使用空鏡頭刻畫深夜的銅鑼灣,霧靄將歇未歇,渲染戰爭的罪惡,群眾生活的顛沛。在抗日戰士被槍殺時沒有慢鏡頭和悲壯的音樂來渲染,死亡如秋葉般平靜。在抗日群眾被刑訊時,電影不會刻意展現逼供時的血腥畫面,而是用特寫鏡頭刻畫她們顫抖的手。戰爭本身就是這樣,戰爭的痛苦就是這樣綿密地滲透進每一個人的每一次呼吸中。
? ? ? ? 電影注重對細節的刻畫。在婚禮上時,那種嶺南地區,特定的場合下,親戚之間,真誠的祝福,與暗地里的較勁,此起彼伏。女人間攀比也嫉妒,特定人物低調與高調地炫耀,大時代下隱隱的不安,等多重的因素,都埋伏在了那場婚禮當中。李錦榮的死甚至沒有直接的畫面,只是一聲槍響響徹。天光晦暗,山高水長,飛鳥盡投林。電影最后,沒有拍日本人怎么失敗,也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慶祝,只有大半個世紀后城市的壯麗。這是無聲的宣告:香港不需要日本人所宣稱的“解放”,香港人用自己的反抗與堅韌,創造了繁榮,也守護了心中的明月。
? ? ? ? 電影在光的使用上也別出心裁。電影中,方母在黑夜中對著女兒方蘭時,餐桌上的那盞煤油燈,火苗開得很大、很亮,似乎快要從燈罩中漫溢出來,黑煙嗤嗤地冒著,來表達黑暗恐怖中的人們對光明的渴求。在方母聽到街頭報警的臉盆敲砸聲時,立刻吹熄了油燈,明暗交疊之間,母女倆的剪影在窗前靜默起來,她們之間的對話也是淡淡的,那種占領區中的緊張和恐怖的情緒,似乎被稀釋了。但這淡淡的風致,絕非粉飾與屈服。就像許鞍華自己說的那樣:“那些歷史人物當時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歷史人物。”他們所行的,所顯的,并非那些慷慨激昂,意氣風發,不過是普羅大眾中的一個個小人物們,在世界動蕩大時代的紛亂中,切膚而清醒的痛苦,和毅然堅定的前行。
? ? ? ? 電影《明月幾時有》是作為“香港回歸獻禮”而存在的,許鞍華導演并沒有按照歷史戰爭片一貫的套路,避開了戰火紛飛的教科書模式。通過晦澀的鏡頭語言,精巧的細節刻畫以及對光影明暗的熟練把控,以一種細膩的情感線條和平淡留白的敘事方式讓這部抗日題材的電影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在抗戰題材上的創新是值得稱贊的。不會為了迎合觀眾而丟失了自己的創作的魂,這是電影創造者值得堅持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