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以來,隨著上幼兒園的老二開始背古詩。晚上,我為了幫助其鞏固,一邊做家務一邊大聲的背古詩。她緊隨其后,鸚鵡學舌。
在她所背的古詩里,好像唐朝李白的詩最多。背起來,朗朗上口。且詩意簡潔明了。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我竟迷戀上了李白的詩。于是,抽出時間,從老大處借來《知識集錦》,翻閱了他的名詩。從而,一發不可收。更是從網上搜集了不少他的有關資料。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之為“詩仙”。
他的詩,主要是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他的詩,融想象、夸張、比喻,和擬人為一體。從而達到了想象之新奇,構思之奇特,感情之強烈。其詩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流轉自然,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音律和諧多變。他的詩,曾被杜甫評為具有“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過。他集詩人、神仙家、驢友,縱橫家為一身的偉大天才。
他四處游歷,結交官員名流。時而上書自薦,時而贈詩抒懷,時而面見陳情。以此來展示自己,抒發自己的才情和政治抱負。
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始時一心想在朝廷就職,實現自己的偉大政治抱負。初期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他的一生,留下了名詩千首。他一路走過的心里路程,心情及性情,通過詩篇,跳躍于紙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詩仙”太白將顛沛流離、飄蕩四方的生活過成了詩和遠行。更是語出絕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多年漂流在外,時刻《思故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他很孤獨。不信請看《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他很憂愁、煩悶: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他是現實的也是憤激的。否則怎會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他是浪漫而富有超級想象力的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他是重感情的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孤單寂寞,卻富有詩情畫意,且極浪漫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他有懷才不遇的激烈與憤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同時,也更向往大自然的美景與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他遇到困難挫折時,依然倔強自信,執著追求,對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倘若“詩仙”太白因懷才不遇,整天唉聲嘆氣。沒有浪漫主義的性情與情懷,又怎能留下如此之多的千古絕美詩篇?估計見人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情景,怎一個怨字了得!任他幾番乘孤舟或是輕舟,亦載不動許多憂!又何來“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壯觀與美景的心情與氣魄?
我沒有李白的才氣,沒有他的浪漫情懷。同樣,也沒有他的艱難處境,更沒有他的顛沛流離,飄蕩四方的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生活不僅有平淡枯燥,也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