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小結 2017.04.22
(一)本周主要工作
1、天天學英語:6篇
2、運動:1次健身(休息周)
3、每天一個關鍵詞:更新7個
4、寫作:2篇--為為的近況&周小結
5、閱讀:《翻轉式學習》閱讀筆記未整理完成
(二)本周收獲
一、目標-#天天用英語# Grit 大樂樂
這本書聽著很好,而且,大樂樂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大目標不能變,中目標可以調整,小目標隨時變。”
我覺得,人不僅要懂算法,而且還要懂情景。同樣都是目標,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的大目標:持續學習、持續成長;中目標:圍繞著學習內容展開,目前輸入是英語、閱讀、課程,輸出是寫作,但是會定期調整(半年或一年),有增有減;小目標:每天三件事,但怎么安排,要根據完成進度做安排。
二、時間成本-劉潤
第一,時間成本,就是這個時間如果用于做別的事情,你可以獲得的收益。第二,為什么要懂得計算時間成本?懂得計算時間成本,可以幫你在很多決策上做出到底是花時間做,還是花錢買的理性決策。
我的認知又被刷新了!薛老師講了成本(它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但是我怎么就沒想到計算一下自己的時間成本?
除了時間成本,還有其他嗎?萬老師說衡量人生,可以有好幾個維度,分別是食物鏈、智識鏈和幸福鏈。我感覺時間成本只能算食物鏈的一部分,而如果自己的智識比物質高,而且幸福力也很強,那么過得也很好。其實,人的欲望是很難被滿足的,但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欲望,或者懂得變通,活得會灑脫一些。
三、冥想并非萬能-Susan
生活中有壓力、有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它們會督促我們不斷行動和進行自我調整。面對壓力和焦慮,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想著如何緩解壓力,而是要明白導致我們壓力和焦慮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比如,我有時候也會因為看到一些周圍的信息而突然感到有危機感,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進行自我審視,思考自己的優勢到底是什么,未來的趨勢在哪里,我需要進行怎樣的挑戰,下一步要怎么走等等。進行完這一系列理性分析,重新找回對自己以及未來的信心之后,我的焦慮情緒就會消失。而只有當,我不清楚焦慮來源,或者讓我焦慮的事情是我無法改變或者是我自己想象出來,而這些事情此時讓我身體處于一個極度緊張的狀態時,我才會選擇用冥想去解決。比如說,我可能因為擔心某個事情發生而突然心跳加快,一般來說,只要身體發生變化,我就會立馬覺察到,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深呼吸,通過呼吸的方式將心率調整到正常狀態,焦慮情緒也就立馬消失了。其實冥想不一定就要靜坐,讓關注自己當下的情緒,然后進行深呼吸,也是一種冥想。我現在就很少會靜坐,這是因為我能夠及時感知自己的情緒,然后立馬通過呼吸來進行調整。能夠做到這一點還是和覺察力相關。所以,覺察力才是關鍵。
我最近寫的文章,不止一次提到冥想,因為冥想,使我學會深呼吸,察覺情緒的變化,懂得放下。
冥想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但是,千萬不要把“做不好冥想”當成一種壓力。我覺得這種壓力自己就一直有,它不是不能戰勝,只是不想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戰勝,因為自己付出的成本有點高。中午用做冥想的時間,換成睡覺,對自己的效益更大,保證一下午的好精神,所以我不打算做很長時間的冥想,而且不把它當成一個重要推進項目。
四、指數增長與線性增長-吳軍
第187封信《成功并不難,在于少犯錯》
每個人財富的增加,應該是隨著經驗的積累指數增加的,如果做不到指數,也要做到平方關系。但是很多人只能做到線性增加,因為他前面的工作對后面沒有幫助,每次都是從頭開始。
上周笑來老師講得是成長率,就是指數增長。
而什么是指數增長?我個人理解:就是乘數關系,把以前的經驗,轉化、運用到其他領域,也就是跨界。但這個前提就是不能從頭開始,否則積累的很慢。我覺得無論上一件事情最終的成敗與否,都需要進行總結,總結過后,帶著“行李”,繼續上路。
但這個和“放棄存量,擁抱增量”不矛盾。“放棄存量,擁抱增量”,就是不死守著攻打下的陣地,要敢于開拓新領域,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指數增長。
何帆說:世界變化太快,定下心來想得更長遠,我們對自己失敗的容忍程度也會提高。
五、本周上了兩節課:大歷史課第七課智慧的前提 ,知識社群第5課《從自然哲學到現代科學》。
(三)本周反思:遭受打擊的一周
1、表現:這周遭受一個小打擊
2、原因:① 受到線性思維的影響,前面的工作對后面沒有幫助,每次都是從頭開始;
② 感覺自己還是容易走極端,把握不好一個“度”;
③ 看似已經掌握的事情,做起來還是問題很多
3、對策:① 重新梳理工作內容,注重積累;② 沒辦法,還是要多做,多實踐;③ 當自己沒把握的時候,需要停下來思考,而不是著急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