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悉達多》(譯者:姜乙)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正如千萬尋常人會經歷的一生。
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常常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被命運選中的人。拋下過去,隨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尋心中的聲音,追逐名利,經歷友情,品嘗愛情。不同的是,悉達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圓融統一,看似宏大,確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問題。
摘錄:
* 河水無處不在。無論在源頭、河口、瀑布、船埠,還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澗中。對于河水來說只有當下。既沒有過去的影子,也沒有未來的影子?
* 我領悟到這個道理后,認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條河。這條河用幻象,而非現實,隔開少年悉達多、成年悉達多和老年悉達多。悉達多的前世并非過去,死亡和重歸梵天亦并非未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 生命不滅,剎那即永恒。
* 一種認知逐漸在悉達多頭腦中壯大,成熟。究竟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他的目標?不過是在生命中的每個瞬間,能圓融統一地思考,能感受并融入這種統一的靈魂的準備,一種能力,一種秘密的藝術。這種認知在悉達多頭腦中繁盛,又反映在瓦穌迪瓦蒼老的童顏上:和諧、喜悅、統一,對永恒圓融世界的學識。
* 一切未受盡的苦,未獲得的救贖都會重來。苦難從未改變。
* “一個探求之人,”悉達多道,“往往只關注探求的事物。他一無所獲,一無所納。因為他一心想著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著擁有目標。而發現則意味自由、敞開、全無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許確實是位探索者。但你卻因努力追求目標,而錯過了些眼前事物。”
* 知識可以分享,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智慧令人安詳,智慧創造奇跡,但人們無法言說和傳授智慧。
* 真的反面同樣真實!也就是說,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辭彰顯。可以思考和言說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體、完滿、統一。
* 時間并不真實存在,喬文達,我時有感悟。而如果時間并非實在,世界與永恒、苦難與極樂、善與惡的界限亦皆為幻象。
* 世界并非不圓滿。世界并非徐緩地行進在通向圓滿之路:不,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赦,所有孩童身上都棲息老人,所有新生兒身上都棲息亡者,所有將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沒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強盜和賭徒的路或許通向佛陀,婆羅門的路或許通往強盜。在最深的禪定中存在這種可能:時間被終結,人視過往、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為同時。這時,一切皆為善、圓滿和梵天。因此在我看來,世間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來,死如同生,罪孽猶如神圣,聰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數,一切只需我的贊賞、順從和愛的默許。這樣于我有益,只會促進我,從不傷害我。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去經歷罪孽,追逐肉欲和財富,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掙扎,學會熱愛世界。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
* 或許我想說,我愛石頭、河水,愛所有我們可見并可以求教之物。我愛一塊石頭,喬文達,愛一棵樹或一塊樹皮。這些是物,可愛之物。但我不愛言辭,學說于我毫無價值。它們沒有力,沒有柔,沒有顏色,沒有棱角,沒有氣味和味道。作為言辭,它一無所有。或許正是言辭阻礙你獲得安寧。因為救贖與美德,輪回與涅槃也只是言辭。世上并無涅槃,涅槃只是個言辭。
* 在我看來,在這位偉大的導師心中,愛事物勝于愛言辭。他的作為和生命重于他的法義。他的儀態重于言論。我認為他的偉大不在他的法義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
結語:
黑塞的語言是充滿詩性的,正如本書副題“一首印度的詩”。
但如書中成為擺渡人的悉達多所述,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現,被體驗。
倘若你碰巧遇到了這本小書,請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可閱讀,可朗誦。
愿你在讀了悉達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開始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
我們終其一生尋求的是什么?
財富?權利?自我的價值?別人的肯定?
或者說,我們為了什么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