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從拉薩河到雅魯藏布江
? ? ? ? ? ? ? ? ? ? ? ? 張茂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結束了“天路”進藏的三天兩夜行程后,旅行社每天將散客重組后出游,因此坐在不同的旅行車上,我幾乎天天遇到新的面孔,我感到這倒像是打撲克牌,一局結束,重新洗牌,也許這就是散客組合的一個特點,但不管什么形式,絲毫不減我的行程興趣。西藏旅游的最后一個“兩日游”項目,我選擇的是“拉薩河——尼洋河——雅魯藏布江”的沿河之旅,這條線路是沿著拉薩河一路往南,翻過米拉山口,再順著尼洋河一路下行,然后轉西直奔雅魯藏布江。整個行程來回大約1200公里,這是一個典型的循河流域旅行,時間雖緊,但我還是獲益非淺,拉薩河、尼洋河、雅魯藏布江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似乎把我帶入一個神秘的世界。
? ? ? ? ? ? ? 拉薩河——被尊崇的母親河
? ? ? 很小的時候,在課堂上就聽到老師講過,青藏高原是祖國河流的發源地,那時多么想看一看我國江河的源頭都是怎么樣,幾十年過去了,這次到西藏,我的旅行選擇中,似乎隱隱約約閃念著一個兒時的夢想,我把原定去日喀則的線路作了調整,改為去藏南以循河旅游的方式推進自己的行程。6月12日上午,在拉薩河中段流域行走,雖然只有短暫的半天時光,可拉薩河留給我的印象還是相當深刻的,她不愧為拉薩人民的母親河。
? ? ? 拉薩河從拉薩市的南邊蜿蜒而過,拉薩人之所以尊崇她為母親河,完全緣于她的偉大經濟地位,她發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拉薩市正處于她的流域中段,拉薩市的城市用水幾乎來自拉薩河,據史書記載,公元633年松贊干布遷移到拉薩,一個很大因素就是看到拉薩河所流經的這段具有適宜部落繁衍發展的得天獨厚優點。據說拉薩人非常愛護這條母親河,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或開車或步行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帳篷,或釣魚、或戲水、或沐浴,喝著酥油茶,吃著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美食,盡情享受拉薩的燦爛陽光與閑情逸致。 我們驅車走在拉薩河沿岸,一眼望去,寬廣的河谷種滿了青稞和油菜花,幾只蝴蝶在花叢中起起落落,享受著自由與美麗,這是我進藏以來第一次看到的成片青綠與鮮花,一種新鮮感油然而生,為清晨的出行鋪墊了一天的喜悅。
? ? ? 其實拉薩河與我們將要去的尼洋河一樣,她最終都要匯入雅魯藏布江,從這一點講,旅行團與兩河的指向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我們畢竟走的是旱路,而且是一條汽車可以通行的路,所以我們的行走線路與河流的走向是不一樣的。離開拉薩市后,我們先是沿著拉薩河逆流而上,大約一個小時許,來到達孜縣所在地德慶鄉,達孜縣有許多旅游景點,可惜行程沒有安排,但在德慶小憩,我們在驛站的聊侃中,對藏族的名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介紹藏族人起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義,有的名字還含宗教意義,如多吉是金剛、丹增是主宰圣教、卓瑪為救度母、達瓦是月亮、白瑪是蓮花、扎西是吉祥、羅布是寶貝等等,一般稱呼比自己大的女性為“阿佳”(姐姐),稱比自己小而未婚的女性為“婆姆”、未婚的男孩為“璞”,祖輩上的男性稱“波”,祖輩上的女性稱為“嫫啦””(老奶奶),稱父親為“爸啦”,稱母親為“阿媽啦”,凡屬于父系父輩的男性親屬均稱為“阿古啦”(叔叔),女性均稱為“阿尼啦”(姑姑);屬于母系父輩的男性親屬均稱為“夏鄉啦”(舅舅),女性均稱為“索姆啦”(姨媽),“啦”是敬語詞,無特定意義,在稱呼別人的名子時,總要在前后加點什么以示尊敬和親切。了解達孜的民俗文化,應該說是西藏旅行的一大收獲,在離開達孜的途中,車上的人們幾乎在練習稱號中度過時光,當然也極大地融洽了各地來客的關系,人們在“阿古啦”、“索姆啦”的相互稱呼中營造了從陌生到相識、從寂寞到喧騰的友善氣氛。
? ? ? ? 正當人們忘記高原反應,相互練習說藏語的時候,汽車又到達中途一個休息參觀站,這就是墨竹工卡縣,這個縣有兩個最有影響的景點,一個是西藏第一代藏王松贊干布的出生地,另一個則是讓我們感到恐懼的直貢寺天葬臺。墨竹工卡人都為這兩個景點而感到自豪。特別是直貢寺天葬臺在西藏文化中具有獨特地位,因為它與印度的斯哇采天葬臺齊名,并稱世界兩大著名天葬臺。傳說,經過直貢寺活佛灌頂的人,死后靈魂可以出竅,進入三善境界,而不會下地獄。因此,許多人不遠千里將死者送到此地天葬。在這里還得介紹西藏民間一種特殊職業,那就是天葬師,是一個深受藏民尊崇的殯葬職業刀手。實行天葬的儀式相當復雜,死者家屬得把死人用布包裹好背到天葬臺,并在尸體前擺出三葷三素糌粑,黎明前在天葬爐燒起松柏香草,這種香草具有強大的傳導能力,遠在他方的禿鳩聞香后立即飛到天葬臺旁邊等候,負責天葬的喇嘛進行誦經超度,再就是天葬師持刀進行肢解,其程序先在背后劃一刀,接著在肋骨劃兩刀,再翻身往肚子上劃兩刀。男人得斜著劃,女人得豎著劃,而僧人的話,要按照袈裟的樣式來劃。天葬師將尸體的肉一塊塊割下后拋到早已等待在旁邊的禿鳩堆中讓這種神鳥爭食,好讓鳥兒把其靈魂帶到天堂除此之外,死者家屬還會在崖壁上用白灰畫上一條梯子,以表示死者靈魂已經從這里升天。這種民俗對于西藏人來說,有著一種莊嚴與寄托,我們雖然一個挨著一個靠近參觀點,但始終沒有消除一種恐懼,當然,旅游本身就是一種常受驚顫的自我挑戰,作為一種程序,往往需要硬著頭皮走下去。
? ? ? 從驚恐的墨竹工卡出來后,汽車繼續在318國道上南行,上午11點多鐘,汽車登上了米拉山口,導游讓大家停車拍照,我驚異地發現,這個山口聳立的一個紀念碑,標注的海拔是5013米,落款單位居然是我們福建省泉州市政府,聽到我的感嘆聲,導游把話語接過去,他說林芝是福建省與廣東省對口援藏地區,從米拉山口往南,一路上都會看到援建的項目。米拉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一個部分,它像一道屏障,把拉薩市與林芝地區區分開來,同時,它又是拉薩河流域與尼洋河流域的分水嶺,從拉薩出來,我們一路南行,進入墨竹工卡后轉而一路爬高,到達這個318國道的制高點。米拉山口有幾間牧民商店,店門差不多半掩著,主要是因為山口常年處于大風勁刮之中。山口呈馬鞍狀,兩側的山頭積滿了白雪,在這六月大暑天,站在米拉山口絲毫找不到夏的感覺,我頂著刺骨寒風,站在山口回望拉薩河和來時的路,直到導游招呼上車才緩步離開。
? ? ? ? 尼洋河——西藏小江南的綠色詮釋
? ? ? 青藏高原的山,逶迤雄偉,而且脈絡極其分明,喜瑪拉雅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不僅是地圖上標得清清楚楚,就是沒有多少地理知識的人,走在這塊土地,也從抬頭觀望中得到一種分辨。離開米拉山口后,我們還是在雄偉蜿蜒的念青唐古拉山脈里前行。尼洋河峽谷實際上也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一部分,這條河谷有很多看點,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很多人文景觀。中午以后,我們很多時間都在觀賞尼洋河畔不同海拔下的山體、植被變化,這對于我來說如同在上一堂地理課。
? ? ? 自然界的植物生長是有氣候影響規律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的植被,過去每當老師講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時,我們都有一個美麗的憧憬,這次走過尼洋河流域,我算是見識了這句話的現實存在。當我們從米拉山下來時,所見的山口以及以上的地帶因為海拔過高,幾乎是不長植物的,山體的上部分一般都有積雪覆蓋,而積雪以下的部分則是祼露的山石,這些山石不同于南方的大塊巖壁,一般都是風化成碎狀,陡峭的山體加上這種構造,在這個層面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隨著高度的下降,在海拔4000米之間,出現枯黃色植被,但一般都是短淺的毛絨草,牦牛很適應高寒放牧,從青藏鐵路進藏的一路和尼洋河峽谷,隨處都可以看到牦牛在野地里低頭啃食,據說,西藏特有的名貴藥材“冬蟲夏草”就長在這個高度。所以有人向我們推薦,到了西藏一定要嘗一嘗牦牛肉,因為,牦牛能吃到“冬蟲夏草”,是牛肉極品中的極品。到了尼洋河中段,山體的植被幾乎與南方的相同,有濃厚的松林和其它灌木,還有“知了”在熱天的中午放歌,難怪人們把這一地區稱為“西藏的小江南”。在尼洋河峽谷幾百公里的地段,有如此茂密的森林植被,除了得益于尼洋河充足的水資源外,更得益于透過雅魯藏布江吹來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步入這樣的小江南,如果沒有看到藏包、牧民和牦牛,你不會感覺自己還在西藏的土地上。
? ? ? 走進尼洋河峽谷,還有一個探點,就是觀察尼洋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形成過程。翻過米拉山口后,我們循米拉山的南側一路下行,開始的幾公里路段只是看見孤寂的山坡,當我們行進20多公里時,忽然看見路的內側有一條小溝壑,山溝里流出了從雪山融化的少量雪水,那股水流充其量不到巴掌大,如果沒有導游介紹,你是無法把它與后來波濤滾滾的尼洋河相聯系的,而這股水流恰恰就是尼洋河的源頭,從這個源頭開始,在此后的路段,我們常常看到山谷里流出股股支流匯入尼洋河,使流量加大,河面加寬,到了林芝一帶,河面及河灘寬廣之處已有大幾百米至上千米,古人說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尼洋河的形成過程就是最好的寫照。
? ? ? 在尼洋河谷中段,也就是工布江達縣的一處河灘,有一塊巖石約有一棟小房子那么大,挺立在河的中央,人們稱它為“中流砥柱”,由于水流湍急,受大巖抵擋的大水在巖石旁邊卷起了雪白浪花,并形成一個個旋渦,西藏所有旅行社在帶團前往林芝的路上,無不推出“中流砥柱”景點,有人說在此照相,以它為背景可以發大財,以它為前景會產生“妻管嚴”,我乘大家拍照的間隙,跑到河邊洗手,回頭只見大巴一部接著一部,人流一茬接著一茬,“中流砥柱”雖然不能言語,但它一定為自己如此深受人們的青睞而自豪。
? ? ? 辭別“中流砥柱”后,我們繼續往尼洋河的下游進發,在距林芝八一鎮27公里處,汽車拐入一個大山溝,導游告訴我們,這是卡定溝,來到這里主要是觀賞天佛瀑布。卡定溝的海拔不算太高,但仍是缺氧,在一片開闊的停車場下車后,游客們只能緩步游覽。此刻,我們來到濃郁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只見遠處懸崖上一瀑飛流傾瀉而下,瀑布與懸崖的山體構成形狀勝似一尊佛像,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天佛瀑布,瀑布落地后卷起的水霧,平添了山澗的神秘與迷幻,置身其中,感覺寒氣襲人,也就是在這個溝壑里,我遇見了第一天的團隊人員,只是在我們離開時,他們蹣跚來遲。
? ? ? 傍晚時分,汽車接近林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導游告訴我們,還要去參觀雅魯藏布江生物館,于是,汽車又拐入一條盤山支路,經過十幾分鐘的攀爬后,來到比日神山,對于我們這些外地來客講,這里又是一個令人恐懼的世界,藏族人有一種普遍的祈禱儀式,那就是掛經幡,他們在布條上寫出自己的心愿,并托付某個神靈,請求保佑平安,經幡掛的地方很多,入藏以來,山上、樹上、橋上隨處可見這種存在,進入比日神山,仿佛進入經幡的世界,在一座廢棄的天葬臺邊,有一個經幡陣,直徑不下于180米,這些經幡布片在晚風中發出瑟瑟聲響,加上山野荒涼沉寂,讓人有一種瞑瞑之中的驚懼。走出經幡陣,導游帶我們參觀“雅魯藏布江生物館”,這是一個物種繁多的現代館藏,雅魯藏布江一帶的動物和名貴植物都被收集在這里,讓人大開眼界。我走近介紹走廊,第一眼就看到這是福建省的寧德市所援建,寧德市的領導和有關專家的照片還留在上面,真是沒想到,在遠離家鄉的西部邊陲會留下家鄉政府的援藏印記。通過展館的介紹我還知道,從米拉山口下來,跨過邦杰塘草原,在長長的尼洋河峽谷,常常會看到一排排新建的木屋,這些木屋構建得十分別致,僅房頂的顏色就有青、藍、紫、黃、紅五種,據介紹,這些木質藏包是廣東和福建兩省支持建設的,建房的費用大概是藏民出一半,廣東、福建出一半,在旁的一位山西來客還說,政府對牧民還有生活補貼,從尼洋河一路走來,我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西藏得到充分體現,在這里除了氧氣不足以外,牧民的生活與舊社會比較,有一句詞叫“天壤之別”應該是準確的描述,這也許是這塊土地充滿“小江南”氣息的另一種寫照。
? ? ? ? 雅魯藏布江——名甲天下的世界命名
? ? ? 1994年對于西藏來說應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一支科考隊歷經千難萬險完成了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徒步穿越和科學考察,隨后根據科考隊的考察成果,世界的地理命名被改寫了,原來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科羅拉大峽谷黯然退居第二,雅魯藏布江以無可爭辯的優勢擠身世界第一,為此國務院給予正式命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在美國歷史上,曾經有一位總統說過“沒有來到科羅拉大峽谷等于沒有來過美國”。那么,如今雅魯藏布大峽谷成為世界第一,我同樣也沒有理由選擇放棄。因此,穿過拉薩河、尼洋河兩大支流,經過兩天的旅途跋涉,我終于來到了雅魯藏布大峽谷。
? ? ? 6月13日凌晨,天還沒有完全放亮,新導游已經把大家招呼在一起,他讓我們抓緊時間趕路,因為怕耽擱了回拉薩的行程。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現代的旅游部門真是窮盡思路,只要有景點可開發,就會以內聯引資或集股投入方式開發,當“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有關科考成果出來后,旅游投資的人馬上進行項目跟進,他們從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林芝八一鎮附近開始建設公路,一直把柏油路修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地方,推出雅魯藏布江最壯觀的一路風景。如果沒有這樣的開發建設,像我這樣的遠方來客是無法豈及這樣的宏偉盛景的。
? ? ? 雅魯藏布江真不愧是世界第一,她發源于世界最高山峰喜瑪拉雅山的杰馬央宗冰川,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向南流,經巴昔卡出中國境,流入印度后,她又改稱布拉瑪普特拉河。她擁有著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絕對數值,長度達504.3公里,比美國科羅拉大峽谷還長64公里,極值深度為6009米,獲得世界紀錄協會最長、最深大峽谷兩項世界紀錄。具有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內雨林等九個垂直自然帶,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帶最齊全、完整的地方,這里麇集了許多生物資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種類的2/3,已知哺乳動物的1/2,已知昆蟲的4/5以及中國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稱世界之最。
? ? ? 我們的線路是從下游往上游走的,旅游公路修在江岸北側,上午8點多鐘,到達排龍景區后,立即換乘景區專用旅游車,每部車配上排龍景區專門導游,在溯江而上的路上,導游向我們介紹了有關松贊干布率軍作戰過的古戰場、雅魯藏布江峽谷不同地段的植物生長情況、門巴族的民俗習慣、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墨脫縣傳說。導游告訴我們,門巴族是藏區里的一個少數民族,有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生活在墨脫和雅魯藏布江地區,婚姻的構成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指的多是入贅男與女方家中的姐妹結成多妻,一妻多夫制指的是兄弟或朋友共有一個妻子,與舅家表妹結婚是男方的光彩,相反卻被視為無能。這些習俗,主要是緣于傳承封建的群婚式和與外界隔離的地方閉塞,隨著西藏地區與外界的交流增多,這些傳統習俗勢必淡出現實社會。在雅魯藏布江地區,還有一個全國最后通公路的縣,這就是林芝地區的墨脫,通公路前一年只有四個月能走出來,其他時間大都是大雪封山或其他氣候條件而無法徒步。幾年前,我的一位家鄉朋友在援藏工作時就在這個縣擔任宣傳部長,可以說是援藏中的援藏,其艱苦條件難以想象。導游告訴我們,墨脫人家家都有獨門毒藥,要是有人中毒,非得找到藥主的解藥才能化解,否則就有可能中毒而亡。墨脫人還習慣使用石鍋做飯做菜,這種石鍋現在成了西藏旅游產品的一個品牌,推介說,石鍋做的飯菜香醇原味,是現代人追求飲食原生態的最好選擇。墨脫的現實與傳說,使我聯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最近,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墨脫專題,墨脫人靠肩挑馬駝的交通難題的改變,圓了無數人實現輕松進墨脫的夢想,墨脫的神秘面紗也將隨著驢友們的鏡頭一一得以撩開。
? ? ? ? 伴隨著一個故事的結束,總是有一個新的驚奇開端,在旅行的精巧安排上,這已是能人導游的一種共同作業。門巴族與墨脫故事之后,旅行車駛入一個村寨旁的開闊地,眼前的雅魯藏布江并無激流奔騰,而是平緩地流淌在峽谷深處,但峽谷兩岸均有幾戶人家,對岸的村落邊黃花成片,村莊與田園的上方飄浮著輕紗狀的云霧,這些村莊、云霧都低于我們停車的高度,我們站在北岸正處于俯瞰江景村野位置,這簡直讓人有一種隔岸看“桃花源”的感受,更為奇麗的是這種景色一分鐘之內都有幾種變幻,云霧的狀態會隨著江風的吹拂忽近忽遠、忽高忽低,難怪來這里采風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 ? ?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游開發以來,最經典的部分當屬“U”型大拐彎,這種自然景觀是一種形象代表,我想如果有朝一日誰開辦一個以旅游為主題的知識比賽,肯定會有人制作這個“U”型大拐彎圖片讓人猜想它的具體地點。“U”型大拐彎之所以成為精華,不僅是江流遇山阻擋改變流向,而是它正處在南迦巴瓦峰的山腳,這里成為江面與山高落差的最大拐點。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列在世界最高峰的第15位,在它前面的14座高山海拔都在8000米以上,因此,它又是7000米級的最高峰,山體呈三角形狀,站在峰底附近須抬頭仰望,山體的上部分終年積雪,云霧總是繚繞其間,人們幾乎無法看見南迦巴瓦峰的真面目,西藏人把這個神秘山峰稱為“羞女峰”,也有人把她稱為“長矛直刺蒼穹”。雖然是盛夏六月,我從西寧進藏以來,一路都有看到雪景,但就在跟前的大山雪景,只能算是南迦巴瓦峰,這座大山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中之所以占有的獨特地理地位,還包括她有一個“自然博物館”的稱號,她是我國最完整山地垂直植被帶譜的地區,從熱帶到寒帶的所有氣候特征在這個山體都會找得到,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山地生物資源的基因庫”。南迦巴瓦峰的種種美麗與神秘,成就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世界第一,就這一點來說,她應是大峽谷的大功臣。
? ? ? ? 旅游公路已經無法繼續延伸,在南迦巴瓦峰7000多米的垂直深谷里,波濤滾滾的雅魯藏布江迎面而來,全部游客都駐足看山、看雪、看云、看水,大家紛紛在大拐彎的對岸憑欄拍照,雖然景區嚴格規定游人不準到江邊,大家也想象不出江水是冰的還是甜的,但能夠把南來又南去的滾滾波濤裝進相機,也算是不枉此行。
? ? ? 離開大拐彎旅游站臺,汽車在崗前轉了一個類似大拐彎的“U”型圈,開始折返林芝和拉薩,拉薩河、尼洋河和雅魯藏布江的循河旅游即將結束。留在大山是一種寂寞,離開大山卻是一種愁悵,我是從家鄉的河邊長大的,自小就對河流有一種親近感,面對奔騰不息、滾滾南去的雅魯藏布江,我感謝她給我帶來江河圣地般的感受,我衷心地祝福她永遠冰清玉潔,我想,這種祝福不僅是中國的一個公民,而且包括印度在內的鄰國受益群眾,但愿它還能成為一個使者,成就沿岸人民的永遠友誼,分享雅魯藏布江的世界第一,創造不同民族的和諧進步。
? ? ? ? ? ? ? ? ? ? ? ? ? ? ? ? 201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