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不容易的。怎樣才能有一個歡樂、奮進、成功的人生呢?偉大的老子告訴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本,要養成清靜無私之性,這樣才可以了解自然的真理──“道”,真正超越人類自身局限,成就有益的事業,獲得人生的永恒。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
不僅如此,看看水所處的位置吧,所謂“水往低處流”,它總是自甘于處卑下的位置,“處眾人之所惡”。老子對水的這些品格的評價是“幾於道”。為什么只叫做“幾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認為水的這些品格幾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現,傳達著“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則。人們通過對水的這些品質的學習和領悟,接近“道”的精神實質;用“水”這種人人均可觀察體會的公開的自然現象,啟發人們通過類似修煉“水觀”的途徑,去悟“道”之本身,最終獲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于是才在《道德經》中不惜筆墨,寫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么,水的這些“幾於道”的品質,對我們當今企業經營是否還具有指導意義或啟發性呢?我認為是當然有的。特別是在我國當前這個過渡時期,我認為現代企業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鏡,修煉一下“水觀”,借以明白掌握企業經營之道。所謂修“水觀”不過是一種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時常觀想一下水的各種品格,領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實質,吸取當中“道”的養分,把它們轉化成企業的品格、企業的精神和企業的經營發展之“道”。
? ?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萬物。“水善利萬物”?!叭f物”都從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萬物都離不開水,萬物都需要水,萬物都不能沒有水。這種“萬物受益”與水的“利他”之間的相互關系,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現代企業的借鑒。正如萬物都離不開水一樣,如果你的企業對社會、對公眾確有實在的利益之處,那么,社會和公眾也就離不開你的企業,需要你的企業存在下去。換句話說,你的企業如果真能像水一樣,給社會給人類帶去實在的利益,你的企業就有了立足之地。
? ?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微軟公司,臺灣的統一企業,以及我們恩威公司,這些大家較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為大家分析的材料。
? ?總之,水之道是:水利萬物而長流;企業之道是:企業利萬眾而久立。
在企業的管理中,要像疏導水一樣疏導自己的員工,讓他們與企業形成共識,然后才能將小溪匯成大江、大海,長立于世間。
? ?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边€望我們的讀者,能常作水觀,常領水德,常悟水道;于水的生動形象中,各自終有所獲;獲得與大道相通的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