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是第58/1000步。
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第4章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提供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當且有價值的,靠著它,我們可以自信滿滿地在生活里穿梭自如,做出無數決定,而不必費勁兒考察每個決定的優劣利弊。
但是得防止兩種情況的發生:
1、社會認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偽造原始數據。
2、它自身由于一些錯誤的輸入導向一個錯誤的結果。
一、有樣學樣
社會認同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有樣學樣,我們在觀察類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么做才合適,尤其是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病態例證:
1)每當自殺上了頭條新聞,飛機——不管是私人小飛機、企業的噴氣式飛機,還是商業航班就會以驚人的速度掉下天空。
2)每條自殺新聞會殺掉58個本來能夠活下去的人。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為什么電商平臺上那么多刷好評的,而且形成了產業鏈明碼標價。售樓處等各種雇人排隊現象。
對策:忽略、反擊
二、無意錯誤
除了人為偽造社會證據的情況,還有另一種時候社會認同原理會導向失誤。此時,一個純屬無心的失誤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逼得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像前面介紹過的多元無知,還有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創業。很多人一看哪個行業火,大家就在投身于這個賽道,生怕錯過了發大財的機會,到頭來都無非一場空。
背后的心理活動:首先,我們似乎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并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因為群體的成員并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采取行動,而只是基于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反應。
對策:不盲目從眾,自動+手動
在我們采納群體證據時,有必要周期性地四處看看。但是這個非常難。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太多?!譅柼亍だ钇章?/p>
連彼得·蒂爾在他的書中也說到: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先邁出它100步。
轉載說明:本文為“三少爺的見”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