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遺憾,我唱歌跑調,古典音樂白癡,也幾乎不會演奏任何樂器。所以當有了孩子后,我決心無論我們家有無音樂基因,我都要給她這方面的教育。
孩子到了五歲,開始在家附近的音樂教室學習。最先是四人組的音樂啟蒙,學一些五線譜、節奏等初步的樂理知識,然后就該選擇樂器,進行一對一的授課了。因為聽了太多周圍朋友的小孩,學幾年鋼琴后放棄,家里多了個無用的龐然大物的那種尷尬。作為極簡主義者的我,覺得還是學小提琴省事。如果孩子很快失去了興趣,再不濟,處理一把小提琴總是省心多了。
而且,孩子以后可能會寄宿住宿舍,每年也會假期旅行,帶著小提琴方便時時練習。不會因為長期的無法練習而生疏。
學了一個月后,有美國的朋友在群里問起第二樂器的選擇:她家孩子學了五六年鋼琴,現在開始準備第二樂器。
是的,你沒看錯,第二樂器。
那個圈子里的朋友,大多是有一定經濟基礎,也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在北美,鋼琴真是兒童教育的標配,因為房子大,根本不用考慮擺不擺得下的問題。這些孩子基本上幼年就已經開始了鋼琴教育,到了一定年紀,需要拓寬興趣,學校也往往有樂團的設置,所以選擇什么樂器進入樂團,就成了咨詢的重點。
這個話題極具普遍性,大家都有孩子,都(幾乎)學過樂器,于是媽媽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開了。
有人推薦小提琴,氣質高雅,可以單獨也可以合奏,靈活性高,但是缺點是競爭激烈,本來小提琴做為第一樂器的就多,如果不是特別出色很容易變成跟著打醬油;
有人推薦大提琴,音色動聽,沒有小提琴那么高昂,拉起來有型(特別是男孩子),但是攜帶不便,帶去外地演出還要多買張飛機票。
有人推薦中提琴,競爭沒有小提琴那么激烈,容易進入樂團,缺點是因為作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橋梁,沒有自己的曲目,無法單獨演奏;
有人推薦黑管或者薩克斯,既可以加入管弦樂團,以后還可以組成爵士樂隊,又酷炫又好玩;
有人推薦鼓或者小號,加入鼓號隊,美國的鼓號隊常常在節日盛裝游行,很熱鬧......
我在外面看了半天熱鬧,深深覺得,當時給孩子選擇樂器,做到功課還是遠遠不夠。你看,學一門樂器,原來有這么多影響:
學習音樂,可以培養孩子的靈性、勤奮、堅持等優秀品格,這自然不在話下;
學習樂器讓孩子學會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保持對音樂的熱情而不會半途而廢,并能處理與其他學業上的沖突,管理自己的時間,這些都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品質,對他將來的人生之路也很意義匪淺。
此外,將孩子的才藝學習融入到團體活動中,使他在學校生活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努力,一起上進,讓他的校園生活不是孤單的一個人前行。
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并且有利于達到海外升學標準......
很多國內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樂器的時候,首選還是鋼琴。確實,鋼琴音色動聽,音準,上手快,相應的老師也容易找到。孩子學的好,上臺表演,實在也很有榮耀。
不過,很多家長也沒有意識到,孩子學習樂器,還是一個融入集體的學習。有一句話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很多樂器都可以合奏,進入樂團或者組成樂隊,和小伙伴一起玩兒。十多幾十人一起排練,一起出去演出,音韻默契,也自然養成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誼。對于孩子青春期的成長,非常的有幫助。
當然,家長意識的缺失,大概也跟國內學校對樂隊等藝術團隊的重視和扶持不夠有關,特別是有些以升學為目標的中學,到了高中,除了讀書就還是讀書,并沒有一定給孩子很全面的素質培養氛圍和環境。
但美國的學校就非常重視這一方面,如果孩子將來申請國外院校,鋼琴十級并不能說明什么,進入一個不錯的樂團反而能夠為自己加分。因為它代表了孩子合群、友愛。畢竟,一個人鋼琴彈得好的人比比皆是,招生官更加重視孩子的團體意識。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將來在社會更善于溝通,適應不同的環境與挑戰,并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對于美國大學來說,學業,興趣,公益是一個三角形,少了一個都會使得申請人的背景有所缺失。
因此,國外在孩子的學業以外,也非常的重視的多重才藝,除了第二樂器,可能還有第二外語,第二運動......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經描述這樣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學生:他們雙修專業,擅長體育,諳熟多種樂器,掌握幾門外語,并參加為世界某貧窮地區組織的援助項目,而且仍有精力發展幾項個人愛好。
這段話雖然不無嘲諷之意,但也點明了現在美國精英大學競爭之激烈。中美大學錄取的標準差很遠,所以十多歲的孩子,會因為選擇不同的大學,而走上不同的高中之路。在中國孩子為了高考而加壓加碼的時候,大洋彼岸的孩子除了SAT的準備外,還有各種才藝,各種社會活動,這些標準可能更為模糊,也因此讓人不得不多重準備,寧過勿失.....
因此,如果孩子有出國升學的打算,家長現在也要考慮怎樣雙管齊下,把才藝素質和學業做最優結合:
1. 才藝不一定要讓位給語數英,家長多和孩子溝通,多做功課,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體系,
2. 孩子喜歡的興趣,要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要半途而廢,以致最后一事無成;
3. 發掘孩子優秀的才藝,不一定要隨大流的選擇興趣(比如鋼琴),從某種角度說,一定冷門的愛好反而更容易形成差異化競爭。
4. 重視孩子的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學業成績、興趣才藝和公益事業是三足鼎立的。中國家長最重視的是SAT,但是其余兩項可能是從多年前開始培養的,耐心才有成果的,最容易突擊上去的反而是學習成績。
最怕的是本來一心升國內大學,到了高中看出國成為潮流,趕緊讓孩子按照海外升學的標準做準備,這樣家長累,孩子更累。如果希望出去看看,感受不一樣的教育環境,那么提早準備,多了解不同方面的聲音更好。你看前面為了學一門樂器,媽媽們都做足了功課,更遑論其他呢。很多人以為國外的教育輕松減壓,但是如果你要走到前面,你面對的其實是更豐富的學習內容,更緊張的課程和更自律的管理。
還記得虎媽蔡美兒的孩子嗎?她在《虎媽戰歌》這本書里,對孩子的音樂訓練可謂是無微不至,女兒蘇菲亞十多歲就已經在卡耐基音樂廳進行了出色的表演。后來,蘇菲亞卻沒有選擇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道路,而是上了哈佛修習哲學和梵文。之后進入耶魯法學院,并且出乎意料的加入了軍隊,立志成為一名軍事檢察官。
我們無法評判蘇菲亞的志向,但作為一個媽媽,我非常佩服虎媽的堅韌和遠見??鞓方逃皇菬o知的傻玩兒,更不是讓孩子只懂得消費,娛樂和追星,而是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多樣的學習機會,并且鼓勵孩子堅定自律地走下去。讓他成年后的人生,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
#####
這篇文章得了獎,但獎品一直沒有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