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他是最好的他,后來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過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別”
——《最好的我們》
有人說:相見恨早的概率,遠大于相見恨晚。
對這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就像現在回頭翻看當年的相冊,你一定也會感慨當初的自己怎么那么土氣——回想當年遇到的那個,每次哪怕只是從身旁經過都會心跳加速的人。
懊惱當初的自己怎么就那么不懂體貼、那么幼稚,總是因為一點兒小事跟那個人任性撒潑耍小性子,太放肆的對那個人提些過分的要求…
所以,最后才失去了那個人。
還記得,那時候的自己哭得像個丟了心愛玩具的孩子。
如果是現在的自己,再遇到當初的彼此,他一定不會舍得離開你,就不會那樣遺憾的結局了吧。
在不懂愛的年紀相遇,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我也不知道,但至少結局很少有成為喜劇的——
愛情就是個很嬌氣的東西,它經不起太多的你死我活和無理取鬧,也經不起任何的偽裝,刻意討好和忍辱負重。
那時候的我們都太年輕了,張狂不羈。可以口口聲聲說愛,卻不明白什么是愛,有太多因素可以輕易拆散當初那個年少輕狂的彼此了。
突然想起塞林格的那句話:愛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手。
也許,那時候我們可以克制一下,在還小的時候結下緣分就好,不急著在一起,在各自的生活里成長,等到有一天可以帶著打磨后的自己彼此欣賞,不會再為今天誰洗碗這種小事爭吵,不會再用話語傷害最愛的人。
那時候再在一起,一切都會不一樣?
10月4號那天,新世相發了一篇陳冠希的專訪。
其實這幾年,陳冠希這碗因為08年那件事而變冷的飯,陸陸續續的被拿出來翻炒好幾次了,多少讓人有些唏噓。
但這次有些不一樣,從訪談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改變——
關于自己,他學會了用更溫和的方式看待世界,對自己妥協:
“如果你問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是什么,我會回答,是2008年出事的那一刻。這不是一份詛咒,而是一份恩賜。我百分之一千確定,因為我看清了很多事情,我真正地從這件事中找到了自己”
他慶幸自己那時用盡了所有瘋狂,才不會在37歲的時候依然那么瘋狂——
“那樣我就完蛋了,瘋子的日子已經過了,現在我想要穩定下來。”
大概也是這種轉變,才讓他在愛情里,變得不再玩世不恭,這才找到了那個可以也愿意相伴一生的秦舒培:
“真愛的成分,就是我跟秦舒培吧”
“以前我跟一個人在一起,覺得這個好像比較好,那個人很美,真正想追求什么?不知道。”
“以前每一個跟我在一起的人,我不知道她們跟我在一起,是因為我是陳冠希還是什么…我小時候很喜歡北極熊,我生日的時候,她就訂了機票帶我去北極熊…最有趣的地方是,我一首歌,我一部電影她都不知道,我給她看我的電影她會睡著(大笑,模仿秦舒培打呼嚕)”
“跟她在一起時我什么都沒想,只想怎么讓她開心,下星期看什么電影,下個月去哪里旅行”
…
關于家庭,他變成了一個很有責任感的好爸爸:
提到女兒,他會笑得很溫柔,連女兒拉屎很臭,晚上會哭會鬧,都覺得是個很新鮮很巧妙很甜蜜的事情;
以前的那個被稱之為“家”的地方,不完整也不安定,但現在的他,兩周飛三四個國家,十來個城市,也依然記掛著,星期三要帶女兒看醫生,孩子六個月大了,要打疫苗;
以前回鄉證找不到,不知道去哪里找,現在,“原來是在舒培的錢包里”…
村上春樹說: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對于陳冠希來說,那個瞬間,大概就是2008年的那次事件吧。
萬幸,陳冠希的這個老,代表的不是糊涂,不是皺紋,而是跌宕之后的妥協和從容吧。
為什么我們都曾深愛過幾個人,也上過幾次床,卻沒有一次能走到最后?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在某一個時刻,我們遇到了那個讓自己怦然心動的人,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一段親密關系,卻常常忽略了,那個時候的自己,其實并沒有準備好,并沒有想清楚自己是誰,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不清楚自己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就如當年的陳冠希。
《下一站幸福》里說:
有些人的人生,是直達車?。
有些人卻是慢車,中間總要經過許多站,經歷許多人。
有人總是下錯站,坐過頭,不是錯失了窗外風景,就是錯過了身旁的人…
沒有人知道,能陪自己坐到終點站的人,究竟會是誰。
是啊,沒發生的事,誰也說不清楚,但我希望:
所有明明相愛卻遺憾錯過的人,都能有一個像《最好的我們》里的結局一樣的團圓收尾——
雖然他們錯過了九年,可最后都變成了最好的自己,重新遇見,讓這段愛情最終修成正果。
畢竟,地球是圓的,兜兜轉轉之后,對的人總還能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