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天,晚上突然收到媽媽的消息,是一聲囑托:今天入冬,記得去喝碗湯。
眼淚簌然就掉下了。在外太久,我都忘了這個日子和這個喝補湯的習俗。
家里的"入冬“
對傳統的潮汕人來說,每一個節氣都是一個具備儀式感的日子。立冬我們叫做入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這一天,偏遠的南方告別春夏秋,迎來潮冷的冬。而迎接冬天最好的禮物,也無疑是一碗最暖的雞湯。
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是,從小到大的每一年,或傍晚或深夜,總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補湯。有時是烏雞燉紅棗枸杞,每每喝到黨參的味道都不由自主會蹙緊眉頭;有時會是燉得爛爛的肉末,湯里永遠有田七的微苦味;有時候會是鵪鶉,但我一聞到燉鳥的味道會忍不住想嘔,后來媽媽也不買了。
最經典的還是雞湯,無論是土母雞還是烏雞,熬煮出來永遠鮮甜香濃。往往經過幾個小時的砂鍋烹煮,肉質早已爛的熟透,連紅棗枸杞都軟似一碰就融化。我和弟弟總是虎視眈眈那鍋湯,常常一個晚上要問上幾遍:“湯好了嗎?什么時候能喝?”媽媽總是無奈笑笑,一邊看著時辰一邊搖搖頭。
雞湯大部分用的雞都是市場買的。但也有極少數時候,會吃到家養的雞,但那是很多年前家里門口還圈養著幾只母雞的時候了。那時候每到入冬,爸爸都會拿出廚房角落的磨刀石一遍遍地磨著刀,直到銳利到可以一刀了結那只養了許久的老母雞。興許是心理作用,還是傳說是真的,家養的雞煮出來的湯真的鮮美無比,只是每次舔著碗底時,眼前總會出現殺雞時候淌了一碗雞血場景,會覺得這是老母雞最后的精魂。就這么被喝掉,似乎有點太可惜了。
記憶中的立冬,讓我感到懷念的除了雞湯,還有迎接冬天的儀式感。這一天,家里人都不在晚上出門,都守著爐上的一鍋雞湯,圍在一起看看電視,湯喝完了就很早歇息。冬天的氣息也似乎從這一天晚上彌散開來,但是胃里、心里都暖暖的,不小心就睡熟了。
現在雞湯到處都有,家里雞湯的味道卻越來越稀貴了。
在外的“入冬”
離開了家里在外讀書,都忘了入冬時候那一碗雞湯的味道了。
想不起已經是第幾次永遠只有自己一個人吃飯、看書、去圖書館了,送走讀研的男朋友,在大學里做一個有朋友但沒有好朋友的人好像也沒有那么難過。我喜歡做飯,但總是一個人吃,后來久了也有點失落感,因為超市包裝好的食材永遠超出一人份,總是吃不完很浪費 。
去年一個好朋友碰巧過來深圳,兩個人擠在一個床上睡了很久,有種久違的幸福感覺。記得那時的今天,兩個人跑去超市逛了很久,買了大半只走地雞回來。然后洗干凈,加入紅棗枸杞洋參,放在小砂鍋煮了大半天,終于熬出香氣滿滿的雞湯。然后邀上舍友們一起,每個人喝上一大碗雞湯,啃干凈骨肉,肚子和心里都充盈了。
今年就沒那么好運氣。事情多,親友少,能說上話的人沒有幾個,要做的事情總是滿滿當當填滿一天,卻仍覺得心里空蕩蕩。剛剛還收到她的訊息,去年她和我一起喝湯,此時她在家里陪著家里人喝著山雞湯,還不忘提醒我去桂廟也買上一碗湯。
我笑著給她回了條語音消息,提醒她別吃太多肉了,免得胖起來。心里卻羨慕著這種還能跟小時候一樣跟家人圍在一起分一鍋湯入冬的夜晚,入冬也是個適合團聚的日子吧。
跟媽媽說工作辛苦要多吃點,她反過來囑咐我和弟弟在外面讀書要好好照顧好自己,還是那句話:該吃就吃,不要太省。她還說:對不起,我早上忘了提醒你們今天要喝補湯了。聽到語音那瞬間,我的眼淚就簌簌往下掉,我們并沒有為沒在家陪她道歉,倒是媽媽要為沒提醒我們喝一碗雞湯說了對不起。
我忍住哭腔,笑著給她發了語音,說:沒事,我明天就去買點雞肉自己熬點。
不知道今晚,有沒有人陪你也喝上一碗雞湯暖暖這個冬呢?
文/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