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今天繼續說金魚
據統計目前金魚大約有600多品種,還在不斷出現新品種,基本分為五大類:
草種:體形和鯽魚類似,但顏色鮮艷,如:紅鯽魚。草種金魚在金魚的品種中算是一個比較普通的品種了。它包含的種類不是太多,由兩類組成,一種叫做“草金魚”,一種叫做“燕尾草金魚”。它的價格相對來說也是比較低的。
文種:體型俯視呈篆體的文字型故名。基本和龍種相似,但眼球不突出,如:“珍珠金魚(于1900年培育出現)”,“翻鰓(于1911年培育出現)”等品種。文中金魚包含的品種就比較多了,門類也是比較齊全的。文種金魚的特征是比較明顯的,它們的體型又短又小,各個鰭的部位都是比較長的。
龍種:是金魚的典型品種,眼大膨出,尾鰭有四葉(雙尾),如“龍睛(于1592年培育出現)”。這是金魚品種中最主要的代表品種。它們的長相是比較奇特的,頭部比較平,也比較寬,各個鰭也是比較發達的。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眼球,形態各異,有的像是梨子,有的像是葡萄,甚至有的呈現圓筒的形狀。
蛋種:體型肥碩像蛋型故名。主要特征為沒有背鰭,眼球不突出,如:“虎頭”,“水泡眼(于1908年培育出現)”等。蛋種金魚也包括很多品種。這種金魚的特征也比較明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沒有背鰭,體型比較圓,像是鴨蛋一樣。
龍背種,沒有背鰭,脊背呈弓型。眼球突出,如:“望天眼(于1870年培育出現)”等。
聽說還有“望地金魚”但是極其少見。
其演化過程是:野生鯽魚首先演化成金鯽,再發展出草金魚這品種,經過草金魚和金鯽這兩個環節后,再發展成文種,最后 演化出龍種和蛋種這兩個近親品種……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它們的演化過程。根據《中國金魚圖鑒》記載的由19位專家審定的“中國金魚名錄”統計出共有565個金魚種類(包括顏色變異和各部位的變異,這其中有些種類目前已經不存在),有52個大的類別(不包括顏色的變異)。
實際上如此紛繁復雜的金魚品種,就是體型、體色、眼睛、鼻間隔、肉茸、鱗片、鰭、鰓蓋……幾個主要變異部位的不同組合。下面僅就金魚發生變異的這幾個主要部位,做一個詳細說明。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金魚的各部位的名稱:
當然有時在一種金魚的身體上能表現出二種、三種或者各多的變異,例如一尾紅色的金魚(體色變異),龍睛眼(眼的變異),這尾金魚就稱為“紅龍睛”,若它的鼻部有絨球(鼻的變異),這尾魚就應該稱為紅龍睛絨球,若尾鰭是蝶尾形狀(尾的變異),則應稱之為“紅龍睛絨球蝶尾”或“紅龍睛蝶尾絨球”。
如果是一尾紅色無背鰭(體色、背鰭有變異)的金魚,若是短尾鰭,稱為“紅蛋金”,長尾鰭稱為“紅丹鳳”,若是頭部發達肉瘤的(頭的變異),則稱為“紅虎頭”。
第一個來說說金魚眼型的變異,就是在眼睛下面出現一個內含淋巴液的水泡。當水泡較小時,人稱“蛤蟆頭”。水泡較大,如兩個雞蛋,垂于眼下。游動時,水泡在水中,上下左右顫動,如隨時欲破,可愛有趣,這就是著名的“水泡金魚”了。水泡金魚以水泡大而軟,泡液清亮,左右對稱為優。
還有一種新品種的四水泡金魚。除了傳統的兩個眼部水泡外,在金魚的頭部口下還掛著兩個小水泡。不過這種金魚,雖然奇特,但體形似乎過于怪誕。
再來看看鼻腔粘膜變異,絨球金魚的絨球就是由于鼻腔粘膜變異造成的,現在絨球金魚的品種也有很多,各種顏色都出現過,還有單球、雙球和四球之分。金魚的鼻部的鼻翼發生了變異,形成兩個肉球長于頭部。這種金魚就稱之為“絨球金魚”。
肉球可緊可散,緊的似絨球,散的似花朵,一般以松緊合度為宜。兩個絨球隨金魚的游動而擺動,十分可愛。還有絨球有多種顏色,有與金魚體色相同的,也有與金魚的體色不同的。
著名的紫身紅絨球,就是身體是棕紫色,卻長著兩個鮮紅的絨球。上海動物園還培育出一種四絨球的金魚,更是可愛。單絨球的金魚實際上原來是長著兩個絨球,培育者通過手術的方式,去掉了一個絨球,使另一個絨球超常發育,使金魚頭頂頂著一個巨大的彩球。一般選用蛋種金魚,形成金魚頂球的趣味。
好了重點來了,我最喜歡金魚鰭的演化,這也是為什么古人觀賞金魚時一定要從上方品鑒的原因所在。
金魚鰭包括:
胸鰭、腹鰭、臀鰭、背鰭和尾鰭。其中發生變異的主要是臀鰭、背鰭和尾鰭這三個部分。臀鰭和尾鰭的主要變異是由單變雙。而背鰭的變異是有或無。有背鰭的金魚,古人稱之為“扯旗金魚”,無背鰭的金魚,則稱之為“蛋種金魚”。
金魚的尾鰭,即金魚之尾,是其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金魚最為迷人的所在。最早的鯽魚是單尾的,體型是流線形的。這樣的體型便于在水中快速游動。隨著金魚家養觀賞,金魚品種的變異,出現了雙尾的品種。而這一品種特征被作為一種有觀賞價值的特點而被保留了下來。雙尾是金魚特有尾鰭出現的標志。
金魚有兩條尾巴的原因:
1、金魚的雙尾實際上是脊椎末端發育時的一個畸形性狀。主要來源是胚胎發育早期背腹軸模式發育被改變,使得脊索下部的尾下骨從野生型的一列變為了兩列,從而形成雙尾表型。
2、這一變化的來源產生自一個名為chordin基因的突變。該基因在金魚基因組內有兩個拷貝,分別稱為chdA和chdB,而突變發生在chdA基因上,再其翻譯起始位點之后不久發生了一個終止突變,使得該基因被提前終止。
3、該基因主要表達部位就是在胚胎尾下骨部分,被認為參與了尾鰭鰭條的發育。這一突變使得胚胎尾下骨異常發育成為兩列,最終形成兩個上部連接而下部分裂的尾鰭。這就造成了雙尾表型。
長尾——尾鰭約為魚體全長的2/3
短尾——尾鰭約為魚體全長的1/3
燕尾——尾鰭單葉,尾鰭開叉較深,外觀似燕子尾
蝶尾——尾鰭左右兩葉,呈“大”字形張開,外觀似蝴蝶的翅膀
寬尾——尾鰭展幅寬大,呈扇形,又稱扇尾
鳳尾——尾鰭既長又大,外觀似傳說中的鳳凰尾,特指文中的珍珠鱗金魚
孔雀尾——尾鰭向左右伸展,與魚體略呈“T”字型,似開屏的孔雀尾羽,特指日本產地金類
翻轉尾——尾鰭三葉,下面兩片尾葉兩端向前翻轉,特指日本產土佐金類
綜上所述,變幻多姿的金魚尾鰭,也是金魚迷人魅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金魚的尾鰭是由于以下三個方面來變異的。一是長度,二是形態,三是展開的角度。
首先,先來說說長度。早期的金魚的尾鰭是比較短小的,而且鰭條較硬。隨著變異,尾鰭越來越長,鰭條也變柔軟,如輕紗搖曳,長裙飄逸。
其次,是形態。原始的尾鰭是三角型的。隨著尾鰭的變異,尾鰭的兩個角可變長,形成鳳尾,也可中間部分長齊,如圍裙狀,形成裙尾。
最后,是尾鰭的展開角度。最早的兩尾鰭并行,隨著變異,逐漸開展成角。一般金魚均是這種八字角。而這種角度可逐漸變大,成一字型或反八字型。這就是蝶尾金魚了,其中蝶尾金魚中,如果尾鰭上翻,鰭梢向前,可達頭部,又稱為回雉尾,江蘇如皋的回雉尾金魚最有名,日本的木佐金就是這樣的尾型。
如果兩尾鰭由原來的平行并列到九十度開尾,這就是孔雀尾金魚了,例如日本的地金,是和金的突變種。體形與和金相同,略呈細長形,最適于側面觀賞。尾鰭四葉、展開時與體軸相垂直.形如孔雀尾,所以別名為孔雀。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蝶尾金魚或孔雀尾金魚,因為尾鰭變異較大。在水中泳動時,似翩翩起舞。但這種金魚的活動能力有限,故水深不宜過深,以十到二十公分為宜,水太深,則魚上下游動不便。
這里要說明的是金魚鰓蓋的變異,即所謂翻鰓金魚,這樣的金魚,鰓蓋翻起,露出里面鮮紅的魚鰓,古代認為是一種奇特的變異,加意保留,并雅稱“卷珠簾”。就目前的審美,認為并不美觀,甚至是一種病態,所以市場上已經很少見了,并逐漸淘汰了。這里就不詳細加以說明了。
下面我們再講講金魚的鱗片變異: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正常鱗:鱗片正常。基本無變異,大多數金魚的鱗片屬正常鱗。
珍珠鱗:鱗片的中央部分向外凸起,且顏色較淺,似粒粒珍珠鑲在鱗片上。
透明鱗:鱗片中沒有色素細胞和反光體,看起來猶如一片玻璃。
半透明鱗:鱗片以透明鱗為主,夾雜少量具反光體的正常鱗片,金魚的體色似水彩暈染。
珍珠鱗的出現,是很難得的突變。其特征是鱗片上堆積了大量的鈣質,因而呈現堅硬的半球形凸起。一尾優良的珍珠鱗金魚,全身好像鑲滿了珍珠,整整齊齊,飽飽滿滿;尤其伴隨著肥胖渾圓的身材,更令人愛不釋手。
珍珠鱗的出現,才不過一百年出頭;現在已經發展出穩定而多樣的品種(品系)。大致可分短鰭和長鰭兩大系統。短鰭者以渾圓的「球形珍珠鱗」最可愛;而長鰭者以「鵝頭珍珠鱗」最特殊。鱗性方面分屬透明鱗和不透明鱗兩型。
在色彩方面,有五花、紅白和橙紅、黑色,以及較少見的紫色和更難得一見的藍色。其中最普遍的是紅白透明珍珠鱗。此外,還有跟其他金魚雜交,產生各式各樣的品種,就不在話下了。
再來了解一下是金魚發生的又一變異肉茸。,北京地區稱為“堆玉”,有些地方把金魚的茸叫做肉瘤,這種叫法不僅不雅,而且那種表層增生物跟瘤并沒有什么聯系。
最早是金魚的頭部發生肉質增生。這種增生逐漸增加,使頭頂部長成一個肉質的冠型,成為“帽子金魚”。頭頂的肉質增厚逐漸向兩腮發展,進而長滿兩腮,使金魚的魚頭看上去威武碩大,如虎生威,頭頂褶皺中內隱一個“王”字,人稱“虎頭金魚”。如果肉茸發育豐滿,使金魚頭部長成肉球型,看上去似雄獅的頭部,這種金魚就叫做“獅子頭”了。
因為這種魚頭茸發達,且茸粒令人聯想起中國宅門口擺放的石獅的卷毛。英文中這種魚的稱謂為“lionhead”,也就是獅子頭的意思。日本最著名的金魚“蘭壽”的頭部也長滿肉茸,只是比較勻稱。還有就是從金魚肉茸的特點來看,帽子金魚中有一種皇冠珍珠金魚,頭頂的肉茸,形似皇冠,高高聳起,有的還長成“心型”,更加有趣。獅子金魚中肉茸頭頂十分發達,形似菊花,人稱“菊花頭”。凡此種種,變幻無窮。
最后來介紹一下金魚的體色:隨著身體的發育,色彩逐漸發生著改變,在其一生會發生數次變色。金魚一生的體色主要會發生三次改變。
第一 階段:魚苗時期的變色。
第二階段:幼魚時期的脫色。
第三階段:老齡時期的退色。
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有人買了幾條黑色的金魚,經過一段時間的飼養,變成黑紅色塊相間或紅色,以為異事,再經過一段時間,墨色完全褪去,紅色也開始褪色,可能又褪色成紅白色塊相間,或最終完全褪成白色,真可謂“嬌容三變”。
金魚鱗片中含黑色素體、黃色素體和淡蘭色反光質。橙紅色金魚缺少黑色素體:墨色金魚的黑色素體和黃色素體濃密;白色金魚則沒有黑色素體和黃色素體;紫色金魚的黃色素體濃密而黑色素體稀疏;
藍色金魚缺少黃色素體;紫藍色金魚無黑色素體,而黃色素體和淡藍色反光質發育旺盛;雜斑或五花金魚則是由這三種色素體依不同數量、比例相混而組成各種花的的圖案。
不同色素所占比例的不同,所組成的體色也各異。復色金魚由兩種以上的色塊組成,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圖案。如同天然的調色板, 運用幾種原色,調配出美麗的色彩。
這種不斷的演化成就了一對在香港參展的朱頂紫羅袍(全長15cm左右,三年魚)標價高達60萬港元的“娃娃金魚”,使得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金魚。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吧,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