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閑聊起來的話題
上周的某一天,新媒體群里一位資深情感博主突然說起要換工作的想法。
我們幾個覺得她的工作沒有所謂的業績壓力又自由,都感到不理解。
她自己覺得眼下的狀態是:
“上不去下不來,覺得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但是扛不住壓力,又做不到心安理得。可能生活沒有給我什么壓力,所以總是想隨心。”
群里的其他伙伴對這種心態也有共鳴,有人說:
“其實我自己也有過這種心,就覺得嘗試才知道,到底哪個最適合自己。”
就這樣,一個閑聊的話題,在新媒體人共商大計群里變成了深刻的價值觀與選擇的討論。
2 ?關于選擇
作為企業文化工作者,我對這類話題總是會關注多一些。
我這幾天一直在想:
人們為什么有多種多樣的選擇?
選擇的根源何在?
選擇的意義何在?
這個周末的午飯后,我有了些思路,試著把這幾天的思考寫一寫。
首先,選擇是什么?
我覺得選擇是受到個人價值觀、環境等因素影響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尤其是一種價值心理活動。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展開生命軌跡的。
影響價值選擇的內在心理機制有很多。
首先,人的認知思維能力至關重要。人在進行價值選擇時,首先就要對外界事物和其價值屬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只有在人的思維能力得到高度發展、對外界事物能夠進行辯證思考的時候,才能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進行判斷,進而選擇。
其次,人需要有成熟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和個性特點,才能準確構架準確的價值觀念。而清晰認知自身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則能夠根據社會要求和自身地位來調整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3? 關于價值觀
這幾天也和企業文化同行探討了一些關于價值觀的概念性問題。
價值觀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在改造世界,創造和享用價值的過程中,形成并確立的相對穩定的觀念模式,是人們以價值關系為反映對象,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的社會意識。
用直白的話來講,價值觀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堅持什么、追求什么。
人們的價值觀,與他有什么樣的社會地位、生活方式、人生經歷和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同時,即使成長路徑相似、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大致相同的兩個人,也有可能具有大相徑庭的價值觀,這說明,價值觀又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制約。
那么價值觀的最基本問題是什么呢?
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問題,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問題,就是價值觀的核心問題。
一切價值觀的差異、沖突都能最終歸結到這兩個維度上來。
價值觀的多元性,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達,尤其是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我們每天可以看到無數個觀點以及和人們態度的碰撞。你經常會覺得,一件自己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卻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而許多自己根本無法認同的言行,反而有很多人津津樂道。
這就是由多元的價值觀導致的碰撞。
4? 關于需要
價值觀的形成,受到種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制約和塑造,但它的根源則服務于人們的根本需要——生存、享受和發展。
這三個層面的需要,是人們一切活動的源泉和動力。人們的價值追求活動,正是在一定需要的內在驅動下,以主體需要作為內在的尺度和根據,通過實踐來實現的。人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一種需要。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需要是一種匱乏而必需的攝取狀態,維持個體生存延續種族和參加社會生活的欲求狀態。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能夠自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并以自己創造性的活動尋求滿足。某種意義上來講,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也是這個標準。有些人能夠意識到更高層次的需要,并努力追求、奮斗以挖掘更大的生存意義,而有些人選擇空間很小,滿足于生存、享受,輕視了發展和自我實現。
對不同層次的需要的追求與滿足,體現了一個人不同的價值追求。
5? 關于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必然去追尋的最高價值,是通向真理的必要條件和必經之路。
自由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個人自己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的滿足上。
自由表明了一個人具有各種選擇的機會。在面對真假、善惡、美丑、圣俗難以辨別時,他有權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自己獨特的選擇,并按自己的選擇行事。
一個人有無對未知情況進行選擇的機會,是他是否自由的重要標志。
總之,人的需要是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發源;而價值觀是進行心理和行為選擇的框架;選擇就是具體的行為表現;而自由,則是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標志和人類的終極價值。
當你開始為選擇而為難時,或許你已經邁出了跨越需求層次的一步,邁向了人類的終極價值——自由。
前段時間B站《后浪》視頻里,何冰老師羨慕地說: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我想,這正是社會進步的意義:
價值多元、尊重選擇、追求自由。
參考文獻:
陳章龍《沖突與建構——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研究》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則》
鄧久平《張岱年哲學文選》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