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別人說的不對,是聽的人沒有理解對”,很多時候,分岐或差異的便來源于此。
近段時間,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交流時,都不約而同的討論到這一話題。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理解不一致,為什么會在自己或他人身上不斷輪回出現這樣的情形呢?根源在哪里?怎么規避呢?
1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任何人事物,只有正本方能清源。
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于說者和聽者不在同一頻道上。為什么會不在同一頻道上,再挖一個深度,探究根本原因。這里便會歸納為認知程度或維度不一,以及雙方彼此內心的恭敬程度。
2
認知程度或程度,受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及個人人生閱歷深淺程度影響。
讀書是學,是解決知的問題。實踐是習,是解決行的問題。合在一起便是學習,是知行合一。
在前一篇文章《坐井觀天,除了蛙,井有何責》中,曾提過要用開放的心態,避免井對蛙的心態,莫讓家長這口井限制娃這只蛙看天的權利。
提升民族認知,是中華文明,是全球文明,一代人又一代人不斷努力傳承的結果。具體到小團隊,到個人,那是這個家族一代人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認知是一個人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能力。
2
“態度好,沒煩惱”,這是我們家小的曾經老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態度好,就是從內心深處對人的尊重。在溝通交流中,這種尊重是發自內心的,也是雙向的。
說者尊重傾聽者,要善敘述善引導善解答。傾聽者也尊重說話者,要善聽善問善謙虛。
優先的教師與優先的學生便表現明細。好老師一定從聽者角度去引導,通俗易懂讓比較靠后的學生也能聽得明白,并鼓勵他們加油,相信自己。好學生是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有問題追著老師問,直到把不懂的弄懂,不留死角。
3
換位思考,非常重要。無論是分享者還是傾聽者,都能換個位置,換個角度,同理心,意見相反或不一致的情形就會少很多。
盡管如此,但有時候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對同一事情的理解維度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節約”還是“吝嗇”。在5060后身上,與8090后身上完全不同。字還是那個字,詞還是那個詞,但就是因為人生童年對“餓肚子”經歷不同,切身體會自然有別。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回到彼此真實的人生經歷中,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同樣當我們不被理解時,我們也要學會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只需多一句話,可以少很多分歧。比如分享的時候,我們可以加一句:“我說明白了嘛”。傾聽的時候,我們沒有聽清楚或明白時,我們也可以加一句:“不好意思,我沒有聽懂,能重復或解釋一下”。
知易行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重要的是我們得有這個覺知,并經常保持這個覺悟,這樣我們心態和心情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