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努力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也在嘗試著反思自己的成長,但拖延癥一直都沒有改,一直在那么拖延著……
【Step1】選摘
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跳出摘記更多知識的“低水平勤奮陷阱”,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將知識內化成能力,升級讀書方法。
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的底層心態之一是綠燈思維,之二是以慢為快。
關于學習方法,維茨金在他的《學習之道》中提出,人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整體理論,一種是漸進理論。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想要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為快”。
快速學習的前提是要能夠做到:結硬寨,打呆仗;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掌握臨界知識,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而在具體學習時,又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
學習臨界知識其實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從而讓我們的決策質量更高。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并考慮應該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知道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一定要打破“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的“知識阻塞”。
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最常用的方法有三個:
- 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不是總結,至少兩者的側重點非常不同。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1)發現知識誤區;(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 以教為學: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的三個額外價值:(1)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2)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3)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以教為學方法應用中的兩個值得注意的技巧:(1)備課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要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2)在備課中,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 刻意練習: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我們思考的過程,決定了我們思考的結果。
元認知與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如何通過刻意聯系來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1)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2)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3)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與付費購買。
【Step2】思考
書中提到一種很可怕的行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后的。我以為讀完書記不住,是我記憶里的問題,而且身邊的朋友基本也都是這樣的情況,還習慣性防衛的用荒謬的結論安慰自己:讀書之后忘掉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的身上,并且發生了很多年。從小到大,無論是看書還是看電視,我永遠都記不住,尤其記不住主人公的名字,唯一擁有的記憶就是在之后的某個時刻,看到這個書或者電視的時候,我會知道我看過。
其實我從小也沒少看書,特別清楚的記憶就是很小的時候,總是躲在廁所看小人書,然后被媽媽把所有小人書都扔掉,一本小說沒看完,不吃飯不睡覺,為此沒少挨打,但是看過以后,什么都沒有記住,甚至于曾經讓自己哭濕半本書的小說情節,也忘的一干二凈。
前幾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討論看書讓你改變了什么,我還特別信誓旦旦的說,雖然我看完就忘記了,但我相信,它已經深入到了我的思想和骨髓里。現在看來,那時候的自己,是多么無知可笑啊。有一句話不是說,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不知自己無知。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Step3】行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自己的認知改變,也隨著身邊人對我的影響,慢慢開始懂得,自己以前讀的書,并不是真正的書,不過是一些暢銷的雞湯罷了。真正應該讀的,是方法論、是管理類書籍、是歷史和哲學……讀對了書,用對了方法,才不會白讀書,不能再像曾經一樣,沉迷在低水平的勤奮陷阱中。
選擇正確的書,用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