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解讀東坡先生的那首《望江南·超然臺作》,
詞云:?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有關這首詞第一個要注意的是,“風細柳斜斜”的斜的讀音。我經(jīng)常遇到許多中小學老師在教古詩詞的時候,對于斜這個字的讀音總是很頭疼。我們知道,在古詩詞里,斜這個字如果押韻腳的話,一定要讀xiá,它是平水韻中的下平六麻韻,而且斜還是一個使用非常頻繁的韻腳字。 像“遠上寒山石徑斜”,“過江三尺浪,入竹萬竿斜”,如果不壓韻腳的話,這個“斜”是可以讀xié的。那么在詩里,我們講過,陸游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可是麻煩的是什么呢?是因為規(guī)范字音的需要,在國家語委的統(tǒng)一音里,xiá這個讀音被取消了。以至于象《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權(quán)威的字典中,這個字只有xié的讀音了。 我曾建議過斜這個字一定要加上xiá這個音,因為它在古詩詞里用得太多了。其實從音韻的發(fā)展變化來看,古音大多數(shù)情況是讀xiá,后來在讀音發(fā)展過程中,由開口音慢慢演變?yōu)槭湛谝簦兂蓌ié音。所以一般情況下,在古詩詞里,斜在句中的話讀xié也沒有問題,但是要押韻腳字的話,一定要讀xiá。 所以這首詞里一定要讀成“風細柳斜斜”(xiá),只有讀成xiá,才會有春風蕩漾,細柳成行的春意和春感,更容易表現(xiàn)那種春正好的感覺。
雖然蘇東坡說的是春未老,其實他心中要感覺的是春天還正好。他接下來說“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來吧,一起登上超然臺遠遠地眺望吧,你看護城河里半滿的春水微微蕩漾,而滿城則是繽紛綻放的春花。更遠的地方呢,“煙雨暗千家”,家家的瓦房村舍盡在細細柔柔的春雨籠罩之下。
下片則交代了為什么春未老,春正好。“寒食后”,正是寒食剛剛過去,“酒醒卻咨嗟”為什么酒醒后要嘆息呢?是因為在古代,寒食過后的兩天就是清明了,要祭祖,要掃墓,要寄托對先人的哀思,所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詩人遠離他鄉(xiāng),不能回鄉(xiāng)祭祖掃墓,以敬先人,所以難免有些惆悵,有些感傷。也是清明這個時節(jié),在外宦游的游子常有的思緒。?
?可是東坡先生畢竟天性豁達,而且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宗師啊,所謂儒釋道三教貫通,當然知道在寒食、清明“少陽始生”,所謂生發(fā)的季節(jié),不能只有哀傷和悲痛,那樣的話,也不合乎天地自然之道,所以他那敏感而通透的靈魂,在略略惆悵之后,突然脫口而出“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真是太棒了,太有感覺了,說實話我要講這首詞,就是因為這三句,這也是我個人特別鐘愛的三句話。要理解這三句,一定要對整首詞和詞背后詞人蘊集的情感和情緒,有一個深厚的揣摩。一般解讀這首詞,傳統(tǒng)的說法,都以為東坡先生寫的是思鄉(xiāng)之苦和念親之痛。因為思念之情不得排遣,所以不得不自我安慰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但如果這樣的話,語句這么勉強,怎能產(chǎn)生千年而下,潤澤心靈的力量呢?當然,這種說法也有時代背景的支撐。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這時候神宗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而蘇軾、蘇轍兄弟作為舊黨中阻擋的領袖,也紛紛被外放為地方官員。蘇軾先是做杭州通判,然后在熙寧七年被調(diào)任山東密州作太守,就是現(xiàn)在山東的諸城。作為一個政治邊緣人物,又是被排擠的對象,一般人都會以為此時蘇軾的心中是郁悶孤憤的,時近清明,登臺遠望,所謂“煙雨暗千家”,所謂“酒醒卻咨嗟”,當然是愁思滿懷了,所以故作“詩酒趁年華”之語,不過是聊以自慰罷了。我個人很不同意這種觀點,蘇軾蘇子瞻絕不是一個勉強作語的人。?
?你看這首《望江南》,其實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憶江南》啊。當然這個詞牌原名又叫做《謝秋娘》,后來又叫《江南好》、《望江南》、《春去也》、《夢江南》,當然叫做《憶江南》最有名的是因為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能不憶江南?”一對比白居易的憶江南,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地方,《憶江南》是一首小令,只有一片,只有二十七個字,怎么蘇軾的《望江南》卻變成了上下兩片,54個字了呢?他不該是要湊一副撲克牌吧。是由于蘇軾所表現(xiàn)的情緒情感太超然、超脫了。你看這首詞的題目的副題叫《超然臺作》,所以就只憑超然臺三個字,就可以看出來蘇軾的情緒,恐怕并非是抑郁悲苦難以派遣,只是自我安慰。
?在寫作這首詞的時候,蘇軾還有一篇著名的《超然臺記》。上來就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蓖ㄆ荚谡f一個樂字,都在說超然物外,獨得天地精神往來之樂。這時的蘇軾在文人黨爭中備受排擠,他被調(diào)任并不富庶的密州之后,他不僅寫出了宋詞在發(fā)展史上豪放詞的代表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所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所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在密州城的城墻西北角上,蘇軾發(fā)現(xiàn)墻上有一塊廢臺,他其實是一個喜歡搞基建的地方官。在杭州喜歡筑堤疏浚西湖,在密州、在徐州就喜歡建臺、建城墻。在熙寧八年的時候,蘇軾就把密州城墻,把這一段廢臺重新“增葺之”,不僅是修補了,還有新建,建成了這個著名的超然臺。當時并沒有起名叫超然臺,是他的弟弟蘇轍正在濟南做官,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特意為蘇軾建的這個臺,起了個名字叫超然臺,而且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超然臺賦》。蘇轍有一篇《超然臺賦》,蘇軾就作了一篇《超然臺記》,后來又寫了這篇《望江南·超然臺作》。 可見他們兄弟倆對超然臺這個超然的名字是非常喜歡的。而蘇轍為什么起名叫超然臺呢?就來自老子的那句名言“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論是榮華富貴還是時運不濟,我們的靈魂都要超脫在這塵世之上,這反映了典型的道家思維。
我們知道蘇軾其實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大宗師,所以他在超然臺上作《望江南》,所謂意猶未盡,一片作完,更作一片,突破了前人的藩籬。 這里不得不說,蘇軾真是改造文章的大手筆,真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寫文章也好,甚至寫詩、寫詞,“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對于《望江南》這樣的單片小令,他意猶未盡,寫完一片,索性再作一片。如果情感只是悲苦思親,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了,而且下片的內(nèi)容,在“休對故人思故國”的寬勉之后,緊接著寫出了千古名句“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里的新火、新茶、詩和酒,還有年華,都是特別值得玩味的。 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寒食節(jié)真正的來源是改火節(jié),是熄舊火,就新火,蘇軾的這首詞正好是一個明證。新火之初,少陽始生,天地發(fā)辰,氣清景明。我們知道,這時候的茶也是最珍貴的,所謂明前茶就是清明之前的茶,其實清明前后的茶,都是非常的珍貴。
飲茶入口沁人心脾,覺得靈魂都會得到一種滋潤,而且茶文化對于中國文化來說,遠不是飲品那么簡單。我們都知道,禪宗有著名的公案,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所謂茶禪一味,其實佛理與茶道息息相通,以茶喻佛極為貼切。茶初入口是有點苦澀的,所以你看小孩子都不喜歡吃,但是苦而后甘,回味悠長,那種入口苦澀的味道就像佛家的慈悲,讓人嘗盡人間的滋味,終就慈悲為懷。 而酒則像道家,道家超然,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謂逍遙游正是精神的高蹈者。這種感覺,就像喜歡喝酒的朋友,微醺之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正是活脫脫的高蹈者么。而詩則可比之儒家,詩言志,所謂“溫柔敦厚,詩之教也”,孔子也說他的教育理想是“興于詩 ,立于禮,成于樂。”所以詩酒茶不就是儒釋道嘛。我個人研究儒釋道三家,也一直主張,以詩喻儒家,以茶喻佛家,以酒喻道家。這樣的解讀靈感,其實就來自于東坡先生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在詩酒茶三教合一的文化滋潤下,又逢新火始生,少陽萌發(fā),這不就是最好的年華么。這就是華夏文明的獨特之處,三教合一,百川歸海,既有對祖先的敬畏與哀思,又能免于頹廢與沉淪;既能順應自然,合乎天地之道,又能將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后借此融會貫通,超然而上,從而達到人生的高妙境界。 所以我常想,作為華夏的知識分子,是多么幸運啊。我們有這樣的祖先,這樣的前賢,這樣的文輝華夏的知識分子,可供我們渺小的生命在其中獲取營養(yǎng),獲得滋潤,不斷成長,生根萌芽。所以請珍惜生命,請珍愛歲月,“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