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是苦過來的。
吃的不好,最奢華的食物是雞蛋,過生日煮個雞蛋就算是儀式了。雞要等過節才能吃,肉一周給能吃一次?小糖是最美味的零食。一分錢兩個,五毛錢可以多幾個。我親舅媽家開了個代銷店,有一次,我魯叔來,給了我這筆巨款,讓我帶鄰居小朋友去買糖吃。我舅媽問我是數還是稱?我也不知道是數的多還是稱的多?她讓我做決定。我忘了到底怎么決定的了,但是五毛錢花掉了是事實。然后快樂地和鄰居小朋友分著吃。
夏天好玩的事情有很多,逮知了,下雨后去扒知了洞,叫“爬拉猴”,放在帳子上,第二天它就蛻了殼,但也會在帳子上撒泡尿,讓不算雪白的帳子再添一團褐色的地圖。
最喜歡的乘涼方式是下溝洗澡。吃過不少活蝦,晶瑩透明的蝦去掉頭,塞進嘴里,甜絲絲的,一點都不腥。據說吃了活蝦就會游泳。我拉著溝旁邊的樹根,足足玩了一個夏天,在溝邊的水草里摸過很多小米蝦,吃了那么多,還是去年花了錢跟著教練才學會的游泳。還記得摘桑椹,皮樹果,偷洋蔥舀溝水喝,摘了麥子使勁嚼,嚼出面筋當泡泡糖吹。
夏天有無窮無盡的樂趣,要是一個一個數出來,那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有人說夏天好玩好吃的多,冬天特別無趣,我倒不覺得。最喜歡的是拜年,特意穿著帶大大口袋外罩,在大年初一出門拜年,米花呀,小糖呀,米花糖呀,花生呀,瓜子呀,玉米花呀,炒蠶豆呀,五花八門,盡收囊底,回家用了袋子裝起來,慢慢吃。那個時候,每家每戶也都預備好這些東西,等待孩子們拜年,孩子們都成群結對的去眼巴眼望,嘻嘻哈哈,還會互通有無,別有趣味。
天氣冷了,要燒一個火盆,火盆里放的是打場剩下的額囊雜碎的東西,燒鍋它不容易著火,就用來烤火。開始屋內會煙熏火燎,惹得大伙涕泗交流。烤火呢,絕不是一個人,四五個,把鞋子擱在破盆邊上,在往火里埋進玉米呀,蠶豆呀,黃豆呀,不一會,就聽到“嘭”的一聲,或者“噗”的冒出一股香氣,就可以用個棍扒拉出來,右手倒進左手,左手在倒進右手,再燙,也不會丟下,然后大快朵頤。有時候還會放進粉絲,本來瘦小的鐵絲粗細的粉絲,瞬呲啦一聲,就變得又白又胖,酥軟香甜可口,可謂人間美味。
除了吃的,還有好玩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草房子,只要遇到下雪,晴了下,下了晴,屋檐下就會有長而粗的淋錐,一邊比試,一邊當冰棍吃。它不好的地方是雖然晶瑩剔透,但是硬邦邦的,也不甜,所以,大人會嚇唬說吃淋錐,拉肚子。
那時候的大雪,有一尺厚,腳邁出去,陷進去,看自己留下的腳印一串串。
有的直,有的彎,有的深,有的淺,特別希望自己留下筆直的一串腳印,似乎這樣就行的直,做的正了。
現在回想,童年生活物質生活可能是貧瘠的,但是其樂也是無窮的。現在物質生活好了,人們的樂趣似乎也變少了,這也讓人不免遺憾,不免懷古傷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