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年前一樁沒來由的詩文風波,攪得我寫詩和論詩的心情全無,只好專注寫雜文和小說,同時也潛心研究戲劇的表現(xiàn)形式,某日忽然看到,戲劇中最高妙的表現(xiàn),便是戲中在笑,觀者卻在哭。
這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我此前一直在研究詩詞的最佳表現(xiàn)手法,便是詩中不見一字悲愁,而讀者滿眼皆含淚,原來,所有的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都是一樣的。
既如此,便繼續(xù)吧,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懂的人,自然看上幾首作品便知道誰的文學(xué)造詣更加深厚,看得出什么作品是無病呻吟七拼八湊,看得出什么作品是引經(jīng)據(jù)典內(nèi)蘊悠遠;不懂的人,跟著瞎起哄湊熱鬧而已,爭辯,解釋,都是徒勞,浪費口舌而已。
對詩詞和寫作的深入理解,絕不是簡單的堅持日更多少字或是聽上幾節(jié)課就能達到的,這需要多方面的深厚積淀,有時還需要一點點的悟性甚至機緣,想不通之時,便一直被關(guān)在門外,多年所讀似乎毫無用處。
而某日,痛苦困頓之下,機緣巧合的,忽然看見某一個場景,某一段文字,或聽到某一句話,某一個聲音,便像是烏云中忽然透出陽光,之前緊閉的大門瞬間打開,穿過小門,邁入大門,甚至直接登堂入室。
今日所說這不著一字的抒情,便是這門徑之一,而且這一門徑,不僅適用于詩詞,歌詞,也適用于散文,小說,戲劇。
早在唐朝司空圖所著《詩品》里,便寫過“不著一字,盡是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作者是個修道之人,這詩品語言樸實簡練,甚至有些像打油詩,可仔細體會,卻頗有道家的哲學(xué)意味,不著一字,和無為頗為相似,無為不是不為,不著一字,也不是不寫一字。
如何能不著一字而盡是風流?這境界又太高了些,所以,我們先退而求其次,先學(xué)會如何含蓄和側(cè)面的抒情。
正如開頭所列杜牧的小詩,題為贈別,贈與的又是青樓歡場中結(jié)識的知己愛人,古人一別,多與永別無異,這樣的情形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樣的字眼?悲、傷,愁、苦、痛、哭、淚等等等等,可用這些字寫出來,怎么看都想如今的網(wǎng)絡(luò)傷感情歌。
所以,詩人完全拋開了這些,換上了一個清冷的場景:兩人默默無語,相對無言,就這樣坐了一夜。想要笑著告別,卻感覺怎么也笑的別扭,沒有呼天搶地的痛苦,沒有撕心裂肺的表白,只有桌上的蠟燭,替人流了一夜的淚。
這明明是相愛甚篤的兩人,又都是善于筆墨的多情之人,此時卻像兩個無情之人一樣相坐無言,臉上掛著強裝出來的笑,時不時對望一眼,欲言又止,心中又千言萬語,可已經(jīng)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就連想道聲珍重,也成了難事。
這樣的一個畫面,任誰看了都會心中揪著一般的難受,都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悲、傷,愁、苦、痛,都能看到女主人公心里已經(jīng)是痛不欲生,在流淚,甚至在流血。
杜牧這首詩,畢竟還是用了兩個情字,于抒情上,已經(jīng)到達了不著一字而滿眼皆是,離“不著一字,盡是風流”的至高境界,卻還是差這么一點。
再看這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這一首,才是達到了“不著一字,盡是風流”的最高境界,描寫的也是一個簡單的畫面:一扇敞開的大門,一院盛開的桃花,去年此時,還有笑顏如花,今年再來,卻只有桃花依舊。
四句詩,二十八個字,卻可以給讀者無限遐想,他沒有寫人面是何人,和他什么關(guān)系,甚至都不知道人面是男是女,可是,稍微有些文采的作者,都可以據(jù)此寫出一部滿是風流韻事的愛情小說,再加點內(nèi)容,也可以鋪陳出一曲意韻悠悠的古風歌詞,這便是高手筆下的境界。
對于我們,還是慢慢來,還達不到“不著一字,盡是風流。”就先追求“不著一字,滿眼皆是。”要是暫時也還達不到,那就先寫寫古風,盡量含蓄一些,少用幾個過于直白的字眼,慢慢的進入門徑之內(nèi)吧。
撰文——東籬若塵(文俊壹)——東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