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莫侃怪史,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名叫《在細雨中呼喊》的長篇小說,這本書的原書大約19萬字,我將用20分鐘的時間來為大家講解本書的精髓:書中主人公孫光林在經歷孤獨,羞憤,看透美好背后的丑陋后如何完成自我救贖和對親情及人性的呼喊。
本書是作者余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也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本書上承先鋒文學,下啟現實主義文學,以獨特的先鋒文學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對人性呼喊的故事。時至今日,這本書依舊以哀而不傷的獨特魅力感染每一位讀者。在為你解讀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本書概況與本書作者。
《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整部以主角第一人稱為視角,以回憶為線索的片段式敘事。文章語言樸實,卻將每個人物都塑造的飽滿。由于是回憶,因此是每個時間段的錯亂片段串在一起勾勒出孫光林的成長經歷。這部小說充滿生離死別,奠定小說黑色幽默的基調,帶讀者看透人性的丑惡與美善。
《在細雨中呼喊》作者余華是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所寫文章善于剖析人性的丑惡與美善。余華的童年也是孤獨的,如文中主人公孫光林一般。父母工作忙,幼兒園時,他就獨自一人坐在晨時母親離開的地方直到晚上母親來接他回家。長大后,他不喜歡牙醫呆板的工作,從而棄醫從文,不久成為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暢銷作品。余華童年的孤獨,成年對按部就班的不甘,這些經歷成為余華創作這本《在細雨中呼喊》的重要素材。尤其是他在成長過程中的這些孤獨經歷給他帶來了刻骨銘心的痛苦與動力,在《在細雨中呼喊》中,這樣的孤獨在主人公孫光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好的,了解完這本書的作者介紹和文章概況后,下面我將為你詳細講述本書的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講述三個重點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內容:《在細雨中呼喊》講述了孫光林的孤獨成長故事。
第二部分內容:孫光林歷經孤獨與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贖。
第三部分內容:孫光林自我救贖成功后通過回憶向親情和人性進行呼喊。
第一部分內容
好的,先讓我們看看第一個重點部分內容:《在細雨中呼喊》講述了孫光林的孤獨成長故事。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農村孩子孫光林,在家境極度貧窮的情況下被父母送給孫蕩的養父母撫養,在孫蕩孫光林結識了國慶,劉小青兩位好朋友,并在那里度過一段最幸福的時光。但在養父母家遭遇變故后回到孫家,因為父親的迷信讓孫光林與這個家產生不可消除的隔閡。
父親的狼性教育、母親對另外兩個兄弟的偏愛、兄弟的自相殘害、同村人的異樣目光、對青春期萌動時的不知所措、心中的白月光墮落、信仰被打破,這些經歷讓孫光林飽受孤獨和痛苦。在遇到蘇宇之前他孑然一身,受盡孤苦。在蘇宇腦血管破裂而死之前,他與孫光林的友誼在書中是極少出現的一絲光彩。
成長中,他以旁觀者的姿態看父親孫廣才如何成為徹頭徹尾的無賴;母親含恨隱忍著死去;哥哥孫光平平庸的長大又因為父親玷污兒媳而割下父親的左耳導致他蹲了兩年的牢獄;弟弟孫光明救人溺死而父兄卻想用他的死來換取名利地位;祖父孫有元在父親的期盼下死去;最親密的朋友蘇宇英年早逝;心中的白月光曹麗也自甘墮落;給予他溫暖的養父王立強出軌被抓后意外炸死檢舉人的兩個兒子后自殺,養母李秀英憤恨地回到娘家拋棄了孫光林;其他人也與他擦肩而過成了過客。
就這樣,孫光林孤獨又痛苦地長大成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少年需要很強烈的自我意識才不會被環境影響,才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看待這個既丑陋又美善的世界。
好了,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本書的第一個重點部分內容:他孤獨的長大,看透人性的丑惡與美善,在經歷他人對他人性和對生活希望的抹殺時,竭力不被他人所影響,形成自己特有超然的思想并依舊保有對生活的希望。
第二部分內容
好的,接著讓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重點部分內容:孫光林歷經孤獨與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贖。
孫光林自己想出一句話來解釋人類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在面對高年級學生侮辱蘇宇和自己的時侯,孫光林與蘇宇的弟弟蘇杭一并反抗,他們殺氣騰騰地表露出誰要是再造謠,再說因流氓罪而入獄的蘇宇的壞話時就去殺了他們。他們的反抗就如古代農民受到壓迫時起義一般,十分兇猛。內向孤僻的孫光林為了唯一的朋友蘇宇而奮起反抗的姿態令人動容,一個有情有義的男孩形象躍然紙上。
孫光林與蘇杭短暫的友誼建立在他人挑釁他們的基礎上,一旦無人再去關注蘇宇的事情,也無人再來挑釁他們時,他們的友誼也就到了盡頭。
事實上蘇杭是個頑劣無禮的男孩子,與內向儒雅的孫光林本就不是一類人,因此他們的分別是命中注定的。
后來蘇宇也在家人的漠視中因為腦血管破裂而死亡,這時候孫光林又徹底回到了從前的孤獨,回到那個父親不愛,母親不疼,兄弟嫌棄,無人關心他的時候。
孫光林與孫家人的隔閡最初體現在當年孫光林被送到王立強家撫養。孫光林懵懂地離開了故鄉南門,當踏進孫蕩的土地時,從此他就既不屬于孫家又不屬于王家。
比起孫家夫妻,王家夫妻反而更像是孫光林的父母,給予他溫暖,教導他成才。可好景不長,王立強出軌被告發,他為了給婚外伴侶報一巴掌和辱罵的仇打算炸死那個告發他的女人,結果沒有炸死女人反而炸死女人的兩個兒子。
他受不了了選擇自殺,也想要帶著那個女人一起死,但是王立強死了,那個女人只炸傷了皮肉。王立強的妻子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不愿意領回丈夫遺體,接著拋棄了孫光林獨自回到娘家。孫光林被迫離開養父母家,也被迫失去童年時期短暫的與伙伴劉小青和國慶的友誼。
那天孫光林與從叔叔家回來的祖父意外相遇并且一同回到南門,他們回家時一場大火正在他們家的屋頂上燃燒。迷信愚昧的父親孫廣才認定那爺孫倆是災星,開始疏遠這個兒子,家里的其他成員甚至是整個村子的人都疏遠孫光林,將他視作異類。
后來哥哥孫光平失手劃破孫光林的頭皮,為了逃避父親的暴力懲罰他又用鐮刀劃破三弟孫光明的臉并祈求三弟與他一同掩蓋事實。孫廣才從田里回家時,他們聯合起來誣告是孫光林先弄傷的弟弟,哥哥才會懲罰孫光林。孫廣才本就不喜愛孫光林,又看到小兒子臉上的傷,怒氣沖沖的他急需一個承受他暴力的出氣筒。就這樣,孫光林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父親綁在樹上暴打一頓。
孫廣才為自己的暴力教育開脫時,總對孫光林他們說,要是是祖父孫有元動手,他們早就被打死了。
與孫廣才所描述的不同的是,孫有元其實是個怯懦,毫無威嚴,竭力討好家里每一個人的祖父。可他也會為了能吃到餐桌上的菜,引誘孫光明去鋸掉桌子的四條腿,從而導致孫光明被孫廣才打個半死。他打碎的碗,也會栽贓給口齒不清的孫光明。
可憐可悲的孫光明在九歲時因為救人而溺死,這時候的孫廣才并沒有為失去兒子而痛心,反倒是想靠兒子的英雄事跡謀取名利。結果孫廣才因為與大兒子孫光平砸爛被救孩子家里的家具后被捕,在明白自己得不到好處后轉身投入寡婦的懷抱。母親因為父親的行為在某一天里,與寡婦廝打在田埂上,但失敗的還是母親,父親知道兩人在打架,卻為了顧及自己的利益轉身逃跑,稱兩個女人都不能得罪。
孫光林年少時喜歡過一個叫馮玉青的姑娘。但是,青年王躍進與馮玉青暗地里茍合,事發后王躍進對馮玉青不愿負責任,扭頭要娶別的女人,逼得馮玉青在他的婚禮上鬧自殺,自殺無果后她明白王躍進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娶她的,當晚她跟著一個未曾謀面的貨郎私奔。
孫光林作為人們口中的“怪物”,以旁觀者的視角將身邊每個人的丑陋都看在眼里。
身邊人的孤立與毆打以及失去了唯一的朋友蘇宇都沒有扼殺孫光林對生活的希望。當他心中的白月光曹麗和敬仰的音樂老師的私情被揭發后,他的信仰崩塌了,但是他也并沒有就此墮落。他固執地認為自己本就配不上曹麗,也無法成為像音樂老師那樣俊雅的男人,于是他只是自卑又不安地接受了事實,并繼續生活下去。
當我們遭遇這些的時候,是否還能像孫光林一樣依舊對生活充滿信心?不過先把問題放一放,讓我為大家往下解說孫光林的結局。
孫光林并沒有像父親孫廣才一樣愚昧,也沒有像哥哥孫光平一樣平庸。他一直以來隱忍周圍的一切,想要靠剛恢復的高考離開南門,終于他考上了大學,只身前往北京,遠離那個黑暗的家庭。這時的孫廣才意識到可以永遠擺脫這個累贅,就讓孫光林趕緊走,而母親對孫光平的偏心,當她得知二兒子要去北京讀大學并有機會成為城里人時,這讓她不安地在意孫光平。她認為去讀大學的應該是大兒子而不是二兒子。而孫光平慶幸弟弟能夠讀大學,將來能成為城里人,最重要的是能離開這個家。
孫光林在北京求學時,他收到已經完全成為無賴的父親來信,孫廣才要他去告狀,去控告孫光平這個不孝子割掉他的耳朵。這時候的孫光林已經十分平靜的了解到是孫廣才玷污了兒媳,孫光平才想要殺掉父親,但是最終只割掉了他的耳朵。之后孫光林沒有理會孫廣才,反而擔心起哥哥嫂嫂,侄子和母親的境況。
孫光林在成長過程中忍受的孤獨與痛苦,就如小說的名字里的細雨。細雨代表了連綿不絕的孤獨與痛苦,不知不覺中,孤獨與痛苦占滿孫光林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最終孫光林憑著隱忍與超然,徹底脫離南門,到北京生活,完成自我救贖。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個重點部分內容:孫光林歷經孤獨與痛苦后完成自我救贖。孫光林被救贖不是偶然,是他極力的不被原生家庭所影響,在忍受孤獨中不斷思考的結果。他得到心靈上的救贖以后,又在實際中得到一個離開南門,前往北京的機會,從而徹底完成自我救贖。
第三部分內容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講解最后一個重點部分內容:孫光林通過回憶表達對親情和人性的呼喊。
我們的呼喊與孫光林一般,都是想表達自己迫切的意愿。孫光林通過回憶想要呼喊的不僅僅是在控訴不公平對待,控訴人性的丑陋,他更想喚醒本該親密的親情和人性深處的美好。
因此整本書離不開兩個關鍵詞:親情和人性。
孫光林在被他父母決定送人時,就已經是個獨立體,不屬于任何一戶人家。他在養父死亡,養母出走后回到孫家,但是家里人對他的漠視與惡意讓他真切地覺得南門的家是在給他施舍。他孤獨,也慢慢開始享受孤獨,可又有時會回憶起養父母,這就是他渴望親情的表現。
當他遇見一個叫魯魯的男孩子時,他從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與他一樣的孤獨。他本能地去親近這個父不詳母嫌棄的孤獨孩子。后來這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在母親馮玉青因賣淫被抓后,獨自去尋找母親,渴求母親的溫暖。他大聲呼喊,求獄警將他留下,但是獄警沒有理會他。魯魯只能在勞改農場外的一棵大樹下過起風餐露宿的生活。他深愛的母親去勞動時,他就用欣喜的目光望向母親并期待母親也望著他,他覺得只要母親在身邊他就快樂。盡管如此,可這個年幼早慧的孩子還是被大人隨意的拋棄。
而孫光林的童年伙伴國慶也是一個被親情肆意拋棄的孩子。他的母親早逝,父親為了與另一個女人結合而將家具全部拉走,并把國慶獨自留在樓房里。后來國慶看見父親出現,以為父親看見自己砸路燈時便戰戰兢兢地對父親呼喊,可父親卻惱怒地表示他不是國慶的父親。此后國慶只能在回憶中摸索親情的美好。現實中,他確實是被親情拋棄了。
孫光林生命中唯一的光芒是一個叫蘇宇的男孩。在給了孫光林一段永生難忘的友誼后,蘇宇在十九歲那年因腦血管破裂而死亡。在他彌留之際,他以極其微弱的目光渴望親情并向家人求救。可事實上母親,父親和弟弟都淡漠地離開他,并且埋怨他沒有早起去打開水。但凡他們不去隨意的忽視蘇宇,這個少年也不會這樣隨意的失去生命。
這四個被親情拋棄的孤獨孩子,通過自己的呼喊方式想要喚起親情。他們在告訴家人,他們要的不多,只要一個眼神,多一分關注就夠了。
整本書讓我們看到的人性之丑惡數不勝數。可總有微弱的呼喊,讓我們看到人性還是有美善的。
孫光林的母親是書中美善的代表,她與丈夫處于兩個極端。她一生任勞任怨,面對無賴丈夫的暴力和出軌,在孫廣才將家里的物件一件一件地送給寡婦時她也依舊極力維持這個貧窮的家。后來孫廣才玷污兒媳,孫光平要追殺父親時,這個卑微的母親跪在大兒子面前讓他不要造殺孽。等孫光平從監獄里出來時,她早已惡病纏身,為了不讓兒子發現她的病情,她偷偷將嘔出來的血藏在床底的盆里,被兒子發現時她怕兒子給她花錢,便執意不肯去醫院。
最后她在臨死前通過叫喊來表達她積壓了一輩子的苦楚,叫喊聲證明她對孫廣才的所作所為并非視而不見而是耿耿于懷。
孫廣才得知妻子死亡后,白天平靜地坐在寡婦家喝酒,直到夜晚他才恍惚著走到妻子墳前嗚咽著痛哭,哭后又跟隨寡婦回家。
這時的孫廣才僅僅只在片刻醒悟他對妻子的殘酷,但是作為兒子,他對待孫有元的態度更是一個毫無人性的不孝子。自從孫有元上山摔壞腰起,孫廣才開始了他的罪惡行為:他想盡一切方法來虐待父親,為了省糧食給父親小碗吃飯,又開始讓父親坐最矮的凳子讓他夾不到桌上的菜。在孫有元接近于死亡的時候他干脆不想給孫有元飯吃,日盼夜盼地祈求上天趕緊帶走孫有元這個累贅。在孫有元不情愿但渴求解脫地死亡后,孫廣才高興地笑了。
孫廣才對待三代人的態度是一致殘酷的,他只愛自己。小兒子死后,他只想著能從死人身上得到好處。面對大兒子得之不易的媳婦時,他可以為自己的欲望而對兒媳下手。不顧人倫的他被大兒子追殺,但大兒子雖然最終沒有殺掉他,但是割走了他的左耳。大兒子因此入獄后,他寫信給孫光林,在信中大談養育之恩,讓他厭惡的二兒子為他主持公道。成年的孫光林早已成熟,早已不會理會這個無賴的父親,最后這件事情不了了之。
孫廣才這一生中做了太多的壞事,比如對父不孝,對妻不忠,對子施惡等等。
人有五倫,其中五倫中的三倫即是家庭中的三種關系,因此中國人對家庭的觀念非常重。中國人認為人的道德基礎即是家庭道德基礎。
孫廣才作為一家之主,如此不顧人倫道德,最終如同遭了報應般淹死在糞池之中,葬身于最骯臟的地方。所以從孫廣才的身上我們可以完全地透視一個人性嚴重缺失的人在那個時代是如何毀掉他的家庭的。
妻子臨死前的呼喊,父親自知大限將至時渴求活下去但裝作自己很想死亡的呼喊,孫光林通過回憶形式表達的呼喊,無一不在呼喚孫廣才殘缺的人性,想要喚醒他人性中的美善。
好了,以上就是我為大家講解的最后一個重點部分內容:孫光林自我救贖成功后通過回憶向親情和人性進行呼喊。孫光林看清一切后,開始向這個世界呼喊,讓人們明白有惡必有善,但是他堅信并想讓人們知道善并不比惡弱。
總結
好的,說到這里,我們聊的故事就講完了,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首先,孫光林的成長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身邊人除了蘇宇,國慶和魯魯其他人都在孤立他或離開了他。他會出于本能的對黑暗和青春期時的萌動有著不可言狀的恐懼。他渴望被愛,但得不到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發現當初的美好,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成了更丑陋的邪惡。
他從不安到恐懼,從恐懼再到平靜。他從逃避到面對,逐漸接受現實,也渴望徹底離開。最后憑借超然的心境,努力不被原生家庭和周圍環境影響,考上大學后成功脫離故鄉南門,完成了自我救贖。
其次,《在細雨中呼喊》從名字上看,即主角孫光林在那個灰色的環境下一直以來在都在遭受如同連綿細雨般的孤獨。他在孤獨中,早已狼狽不堪,壓抑到無法自拔,這時他開始呼喊。他向那個時代,那個環境呼喊,奢求世界能夠充滿善意。通過回憶的形式,他如同站在細雨中呼喊,朦朧中的呼喊聲雖然無聲但卻有力。
最后,雖然這本書比起余華的其他著作如《活著》,《兄弟》來說不甚出名。但是余華憑借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也有多方面稱《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早期最好的作品。這本書雖寫盡人性極惡,但也通過孫光林的回憶,在灰暗的背景下向大家呼喚真善美,從而達到哀而不傷。
讀《在細雨中呼喊》,就是在讀孫光林這個孤獨少年的成長史,站在我們各自的立場來看他的成長經歷,每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不同的。但是這本書所表達的即是一個少年的成長需要經歷孤獨,絕望,幻滅與悲傷。并且,作者通過孩童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底層人物的悲苦命運,教會我們如何學會自我救贖,擺脫這樣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