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如何學習讀后感4
本周讀完了如何學習這本書的第四部分和尾聲。
第9章 不加思考地習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好眼力:棒球手,象棋大師,他們的眼睛及大腦的視覺系統會在“看”的一瞬間,從一幅寬廣而復雜的視覺織錦中,以極快的速度抽取出最有意義的一組信息。培養了自己的“腦紅外線鏡頭”
大腦不僅能學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來感知它接受到的信息有細微差別,更能通過感知那些細微差別來學會分辨其不同。
知覺學習: 知覺學習并不是任信息自動注入的被動過程, 而是有意吸納信息的主動過程, 因為感官是在主動地探索、 尋找它需要的知覺。我們不僅是在看, 更是在讀取; 我們不僅是在聽, 更是在聽取。 知覺學習還是一種自主行為, 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 因為大腦能自行修正知覺中的誤差。 這種學習以提取真信息并排除仿真信息為目標導向, 而感知周圍形形色色的不同構成與特征, 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
知覺學習是主動式學習。 感知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會自動搜尋最為關鍵的信息并將其打上標記, 同時自動過濾掉其余信息。
通過飛行模擬訓練說明了“知覺學習模塊”訓練方法的有效。
知覺學習模塊的目的在于提高判斷的準確度和速度, 也就是提高感知能力, 讓你只須掃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 連解釋都不需要, 至少不是當下需要
實際上, 知覺學習模塊的作用就是在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培養直覺判斷能力。
運用知覺學習模塊時節奏必須要快, 要讓視覺等知覺系統快速運行, 讓認知系統、思考系統同樣都快速運作起來。 交替學習與知覺學習兩者可以互為補充, 相輔相成。
根據你想要攻克的目標搜集相關材料, 設計學習模塊, 快速培養出自己需要的感知直覺。 請記住, 所有的知覺都能越磨越亮, 不要只局限于視覺的感知。
第10章 打個盹兒,就能贏:讓睡眠來鞏固你的學習成果
睡眠中大腦會做一些醒著的時候不會去做的聯結。
學習的奧秘
若按照睡眠階段來劃分, 夜班模式具體應該是這樣的。
第1階段: 這是一個起頭階段。 如果人真要睡覺的話, 你不可能打斷這一階段的輕度睡眠。 它對鞏固記憶的作用很難分離出來, 雖然在這一階段里也常常會有類似于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的模式出現。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這一階段, 大腦的神經元燃燒著熊熊熾焰, 忙著進行模式識別, 以幫助我們感知在白天的思維中顯現不出來的各種關系, 比如彩蛋實驗, 以及創造性難題的解決。 它還很可能是所有睡眠階段中最有助于滲濾效應的階段。 當然, 在睡眠中的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內, 滲濾也會起作用,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還有助于詮釋帶有感情色彩的記憶內容。 當初主導彩蛋實驗的馬修·沃克現在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腦科學家, 他對我說: “我們相信, 正是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內, 大腦會把情緒激動時形成的記憶中那層內心感受給剝掉, 只保留其中的主體信息和具體細節, 即在何時何處發生過什么。 ”比如, 你還記得你上次打開幾何考卷時抓狂的感受嗎? 你最好能“剝掉”那種感覺, 至少要能減輕一些, 這樣你才能回憶起那道讓你抓狂的難題具體是什么。 沃克因此把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形容為“夜間心理治療期”。
第2階段: 這是運動記憶的專場。 在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實驗中, 卡萊爾·史密斯讓人接受過一種被他稱之為“轉向”的訓練。 這是一種手眼配合的動作, 參與者須用非慣用手, 借助操縱桿來跟蹤電腦屏幕上的一個光點。 這個動作并不難, 參與者一般都進步得相當快, 但是如果他們在睡眠的第2階段被叫醒, 就沒那么快了。 “第2階段看來是對運動學習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史密斯跟我說, “如果我們打斷了參與者第2階段的睡眠, 則無法看到應有的進步程度; 我們還相信, 所有不同類型的運動學習都應同此理,無論是音樂學習還是體育學習, 也許還包括機械操作技能的學習。 ”
第3和第4階段: 這兩個階段在研究中常常被當作慢波階段或深度睡眠階段而合并到一起, 是延長記憶的關鍵階段。 如果讓人缺少這一階段的深度睡眠, 不但不利于美容,而且還會削弱睡眠對記憶的輔助效果, 尤其是對剛剛新學的數據、 信息、 詞匯、 姓名、日期、 公式等的記憶。 “我們有大量證據說明, 慢波階段對鞏固陳述性記憶十分重要,而且這樣的輔助功效是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所達不到的。 ”為了讓這些睡眠階段顯得更為直觀, 我們再來看看圖10—3這張睡眠結構簡圖。
How we learn?
“如果你是為了準備明天的表演, 比如說音樂獨奏會, 那么這幅圖就在告訴你,不妨晚點睡, 但不要起太早, ”史密斯對我說, “可有些教練偏要讓他們的運動員或者表演者早晨5點就必須起床, 這簡直是瞎胡鬧。 ”
針對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的睡眠也是同樣道理。 最長的一段是清晨醒來之前介于第1階段和第2階段之間的一整塊, 如果你要應付一次數學或化學考試, 以及任何考驗你針對不同模式及規律的判斷能力的考試,那么最好晚一點睡, 而且如果可能的話,早晨睡個懶覺。 讓公雞把嗓子叫啞好了, 不必理它。
我們再來看看深度睡眠這一段, 即睡眠結構簡圖前半部分的幾個深槽。 如果你是要應付需要發揮記憶能力的考試, 比如默寫新學的單詞或是填寫化學元素周期表, 那就要靠這一部分的緩慢腦波形了。 要計劃好你的學習步調, 確保自己能在常規就寢時間上床睡覺, 充分滿足這段深度睡眠所需要的時間, 然后早早起床, 在天亮之前趕緊再復習一遍功課。
人在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打盹兒過程中也常常會有慢波深度睡眠期以及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在一些實驗中我們發現, 白天睡上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所得到的學習輔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時的通宵睡眠幾乎不相上下。
因為睡眠也同樣具有價值,準確地說, 是具有梳理、 篩選、 整合我們正在學習的功課或者動作的作用。 這就叫做陰陽互補。清醒的時候學習效果自是最佳, 等收效越來越低時就應趕緊去睡覺, 再拖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了。而接下來的工作, 睡眠會幫你繼續完成。
最新研究表明, 在失去意識的停機狀態中, 大腦實際上是在澄清記憶、 深化技能——睡眠是完成這兩項任務必不可少的步驟。 換句話說, 從本質上講, 睡覺就是學習。
尾聲:終身學習用好大腦
大腦也須以食為天——獲取各種信息、策略、 生存智慧, 以攻破其他物種的防御而求得自己的生存。 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學得了該如何學習, 而敏于學習恰是我們能成為人類的根源所在。
迷路、 困惑或迷失方向會令人感到痛苦, 為了能解除這一痛苦, 大腦會進入高速運轉狀態, 試圖找到甚至創造出某種意義、規律、 模式, 以求擺脫迷失的困境——找到那走回露宿之地的路。
“我們需要有某種結構體系, 讓事情能顯得合乎情理。 如果事情不合情理, 我們就會千方百計想要擺脫那種不合情理的感覺, 因此這時思維會十分活躍, ”
放寬了對自己的要求, 給了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間。 我不再刻意遵守任何我所知道的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的任何角落里都有可能看到我的身影, 結果反而使我對需要掌握的學科越來越駕輕就熟, 比我遵照所謂“好的”學習習慣的效果要好多了。 我的成績比高中時有所提高, 盡管功課內容艱深了很多。 從某個角度來說, 從大學時代起, 我就在不斷嘗試不同的做法了。
學習科學所得出的科研成果證明, 我那種零星散亂的學習習慣反而是一種好的戰術, 一種有意思的游戲。 這些成果不僅讓人耳目一新, 更是富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你今天、 現在就能用得上。 而且, 這些新方法最妙的地方在于, 你完全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不必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必浪費更多的錢財在任何特別輔導班、 輔導老師或者預科學校上。
學習本就應該是在不斷的分心中進行的活動, 不僅在學習過程中你的心神會不斷跳躍, 而且你學習的內容也應該多樣化, 這樣你才能獲得把新舊內容混合到一起學習的超值效果。
這些都是編織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個針腳, 是生活本身的體現, 而并非生活軌道上的一次次偏離。 我們的學習或者訓練應該圍繞這一切展開, 而非反其道而行之。
學習,歸根到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或者當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棒的一本書,讀完很開心。也準備應用在自己和兒子的學習上。感恩易效能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