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喜馬拉雅FM收聽蒙曼老師的專欄,如今出書,立即入手。
本書以節氣串講唐詩,一輪四季過,詩詞心中落。
古人對季節的變化、節日的參與、友人的離別有異常細膩的情感觀察。慢時光能培養對事物的更多發現,因為節奏不那么快,可以停下腳步仔細欣賞大千世界。而過慣了快節奏的今人向往慢生活——慵懶的睡一覺,喝個下午茶,出門旅游都是要把過快的生活扯慢一點,保持平衡。今人的匆匆一瞥中有多少瑣碎、細節的忽視、丟失。所以今天治愈系的插畫,小說才會如此受歡迎,因為他們正彌補了人們心中所缺所想。插畫師Jenny Yu就擅長繪畫出日?,嵥檗D瞬即逝的場景,而這正是快節奏的人最易丟失的畫面片段——光影穿透杯子的瞬間,擁擠人流中的回眸一撇等。
? ? “I want to convey magic in the minutiae of everyday life amongst the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and changing. I want to be able to capture the ephemera of day-to-day moments — what it’s like to watch light scrambling through the curtains on a Sunday morning, or the world flittering by through the window of a train, or to be in the midst of a bustling crowd. It’s in these idle, solitary moments I sometimes feel most human and contemplative, and I think those are the feelings I’m trying my best to depict.”——interview talk from Jenny
節氣把一年四季一分為二十四。每一個如同節日讓人在平實的日子里多出份驚喜,節氣猶如儀式感,讓平凡的日子過得閃閃發光?;蛟S今人忙碌的生活注定無法像古人那么善于觀察世界的美,那就借古人的慧眼,來看清這微塵世界吧!
Spring
? ?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 ?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means開始。開篇告之一個人生道理:看慣的風景非風景,人更容易在陌生與熟悉的對比中發現美——即常說的旅游就是一群人去另一群人待膩的地方。
詩中描繪了春景之美,卻留不住詩人的心。why?因為江山信美,終非吾土。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故鄉或許不那么美,家中老母嘮叨老父古板。但那就是我們的家,我們最初的路,我們的情感羈絆?!懊糠昙压澅端加H”之感也只會在他鄉留學異地打工時格外強烈。
? ?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 ?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立春后緊跟元宵。元宵節有兩大好處:點花燈and不宵禁。徹夜狂歡的節日里,青年男女自然眉來眼去,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所以元宵即古代情人節。詩中最后一句把人生感慨總結的特好: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最公平,無論愿意與否都一分一秒向前移。從此刻狂歡到明日上班,從朝如青絲到暮成雪,從盡情歡暢到微微惆悵,這是人生的不得已,也是人生的必經路。人生因有衰亡而黯然失色,更因有衰亡而精彩紛呈。因為有了死亡這道deadline,人們才會加把勁認真活!(試想高考沒有deadline,畢設沒有deadline,工作項目沒有deadline,多半會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 ? 長干行 李白
? ?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 ?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 ?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 ?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本詩屬民歌再創,特別朗朗上口清新明朗。
《長干行》描述的不是一份激情,而是一份長情。不是少年維特遇到少女綠蒂、少婦安娜遇到貴族沃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西方激情式愛情,而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輩子相愛相守相思的東方長情式愛情。
所謂的長情,融在“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思念里,滴在“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期待中,飄在“直至長風沙”的迎接里。能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又能寫下“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李白恰因其有顆天真純凈的心。
? ? 春夜喜雨 杜甫
?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雨和雨不一樣,冬天是凍雨——冬雨敲窗落地成冰;秋天是秋霖——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夏天是暴雨——一泄如注翻江倒海。
潛入夜細無聲說的是君子,如此受歡迎的春雨不在白天大張旗鼓到來,而是夜晚悄然而至,散發內斂光芒,溫潤如玉,猶如君子無言而話天下,無為而治天下。
? ? 金縷衣 杜秋娘
? ?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 ?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作者未知,本是中唐著名流行歌曲。只因歌女杜秋娘唱得最好,便干脆以她為名。
杜十娘在宮里經歷四朝30年,最后被掃地出門,恍若南柯一夢。杜牧拜訪晚年貧困交加的杜秋娘不禁百感交集,創作出《杜秋娘詩》。
本詩特點在于句式重復,千回百繞。兩次勸,兩次惜,兩次花兒三次折。一遍又一遍只為講述一個最樸素的道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本詩是唐詩三百首里的最后一首?;蛟S讀完最后一首時,少年已成中年。
昔日成為追憶,今日正在經歷。
Summer
? ? 游子吟 孟郊
? ?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 ?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代游子不僅有背井離鄉的漂泊感,還有深深的愧疚感——《論語》有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本詩從生活中最熟悉的細節入手——慈母手中線。古代衣服是一針一線手工出活,或許詩人起床的第一眼和睡覺的最后一晚都是母親挑燈補衣的場景?!翱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越是日常的行為,場景越能打動人心引發共鳴,只因這是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溫馨一幕——當時只道是尋常。
? ? 江上吟 李白
? ?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 ?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 ? 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
? ?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 ?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 ?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寫詩無非是性情和聲色兩件事。性情是內斂感情,聲色是外在表現。聲是韻律感,而色是畫面感。
以世俗眼光看屈原,身份財富地位權利哪比得上楚王!但屈原憑借《離騷》《天問》偉大詩篇,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而楚王的亭臺樓閣只剩一片荒蕪。
就像同年同月同日去世的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兩者生前過得不盡人意,死后卻經典詠流傳。而同時代的王公貴族早已無人問津,也是此理。更厲害的是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殲滅,兩國成敵國,人們依然能跨越國界去翻閱去愛對立國的作者作品!
而結尾的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以否定形式詮釋諷刺富貴不長,做真實自己。
說到水,一直被用來做各種描述:滾滾長江東逝水說明時光如逝,君子之交淡如水說明交友應清心寡欲,君看流水尚能西則說明即使人到暮年也能老當益壯!
? ?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 ?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 ?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 ?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 ?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是王維的靈感之地。春醞“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秋釀“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夏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囀鸝”。為啥沒有冬天?我猜是山里太冷,王維回城里了。風景和文人一直是相輔相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鑄造一代岳陽明樓。也留下千古金句。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
? ? 石魚湖上醉歌 元結
? ?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 ?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 ?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 ?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明明只是些山微水,經過巧妙布置合理想象后,仿佛有了名山大川的風范,即使身處彈丸之地,卻能思接千里,神游天地之間。套用現在的廣告語就是,身未動心已動。
而當我們戰天斗地時,總想賦予其一些特殊意義,比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人生的追求,范仲淹的“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是生計的艱難,而元結的“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是追求人生的小快樂,快樂也是人生的意義。沒有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情,也沒有李賀“琉璃鐘,琥珀濃,小槽滴酒真珠紅”的奢華,他的“我持常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就像食堂里的打飯師傅。沒有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憤慨,也沒有李賀“酒不到劉伶墳上土”的悲涼,這個愁大概就是柴米油鹽,公文應酬的煩惱,容易生也容易解。
? ? 出塞 王昌齡
?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出塞詩眾多,這一首憑什么成為最著名的?
因其不僅有明月雄關的空間感,還有秦時漢時的時間感,更有悲壯蒼涼的歷史感。明月不僅照耀著當代士卒,也照耀過秦漢的士兵,見證了多少舍命沙場的將士,見證了多少生命的來去匆匆。可憐無定河邊骨,曾是春閨夢里人。
Autumn
? ? 山居秋暝 王維
? ?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悲秋固然是古人常態,而立秋之日涼風,給人帶來久違的清爽感?!渡骄忧镪浴肪徒o人從身體乃至心靈上的清爽洗滌。
所謂空山,不是毫無人煙,而是遠離塵囂。通俗的說法是“心靜自然涼”,高雅的說法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王維原本身在官場,功名利祿是榮耀也是束縛,退隱山居,粗茶淡飯是平凡也是自由。
? ? 七夕 杜牧
? ?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p>
銀、秋、冷的冷色調和畫屏華麗的暖色調碰撞,勾勒出繁華背后的冷落凄涼,本詩的基調也就此奠定。
一入侯門深似海。宮廷里的感情最濃烈又最稀薄,即使得寵如楊貴妃,最后也不免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命運。相比之下,貧賤夫妻或許沒有七月七日長生殿的浪漫,卻更容易心意相通至死不渝,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高處不勝寒,不須長富貴,安樂似神仙。
?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 ?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每一個季節都有特定的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是春之色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花是夏之風姿;“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桂花是秋之氣韻;“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梅花是冬之傲骨。
仿佛秋思是個外在的東西,就像冷露月光,從大自然灑落下來,落到某人頭上,讓其不由得生出秋思。生發得多么自然,讓人覺得根本就沒往思念的方向想,但秋思就這么飄然而至砸中內心。和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落”字與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推”月下門,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都體現了煉字畫龍點睛的精妙。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中的獨和異看似啰嗦,實則反復強調身陷孤獨和格格不入,后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于前一句產生強烈對比故情感更濃烈,猶如運動后的馬殺雞。
幾乎是每個人都體會過,但在王維之前,還沒有過如此明白質樸的語言描述過,所以本句一出,即成千古金句。我們平時都能說出一些質樸又動人的詩句,如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慈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以及孟郊的“誰言寸草心”,他們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至理名言,又是內心深處實實在在的感受。
WInter
? ? 終南望余雪 祖詠
? ?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 ?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是一首應試詩,類似今天的高考作文。按照要求應寫六十字,結果只寫了兩韻二十字。好比高考作文讓你寫八百字,只提交了三百字。主考官讓他重寫,祖詠丟下兩個字“意盡”,就飄然離場。幸好當時是開元盛世,走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氣度,才留下了這首藐視高考規則,不肯畫蛇添足的佳話。
? ? 次北固山下 王灣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 ?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般人在外漂泊難免哀愁,每逢佳節倍思親,發出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感嘆也是人之常態。但作者一反常態,看到了夜去明來冬盡春回,看到的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力?!吧焙汀叭搿弊?,都是擬人化的寫法,簡單粗暴卻又那么有力。這不僅是寫太陽和春天,還是虎虎生威的少年之心,更是呼之欲出的大唐盛世。
最后的《子夜吳歌》從時間上講,春和夏屬陽,用白天場景;秋和冬屬陰,用夜晚場景。從人物上講,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媚鮮艷的女兒,而秋和冬則是體味過生活酸甜苦辣的夫人。
把四首詩連在一起,可以想象成一個女兒的成長經歷。從嫩如桑葉的女孩,到艷如荷花的姑娘,再到飽含離別之苦的月下思婦,直到獨挑大梁的成熟女性,這不就是最豐滿最美好的人生四時嗎?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大部分人終其一生軌跡是何其相似。如果有外星人觀察我們,或許就像我們看螞蟻——覺得都一樣。但個體與個體之間差異何其巨大,需要我們細致的觀察,敏感的觸碰這個世界。
記得《豌豆公主》中對主人公有三個測試:1.對所有人禮貌;2.對窮富者都有關愛之心;3.有敏感的皮膚——在二十層床墊下放一粒豌豆要能感覺出來!背后可能的道理:敏感度可區分人的高低貴賤。
而在《未來簡史》中有一個公式:知識=體驗X敏感度——從經歷中獲得體驗,從體驗中改造自己。最高水平的敏感度:見微知著。比如西漢丞相丙吉,無視斗毆卻關心牛。斗毆是地方官的事,宰相不親小事;牛生病可能說明氣候異常乃大事。
如何擁有敏感度?從留意生活開始,從細心感受這四季輪回中的二十四節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