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看關于閱讀技巧的書,看了一段時間,發現還是沒能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整天糾結著怎么讀,越來越不喜歡看書了。不是說不喜歡就不看,每天也會讀半個小時書。效果嘛,還真不行。
昨天和今天都在看費曼的《發現的樂趣》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很喜歡。這讓我找到自己喜歡的主題了,我是對人物傳記有感覺的,是那種很喜歡也會把心投進去讀的。
“凡是我們一起讀過的內容,爸爸都會盡量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來解釋。”這句話特別觸動我。我也會給女兒講故事,無論說什么樣的故事,我都會嘗試把故事拉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里。我會把女兒的小任性嵌入我給她講的故事里,再讓她去感受故事里主人翁做的對與錯。
我發現這類故事說多了,女兒是能感受到什么是好還是不好。只是小孩子懂了和做到是不一回事的,這和我們成年人一樣,懂了那么多道理卻沒能踐行一個。
這樣的故事以后還是要少講的,在教育女兒上我也該注重自己的育兒方式了。費曼爸爸的教育方式我就很喜歡,他會用孩子懂的方式告訴他一些知識。這就讓孩子知其所以然了,無論是知識還是道理,孩子都能形成自己做事的一些準則。
“就這樣,我學到了一個方法——無論我讀到什么內容,我總要設法通過這種思考方式,弄明白它到底在說些什么。”這句話是對費曼爸爸教育方式褒獎的最好體現。從這兩句話中,我不僅做到了育兒方式,還獲得好思考方式。
書中有一段特別精彩,費曼和小朋友們在山里玩,小朋友們看到一只鳥都能說出它的名字。費曼卻不認為那有什么厲害的,他認為你得好好觀察這只鳥而不是它叫什么名字。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我們都會把本和末顛倒過來。
生活中我們學習這個道理,那個策略的名字,然而沒有真正用起來,這和知道名卻不知它的習性是一樣的。以前也看過不少書、不少電影和不少期刊雜志,卻只停留在看的狀態中,時間一久什么也沒留下。
現在讀書對我來說,是一件需要慢慢來的事。不需要和誰比,比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的狀態。用心讀,把書中觸動自己最大的地方記錄下來。向自己提問,為什么它觸動到我?這句話什么意思?它和我的生活有什么關聯?我能把它用起來嗎?
這次讀書感悟里的兩句話對我觸動都大,因為我缺少那樣的育兒方式和那樣的觀察體驗。我理解到那句話的意思是細心觀察生活中吸引自己的東西,以孩子能懂的方式引導他探知事物的本質。這兩句話都能用到我的生活中,一個是育兒一個是自己做事的方式。我會把它用起來的,不然又把書白讀了。
一本書才開始讀,就被它吸引了,想來還是第一次。喜歡這種感覺,此刻已把這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