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來形容一個女子,恐怕非董卿莫屬。
她是每年央視春晚,那個端莊大氣向全國人民問好的臺柱子;她是劉謙魔術奇跡里默契配合的“托”;她更是《朗讀者》里那個胸有成竹娓娓道來的奇女子。
腹有詩書氣自華。董卿的美,美在容貌,美在優雅,更美在字字珠璣的聰慧和學富五車的底氣里。
當《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現場,臺下專家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爭論時,董卿隨口說出一句 “月如無恨月長圓”,隨后又道出“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當《朗讀者》周小林和殷潔夫婦闡述了他們的愛情故事后,董卿傾羨之余,忍不住送上沈從文的情詩:“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當接受采訪中談及籌備《朗讀者》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時,董卿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話作了精彩的注腳:“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在合適的場合,在適當的時間,董卿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那些最恰當最適合的話語,讓人贊嘆之余,不禁佩服董卿學識的淵博。
也難怪,總能在彈幕里,看到形形色色羨慕嫉妒但不恨的評論。
“高三黨來這里找作文開頭的集合。”
“來這里學習名人名言的寫法。”
“老師讓摘抄好句。”
這些看似調侃的語句,卻恰恰揭示了絕大多數人的短板。
我們明明深有感觸,卻無從說起。我們明明話在嘴巴,卻詞不達意。我們明明三言兩句可以說明白,卻用了一生一世都說不清道不明看不透。我們明明也讀過那么多書,卻什么都記不住。
北宋詩人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言語無味。”
董卿曾在午夜夢回萬分疲憊之余,仍堅守“每天看書一小時”的承諾;她曾在飛機上,多次被粉絲目睹仍然手不釋卷,全程讀書。她更曾在功成名就時遠赴南加大求學,在圖書館留下挑燈夜讀的身影。
所有看似從容的背后,都離不開日積月累的堅持和孜孜不倦的付出。
的確,哪有什么人生來就口若懸河,可以滔滔不絕口吐蓮花?
哪有什么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輕輕松松功成名就,坐享人生繁華?
下不得苦功夫,沒有一股子韌勁和驚人的記憶力,就很難達到理想的彼岸,走上人生的巔峰。
在《演員的誕生》這檔綜藝節目里,有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
劉蕓和黃璐搭檔表演趙薇和黃渤的電影《親愛的》。兩人本來演的都還過得去,誰知道在點評時,劉蕓因為受不了有人指出她表演上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