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發了一條朋友圈,給老弟新辦的培訓學校打個小廣告,結果幾個朋友異口同聲:“你到底有幾個老弟啊?”
這種事可開不得玩笑,如假包換的親老弟就一個,也從來不曾認過干弟弟。所有曾經打過的小廣告都是這個老弟的,建材店,餐館,足浴,這次的學校,都是這些年他摸爬滾打撐起來的事業。
說是這些年,其實也就是從2012年開始的。四年時間,這樣的成果,說實話,我還是挺佩服的。對很多人來說,四年的時間,除了春去秋來的轉換,生活大約是一成不變的。
那么,問題是:
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你想有所改變嗎?
如果你覺得這種一成不變就是你要的安全感,那也是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知足者常樂也是好的。
但只要你曾動過一絲心思,比如不愿回首人生之時,悔恨于碌碌無為,遺憾于平庸無奇,那么即便眼下窘迫、身陷囹圄,也要懷有信心,決不放棄努力。而不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嘆息自己無法改變了。
要知道,人永遠有改變的潛力。
第一:改變的潛力,在于一流的執行力。
我弟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超強執行力的人。其實他在2012年之前,受過一次比較大的打擊,之前的事業全部付之東流,于是,從深圳回到老家。
回家后,一開始在家里做做飯,后來爸爸給他介紹了一個在建材店工作的活兒。印象中只工作了一周,我接到他的電話,要借一萬塊錢,說想自己做,但怕爸媽不同意,只好找我借。雖然我當時也沒錢,但還是馬上同意了,因為我自己也是會冒出一些大膽想法的人,借不僅出于姐弟之情,更是一種對同類的支持。于是,錢到位后,說干就干,干出了兩家建材店。
大約一年后,他又跟我說:“老姐,我去常德一個餐館吃了個飯,武林主題的,很有特色,我想在桃源也開一個。”于是,又說干就干,干出了一家武林館子。
又大約一年后,他又萌生一個念頭,想開一家足浴中心,成為縣城的標桿。這一次,我被嚇到了,因為說大概要400萬。而結果是,他又說干就干,真的把這家足浴店弄出來了,那叫一個富麗堂皇。
前兩個月,他突然問我:“老姐,要不要回國一起搞個培訓學校啊?”我很驚訝,竟然不謀而合,我也曾這樣想過。只不過區別是,我是想,他是要做。于是,再一次說干就干,目前學校已有雛形,正在招聘老師。
如此之強的執行力,讓他腦海中的那些念頭,一一成真,并且是以火箭般的速度。
而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總是一件事情,東想西想,左想右想,想了又想,結果最后還是停留在“想”這個層面。
所幸,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嘗試改變,不再等待一件事情開始的萬全之時,這么多年事實證明根本沒有,等到最后,要么倉促完成這件事,要么干脆就放棄它了。并且,我還發現,反而是在做的過程中,思路逐步打開,不期而遇更好的想法。
這次開公眾號,組建虎群,就是最好的實證。我不知道公眾號定位是什么,要寫什么,怎么編輯,怎么排版,更不曾想一個月后我會建一個虎群,聚集50來個想要共同成長的虎友。
但是這一次,我也說干就干。在干的過程中,想法越來越多,雖然定位改了幾次,排版改了幾次,但一切都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遇到了很多善良的讀者,有鼓勵我的,有給我提建議的,有咨詢我問題的,我都盡量去回復這些善意。當然也遇到了不甚友好的極少人,但是我也不在意,只當作一種經歷。
其實這些,都是不曾預想也無法預想的,只能邊做邊學,面臨新的狀況,解決新的困難,逐步去改進完善。前兩日,突然收到系統消息,說拿到原創標了,我還是很欣喜的。看來,只要做了,成長是件必然的事。
第二:改變的潛力,在于持續的努力。
一天雄心,三天激情,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基督教中說人工作是在贖自己的原罪,人都是有好逸惡勞的本性的。所以,其實只要你不“惡勞”,堅持去做,一直努力,你是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成之事的。
稻盛和夫80歲高齡時,還在為日航不眠不休地工作,他體悟出來的人生座右銘是“要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當你竭盡全力之時,神明都會現身。在日航瀕臨破產的邊緣,稻盛和夫臨危受命,帶領日航奇跡般地起死回生。
佛學中講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其中的“精進”,其實與這句“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稻盛和夫常常拿掃地來舉例。很多人覺得掃地就是一份無關緊要的工作,所以整日懶散,甚至帶著怨氣。而有這樣一個人,每天都認真掃地,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不只掃地,還用拖把拖地,想方設法把地擦干凈,讓公司買了吸塵器,還研究怎么可以改進吸塵器,后來承包了整座大樓的清潔工作,最后甚至開了一家專門的清潔公司。
這就是精進,這就是持續努力的力量。
第三:改變的潛力,在于高目標。
有一天,虎群里有兩位虎友都說想辭職,說公司制度公司文化公司的地理位置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于是,有一位虎友呼喚大家應該有精英意識。爾后,有虎友說被嚇到了,說這是一頂大帽子。
我后來看到聊天記錄,特別欣賞這位虎友的精英意識。其實虎群目前有三個我的朋友,這位就是其中之一。她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自己就這樣做到了。她在進入一家小公司后,影響公司,改變公司,把公司從小做大,現在已經籌備上市了。
所以,為什么你不是她?
因為你甚至連想都不敢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們一定要志存高遠,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你一定要想得到太陽,這樣你會付出相應的努力,你會努力去夠著那個目標。最后,你要么真的夠著了,得到了太陽。要么沒夠著,但比身邊人跳得高了,得到了月亮。
第四:改變的潛力,在于分解目標。
目標的高遠,在于看清航向。目標的分解,在于你可以一步一步到達航標。
如果只是單純地設定一個高目標,那么你只會覺得它太遙遠了,遙遠得不真實,那就放棄好了吧。
所以一定要學會分解目標,它是高目標的孿生兄弟。兄弟二人都在,那么對孕育著二人的媽媽來說,這才是完整的。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洗碗例子。有時候要洗的鍋碗瓢盆比較多,但是必須要洗,這就是一個高目標。
這還真是一個高目標,我覺得我今天是完不成了,但晚上刷牙的時候,發現鍋在水槽里,無法刷牙,心想那就洗個鍋吧,于是洗了鍋。
鍋洗了,那鍋鏟也跟著洗一下吧,于是洗了鍋鏟。
那再洗個筷子吧,反正筷子一下就洗了,于是洗了筷子。
那就干脆把碗洗了吧,也只剩碗沒洗了,桌子灶臺就明天擦吧,于是洗了碗。
但是,在把所有要洗的洗完之后,實在忍受不了臟臟的桌子和灶臺,索性也擦干凈了吧。至此,在刷牙之前,就這么一步步地把整個廚房收拾干凈了。
通過洗碗,無意中發現原來分解目標這么重要,它就是想和做、想到和做成之間的橋梁,讓你夢想的小船到達成功的彼岸成為可能。它就像夜晚開車的前照大燈,一米一米地照亮前方的路,帶你到達遠方的終點,實現你心中的目標。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
為什么吃瓜子一小時和學習一小時,吃瓜子要容易得多?是不是你也這樣覺得?
那么再來:
如果讓你一個小時,只嗑出瓜子仁兒,但先不能吃,等最后一起吃,這樣你還覺得容易嗎?不容易了對吧?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一粒一粒地吃瓜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分解目標的過程。你吃一粒就是完成一個分解動作,直到把這一個小時的高目標完成。
同理,為什么覺得學習一個小時難?
因為你把這一個高目標當作一個整體了,一個小時,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小時,心想天啊,就靜坐那兒學習一小時,整整一個小時啊,太久了!
那么,正確的姿勢是什么?
對了,就是分解目標。把一個小時分解成4個15分鐘,或者3個20分鐘,或者2個25分鐘學習時間和2個5分鐘休息時間。
這實際上就是沉浸式學習工作方法,或者番茄鐘吧。這一類型方法的精髓是一樣的,那就是分解目標。相信我,只要你一旦開始第一個分解動作,進入第一個你自己分解的15分鐘或者20分鐘或者25分鐘,那么你就很難停下來,根本不需要那2個5分鐘的休息時間,甚至會連續工作兩小時甚至半天一天。
我自己就是這樣,難在開始做一件事,但只要安慰自己就先看個10分鐘書吧,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
萬事開頭難,但開了頭,就會漸入佳境了。
第五:改變的潛力,在于不糾結于選擇。
王小波在《寫給年輕人》一文中說: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他戲謔,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寫小說,這是和他搶飯碗。
其一,我這是寫公眾號,沒和他搶飯碗。
其二,我確實被說中了,我曾經很頭疼這一輩子的終身事業,當然我現在還是很年輕哈,只是我已經不再糾結了。
但很多20幾歲的年輕人,還在頭疼糾結之中。順便一句,我終于來到了可以堂而皇之說出這句話的年紀,嘿嘿嘿。
對于這種糾結,我只能說一句,徒勞無用。
你要真的知道自己喜歡之事,你確定這輩子非它莫屬,就像喬布斯一樣有近乎瘋狂的熱情,你無需糾結,也不會糾結。
你要是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糾結的作用,那只是浪費時間,最終也不會糾結出一個更好的選擇。
前段時間聽一個收費社群的演講,有這么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
給目前正做的事情評分,0分到10分之間,4分以下為很差,8分以上為極好。大家的分數主要集中在5-7分,很差的境遇難遇,極好的狀態也難求。
所以,如果你換一件事情,你的評分,還是在中間這塊區間,換的意義何在呢?
很多時候,我們想換一份工作,甚至換一個戀人,都是因為懼怕眼前的困難,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沒有一起變好的決心。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工作,沒有完美的戀人,如果你不愿意歷經苦難,同舟共濟,那么你換來換去,也換不來一個滿意的結果。
有一句話叫做: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該買。如果你總是淺嘗輒止,遇見困難就跑,那你的那口井,永遠只是個半成品,是不可能溢出甘甜之水的。
而如果你不去糾結于選擇,做好當下之事,生活中很多美好的際遇,自會來到你的面前,給你最好的答案,自然而然。
以上。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