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崖
《蝙蝠俠 黑暗騎士》中小丑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擅長某件事,永遠不要免費去做。”
因為,不懂得拒絕的付出,是一種”低價值付出”。那些老好人花光自己的時間精力,以為會感動全世界,卻只能感動自己。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b>
書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從出生開始就卑微小心地迎合著所有人,用盡心思博取大家的歡心,竭盡全力想要融入社會,渴望理解,渴望認同,但最終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成為真正的“人間失格”。
太宰治描繪了很多人內心里隱秘的想法。有的時候,我們不敢拒絕,只是因為害怕而已。
朋友阿木住院了,有一天哭著打電話給我。我火速趕到醫院,才知道這個挨手術刀不哭,麻藥下去不哭,再忙再累都不哭的女孩,是因為同事不來看望而傷心落淚的。
阿木覺得自己很委屈,“他們需要我的時候,哪怕手頭再忙,我都隨叫隨到。為什么我需要陪的時候,他們會拒絕我?”
我問她:“你拒絕過他們的要求嗎?每次你都心甘情愿去做嗎?”
阿木想了想,認真回答我:“我從來沒有拒絕過他們的要求。有些很不想去,可是我怕我不去,他們會生氣會失望?!?/p>
我想,阿木的痛苦和大庭葉藏一樣,來源于對一切都順從和討好。因為害怕,就滿足別人每一項要求,人家要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不管是合理的,還是無理的,最后只能變成了大家的“垃圾桶”。
這種“討好型”人格總是一味付出,但因為沒有了拒絕的成本,付出就會變得越來越廉價,而且會耗盡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被他人占據,而別人也不會珍惜。
我們要懂得,幫助別人是情份,不幫才是本分。沒有什么事情是天經地義的,當我們開口拒絕時,不必愧疚難過,因為那本來就是我們的權利。
就像伊惟楚說的,“你都不懂得拒絕,又哪來真正的朋友。”
有的時候,我們不忍拒絕,是因為面子。可是面子,也是有成本的。
同事H和媳婦冷戰一周,悶悶不樂。
原因很簡單,他自掏腰包,請假三天,熱情招待了遠道而來的發小一大家子人,一共花了七千多塊錢,臨走還給孩子發了一千元紅包。
辭職在家帶娃的H夫人發飆,是因為女兒剛好那幾天發燒了,H又不管不問。
她就不明白了,你一個屌絲充什么大款啊,招待朋友,心意到了就行。你一個月工資連一萬塊都沒有,打腫臉充胖子就不對,不管女兒更是不負責任。
H也不高興,我最鐵的哥們好不容易有個機會來找我,我能拒絕嗎?我熱情一下有錯嗎?
我勸他,兄弟重要,家庭幸福也是大事。你看的是兄弟情誼,媳婦看的是柴米油鹽。
一個男人,不應該只想著面子好看,也得讓里子舒心。
H轉頭向他發小訴苦。結果,發小輕飄飄來一句,“你早說嘛,又不是外人。我們在老家種大棚蔬菜一年都掙三十多萬。”
我們聽了這個消息,哄堂大笑,調侃H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怕失面子而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往往會使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一個人再熱心,也得有個限度,在沒有時間和能力的情況下,匆忙答應別人,只會喝下自釀的苦酒。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輸多大的面子,就能做多大的底子。面子要有,底子更重要。
面對別人的請求,要量力而行,有條件答應,沒有條件,不妨干脆拒絕,不然面子很容易掉,掉了也不好拾,那損失,就更大了。
拒絕是雙方的,既得考慮自己,也得考慮對方。如何做得恰到好處,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
書畫大師啟功名滿天下,老先生藹然可親,熱情有趣,拒絕人也是別具一格。
有一次,某知名畫商要向啟功索求作品,在門口把他堵了個正著。啟功先生沒有冷臉相對,而是笑瞇瞇地問畫商”請問有何貴干?”畫家隨口答:“我來看看您啊?!?/p>
啟功走到他的面前,身體轉了兩圈,還把腳抬了起來,讓畫商看了個夠。
然后繼續笑瞇瞇地說“看完了,請回吧!”畫商雖然無奈,也只好苦笑著離開。
還有一次,啟功先生得了重感冒,身體不適,又擔心有人打擾。索性在一張白紙上寫了四句話:"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大家哈哈一笑,也就不忍心再去敲門。
這件事被好友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知道后,華先生覺得好玩,專門畫了一幅漫畫,并在上面題字:"啟功先生,書法大家。人稱國寶,都來找他。請出索畫,累得躺下。大門外面,免戰高掛。上寫四字,熊貓病了。"
兩個老頭的有趣行為,一時被傳為美談。
啟功先生的拒絕,閃著友善、幽默和智慧的光芒,既保持了尊重,又顯示了態度,這既是認真對待自己,也是認真對待他人。雖被婉拒,大家也會樂意接受。
對拒絕來說,風趣是最好面具,里面藏著說“不”的智慧和人情練達。如果時常能在拒絕中加些幽默的佐料,溝通起來也會更溫情,更有效。
不懂得拒絕,往往出于自以為是的善良,但毫無原則的付出,不僅很廉價,而且很愚蠢。
吳孟達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大紅大紫后,迷失于聲色犬馬的誘惑。他賭博成癮,不僅耗盡家財,還欠下30萬元的巨額賭債,宣告破產。
走投無路之際,吳孟達找到最好的朋友周潤發借錢,發哥非常干脆予以拒絕,還面無表情回了五個字“你自己解決?!?/b>
被拒絕的吳孟達情緒低落,覺得發哥不夠意思,不講義氣,恨他不肯伸手拉一把自己。萬念俱灰之下,一度萌生自殺念頭。
不久之后,他重新接到演出任務,才慢慢振作起來。但發哥的拒絕,他一直耿耿于懷,經常在圈內指名道姓大罵。
十年之后,和周星弛頻頻合作的吳孟達重回演藝巔峰,憑《天若有情》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周潤發向他祝賀,吳孟達置之不理。
直到后來,吳孟達才知道,《天若有情》是發哥極力推薦他演的。得知真相的吳孟達抱住發哥痛哭,羞愧不已。
發哥卻說,“如果當年借錢給你,就是害了你。因你既不會戒賭,也不會真正站起來?!?/p>
這件事,發哥在明處是拒絕,在暗處卻是善良。這種拒絕看起來不近人情,卻是真心為對方著想。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拒絕的,是朋友的墮落;沒有拒絕的,是幫助他成長。
瑞·達利歐在《原則》中寫到:“當你培養人際關系時,你的原則和別人的原則將決定你們如何互動。擁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才會相處融洽。沒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之間將不斷產生誤解和沖突?!?/p>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你幫了別人什么,而在于你拒絕了什么。
你的拒絕,是尊重自己的底線,也是幫助別人的門檻。
一份有原則的付出,才最有價值。
懂得拒絕的人永遠是最酷的,而且拒絕永遠是通往答案最干凈利落的捷徑。
注:本文首發于“有書”平臺。
作者簡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曾在拾遺、有書、好好虛度時光、張先生說、王耳朵先生、新東方等平臺發布文章、文案。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極簡主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