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需要的層次
1、生理需要
通常作為動機理論基點的需要是所謂的生理驅力。但是兩項研究使我們有必要修正我們對這些需要的看法:
- 體內平衡概念的發展
- 發現口味相當有效地指明了體內實際的需要或匱乏
體內平衡指的是身體維持血液的經常和正常狀態的一種無意識的努力。楊對口味與身體需要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作了如下概括:**如果身體缺乏某種化學物質,人就會趨向于(以一種不完善的方式)發展處針對那種缺少的食物成分的專門口味或癖好。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并且機體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變得似乎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這時候就可以公正地說,整個機體的特點就是饑餓,因為意識幾乎完全被饑餓所控制。此時,全部能力都被投入到解決饑餓的活動中去。
當人的集體被某種需要主宰時,還會顯示出另一個奇異的特性:人關于未來的人生觀也有變化的趨勢。
2、需要層次的動力學
在動力理論中,滿足成為與匱乏同樣重要的概念。因為它將機體從一個相對來說更強的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從而允許更加社會化的目標出現。
3、安全需要
如果勝利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了滿足,接著就會出現一整套新的需要,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歸納為安全類型的需要(安全、穩定、依賴、保護、免收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對體制的需要、對秩序的需要、對法律的需要、對界限的需要以及對保護者實力的要求等)。
假如這種狀態表現得足夠嚴重,持續得足夠長久,那么,處于這種狀態的人可以被描述為僅僅為了安全而活著。
我們社會中的普通兒童以及成年人一般更喜歡一個安全、可以預料、有組織、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他可以依賴的。
在世界上尋求安全和穩定的努力還有一些范圍更廣的方面,這些方面見于一種極為常見的偏愛:偏愛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或者偏愛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
4、歸屬和愛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并且以此為中心,重復著已描述的整個環節。對愛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
在我們的社會中,從適應不良和更嚴格的病理學的案例來看,這些需要的挫折是這類案例的最普遍、基本的核心。
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愛和性并不是同義的。性可以作為一種純粹的生理需要來研究。一般的性行為是由多方面決定的,也就是不僅由性需要決定,也由其他需要決定,其中主要是愛和感情的需要。愛的需要既包括給予別人的愛,也包括接受別人的愛。
5、自尊需要
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獲得對自己穩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這種需要可以分類兩類:
- 第一,對實力、成就、權能、優勢、勝任以及面對世界時的自信、獨立和自由的欲望。
- 第二,對名譽或權威的欲望,對地位、聲望、榮譽、支配、公認、注意、重要性、高貴或贊賞等的欲望。
最穩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置物柜的來自于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聲、聲望以及無根據的奉承之上。
6、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他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要。
本書指的是人對于自我發揮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人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說成是一個人越來越成為獨特的那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
在這一層次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自我實現需要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的明顯的出現,通常要依賴于前面所說的生理、安全、愛和自尊需要的滿足。
7、滿足基本需要的先決條件
包括在無損他人的前提下的言論自由、行動自由、表達自由、調查研究的自由、尋求信息的自由、防御自由以及集體中的正義、公平、誠實、秩序等。這些條件不是目的本身,但它們接近目的,因為它們與基本需要的關系太密切。
基本的認知需要
1、認識和理解的欲望
獲取知識,使宇宙系統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世界上獲得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對于智者來說,是自我實現的表達方式。
我們必須提防那種極易發生的將這些認識欲望與前面論及的基本需要分離的傾向,即在認知需要和意動需要之間采取絕對的二分法,這兩個集團是相互關聯的而不是截然分離的。
2、審美需要
審美需要與意動、認知需要的重疊之大使我們不可能將它們截然分離。秩序的需要、對稱性的需要、閉合性的需要、行動完美的需要、規律性的需要以及結構的需要,可以統統歸因于認知的需要、意動的需要或者審美的需要,甚至可以歸于神經癥的需要。
基本需要的特點
1、需要層次中的例外
- 對于有些人來說,自尊似乎就比愛更重要??赡苁且驗檫@些人將自尊作為達到愛的目的的一種手段。
- 一些顯然是天生具有創造性的人,他們的創造驅動力似乎比任何一種反向決定因素都重要。
- 一些人由于長期在壓抑狀態,可能在余生僅僅去滿足低層次的需要。
- 所有心理變態人格是永久喪失愛的需要的另一個例證。
- 等級顛倒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一種需要長期得到滿足后,這種需要的價值就可能被低估。
- 對于表面的等級顛倒還有一個不完整的解釋:我們一直是從意識中感覺到的需要或欲望的角度而不是從行為的角度來討論層次優勢的。除了欲望和需要,行為還有許多決定層次。
- 也許比這些例外都重要的是那些涉及李想的高尚的社會準則、價值觀的例外??赡苁怯捎谠缙诘臐M足而增強了挫折承受力。
說到增強的挫折容忍力這種現象,最重要的滿足似乎很有可能是在生命的頭兩年中提供的。
2、滿足的不同程度
要想真實地描述需要層次序列,就應該在這個優勢層次序列中逐級減少滿足的百分比,而不是死板的百分百滿足一個需要后下面的需要才出現。
一個新的需要在優勢需要滿足后出現,并不是一種突然的、跳躍的現象,而是緩慢的從無主見到有。例如需要A滿足了10%,B還沒出現,需要A滿足了25%,需要B顯露出5%,需要A滿足了75%,需要B顯露出50%。
3、無意識的需要
我們稱之為基本需要的東西,通常大部分是無意識的,雖然對于某些富有經驗的人,借助恰當的方法,它們可能變為有意識的。
4、需要的文化特性
基本需要的分類還試圖重視具體的欲望在不同文化中的表面差異背后的相對統一性。
5、行為的多種動機
這些需要決不能被理解為某種行為的唯一的或者單一的決定者。任何行為都可能是多種沖動發泄的渠道,在動機決定因素的范圍內,任何行為都往往由幾個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時決定的。
6、非動機的行為
表達性行為與應對性行為之間具有根本的區別。表達性行為并不試圖做什么,它只是人格的反映。一個人言談舉止的風格,無論有無動機,幾乎總是表達性的。
有必要強調,行為的表達性和行為的目的性并不是兩個相互排斥的范疇,一般的行為通常兼容兩者。
7、“以動物為中心”與“以人為中心”
這個理論是以人類,而不是以任何低級的、并且可能是簡單的動物為出發點的。在動物身上所獲得的很大一部分發現被證明只適用于動物而不適用于人。
8、動機和病理學
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動機的內容,根據其與基本目的的接近程度,有著各自不同的重要性。一種對冰淇淋的欲望可能實際上是一種對愛的欲望的表達。
挫傷不重要的欲望不會導致心理病理后果,但挫傷根本上重要的需求卻肯定會導致這種后果。因此,任何一種心理病例理論都必須以一種合理的動機理論為基礎。
9、滿足的作用
我們的一般需要通常是在優勢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因此滿足問題在動機理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某種需要一旦滿足,就不再起積極的決定作用或者組織作用。
處于這種考慮,可以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在任何一種基本需要受到挫折時,很可能表現出病態,或者至少不如健康的人。健康人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充分發展和實現自己潛能的需要。
10、功能自主
高級基本需要經過長期的滿足后,可能變得既獨立于它們的更強有力的先決條件,又獨立于它們本身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