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得到”APP,每日聽書欄目《知道做到》的收獲
首先將音頻內容進行整理(想看錄音講稿的同學可以直接看文章最后的附錄):
這是一本關于“知行合一”的書,面對“如何從知道到做到”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這樣的步驟:第一步,知道這個事情是什么;第二步,找到正確的方法;第三步,按照這個方法執行到位。只要方法找對了,如何做到自然就解決了,而找到正確的方法正是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特別容易忽視的方面,也是本書講解的重點。
作者指出,阻礙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的有三個因素:信息過載;消極過濾;缺乏跟進。用白話講更容易理解:人們面對海量的信息不加取舍,而且更容易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新鮮事物上,滿足于了解它們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而且對于它們,尤其是與已有知識有沖突的,大腦會不自覺地進行“消極過濾”(即對新的事物采取拒絕和防御的態度),在知道、了解了新鮮事物后,便會撇下這些,繼續尋求更新的事物。
相對應的解決辦法也有三種:精要主義,綠燈思維,持續跟進。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要根據自身的時間和精力篩選出少而精的知識,供自己學習,做法可參考《精要主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保證頭腦的開放性,可參考得到APP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有關“元認知”的文章及相關書籍,如《邏輯思維入門》。學完以后并不算結束,而是真正萬里長征的開始,也是“做到”的最重要環節,這里需要掌握三個原則:指導、支持、問責。真正精華的知識是需要反復琢磨和理解才能消化的,這就是“跟進”。
在聽十遍之后,可以很很容易發現,書中大部分的內容并不是“原創”,但作者把這些概念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并經過實踐的檢驗,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從認知,態度,行為三個步驟作改進,每個階段不斷地重復,間隔重復。詳細說來,認知上的改變,是以自己的“認知”為“認知對象”,改變原有的不恰當的地方,使自己能以合理的方式和角度去認知新事物,從而得以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它。在行為上,有了頭腦的指導,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演練和重復,直到“做到”、“有結果”。
這對我們有什么幫助呢?以下是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從聽《知道做到》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要把注意力和精力從不斷追求新事物(包括知識),轉移到對已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深度上。任何有價值的新事物都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新事物,我們開始只能明白“是什么”,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道理。如果想徹底地讀懂新事物,并且為我所用,就必須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復”地認識和思考來達到目的。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以下幾點,第一,讓基本功更扎實。認知,態度,行為,三方面的改進是從知道到做到的必要條件,而這三個方面的反復錘煉,可以讓人擁有更優秀的認知品質,以更恰當的態度對待不同事物,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這樣,可以提高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力,“做到”的難度相對也就降低了;第二,徹底了解新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每一個道理的背后都有相對應的邏輯和因果,想要弄清楚,必須要抽絲剝繭,反復思考,不斷印證。這個過程比較困難,所以才會說掌握一個新的知識并不容易。第三,對掌握更新的事物會有幫助,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它的內在,事實上是一座金字塔,最上層是我們看到的“表像”,我們看不見的是一層層支持事物成立和發展的邏輯和因果,雖然事物與事物之間可能很不一樣,但支持它們的最底層邏輯和因果卻是相似的(可以理解為不同“元素”的排列組合),通過不斷地重復,掌握了分析事物及其發展的背后邏輯和因果的“套路”,以后在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極大地節約時間;第四,積累“數據庫”,“看透”了一個個事物,一個個支撐事物及其發展的底層邏輯和因果之后,將它們儲存在頭腦里,待達到一定數量級之后,你就會慢慢發現事物背后的發展變化規律(可以稱之為“道”),那就是無限接近于世界的本源了,人也就離“圣人”不遠了。
這本書越聽越有一種想要讀它的沖動,我準備行動了,你要不要一起來?
附錄
錄音講稿
關于本書和作者
本書是《一分鐘經理人》作者肯?布蘭佳的最新力作。
《知道做到》這本書從根本上剖析了“知與行”之間存在的鴻溝,并給你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教你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實現知行合一。
作者有三個人,他們是肯·布蘭佳、保羅·梅耶、迪克·盧赫。
肯·布蘭佳:是享譽全球的管理大師,同時也是作家、演說家和商業咨詢顧問,被譽為當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他曾寫過多部暢銷書,其中《一分鐘經理人》發行了超過25種語言的譯本,締造了總銷量逾1800萬冊的佳績。2005年,作為史上著名的25個暢銷書作家之一,他被列入亞馬遜名人堂。
保羅·梅耶:是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自我完善產業的著名先驅者和領導人,美國成功激勵學院的奠基人。
迪克·盧赫: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動機論演說家,著名的顧問和天才培訓師。
本書核心觀點
從知道到做到,關鍵在于“重復”。
要實現從知道到做到,正確的流程應該是:
1、我知道這個事情是什么
2、我有正確的方法去執行(容易缺失的環節)
3、按這個方法執行到位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最容易缺失的環節,這個方法的關鍵,就是兩個字“重復”。
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間隔性重復,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不斷地重復。
這本書講兩件事:
1、為什么知道了卻做不到?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2、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個步驟
一、阻礙從知道到做到的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1、原因一,信息超載
WHY:
人們會習慣性地不斷獲取新事物,而并不將其付諸于實踐,從而導致信息超載。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會認為獲取新事物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但事實上,重復閱讀或者練習過去已經學到的知識,帶來的價值非常大。比如:通過間隔性重復徹底讀透少量資料對人心理所產生的影響,要超過泛讀20本書所產生的影響。
HOW:解決方案是“精要主義”
從改變認知的角度,精要地學習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多而淺地接觸大量信息。
做法:專注和重復。
要想掌握某個知識,必須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通過間隔性重復,直到將其完全吸收。(參考得到音頻《精要主義》)
2、原因二,消極過濾
WHY:
大腦學習知識的時候有個消極過濾系統,用消極心態建立防御機制,在無形中阻礙了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態度。
HOW:解決方案是“綠燈思維”
從改變態度的角度,去接納一新事物。強迫自己在出現慣性紅燈思維之前,先提出綠燈思維和黃燈思維。
做法:站在別人的視角思考,重復思考其觀點的價值所在。
先積極認可一個新觀點、新方法的可行之處,再提出進一步的建議,最后再拋出可能存在的危險。在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時,告訴自己“我聽到的這個觀點,看到的這個信息,肯定是有價值的”,同時逼自己去找出別人這個觀點的價值。
3、原因三,缺少跟進
WHY:
很多人在接觸了新事物后,沒有制訂一個跟進計劃,結果是很快就恢復了舊習慣而沒有任何行動和改變。
心理誤區:認為采取一個行動重要的是掌握新的知識。所以人們寧愿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新事物,但是卻不愿意花一點點時間去跟進之后對知識的應用。
HOW:解決方案是“持續跟進”
做法:指導——支持——問責,并重復步驟。
有足夠的指導,告訴自己怎么做,然后在做的過程中給出支持,不斷去反饋幫助,最后問責,做得好的激勵表揚,做得不好的要反饋改進。
二、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改變認知,知識層面的轉化(精要的學習)
第二步,改變態度,積極思維的轉化(訓練綠燈思維)
第三步,改變行為,跟進系統(一套具體詳實的跟進計劃)
每一個步驟都花時間重復,間隔性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