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聽老師話,要聽父母的話,要聽領導的話”,“不要犯錯,不要失敗,不要挑戰權威”,這是當下我們教育孩子最大的失敗的地方,時時處處都希望孩子聽話,要成功要勝利,要活出“別人家孩子”的光芒。
聽話的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不敢去挑戰權威。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如此,有誰有動力去做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為什么我們那么擔心孩子不聽話,為什么我們要打著愛孩子的旗幟去限制孩子尋找真正自我的嘗試。
我們究竟在怕什么?我們走過的彎路,陡路為什么就妄想孩子不要去走呢?我們怕孩子吃苦吃虧,孩子就能不吃苦不吃虧了。我們一次次幫孩子抵擋住風風雨雨,我們孩子就能不遇到風風雨雨了?
我們的孩子今令我們不開心,或者是頂撞我們,就住定孩子未來無法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過不好自己的一生了。
我那么操心傷心,我們真的就是對的嗎?我們是否是剝奪了孩子獨自探索世界的權利?
回想我們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又何嘗不是對抗過父母對自己的教育。
記得很小時候,那是一個暑假,自己拿了母親的一塊錢還是多少忘了,私自買了一把喜歡的紙扇子和冰糕。
自己知道未經允許拿父母的錢是不對的,但抵擋不住夏天漂亮紙扇子和冰糕對一個渴望得到它們的少年的誘惑。
為了逃避父母的追問和棍棒教育,一個人不敢回家。天黑后,等父母來找自己,估計就不會那么重的說教自己。畢竟在一塊錢和孩子丟了,孰輕孰重,家長還是更有判斷力的。
結果真是這樣子,自己以較小代價得到或享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有時候的聰明就用在與父母的的斗智斗勇上。但是那次事件后,父親嚴訴的說到,偷拿父母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算本事,要有本事自己好好讀書,以后自己掙錢愿意買啥就買啥,想給誰買就給誰買。
本來一件壞事,卻變成了激勵一個人從內心深處去努力奮斗的好事。
一位智者曾說過,命運的改變是從事情發生后自己的心態變化開始的。借事煉性,普通人在于結果,圣賢更看重初心,起心動念沒有。
鼓勵創新,就是要孩子敢于試錯,敢于挑戰權威,并寬容失敗。提升孩子們成長的路途上的自信心,敢于直面問題或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