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家昌老師您好,很高興這次有幸能夠做您的專訪!
家昌:您好!各位師友好!
記者:家昌老師,涉足藝術領域這么多年,請問您是怎么評價自己的?
家昌:我覺得,用一句話來概括,也許可以這么說,“我是一個在天空種地的人”。
記者:哦?您為什么這么說,我不太明白?您能具體解釋一下么?
家昌:每個人都頭頂著一方晴空,都有自己的夢想,藝術就是我的天空。我活在藝術的世界里,與無邊無際的云層相伴,翻云、拌肥、撒播種子,日復一日,樂此不疲,追逐自己的夢想。
記者:家昌老師,您說得非常有詩意,這就是您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么?
家昌:見笑了!境界談不上,就是比較執著吧!多年來,我沉浸在藝術的天空里,播種一種心境、一種實現、一種修行,期盼自己種下希望、結出碩果。
記者:家昌老師,您這么年輕就已經有了現在的成就,說明您相當有天份!
家昌:天份?哦,我有能耐得住寂寞的天份!哈哈!
記者:家昌老師,您是怎么看待藝術的門戶之見的?您對藝術的理解是什么?
家昌:我以為,百花齊放才是自然的本真,百花齊放也才能春色滿園,門戶之見不可取。藝術是多元的,應該給予更多的包容、理解。就像有人喜歡吃素,也有人喜歡吃葷一樣。既然個人喜好不一樣,藝術評判標準自然也就不同。用兩種計量單位的卡尺去丈量同一藝術,擦槍走火在所難免!我一直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也一直默默追尋自己心靈的方向。我深知:你畫的不是別人,是自己!我以為,藝術家“不是正常人”,得要有脫光了讓人看的覺悟。作為藝術家,人們往往會出于各種原因審視著你,甚至近乎苛求、挑剔。他們也許是為了打壓你,也許是為了抬高自己,也許是確實不太懂藝術,也許是為了壓低作品價格以牟其利,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幫你、為了成全你。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要有強大的內心!你不僅要聽得進別人的話,還要堅持做你自己。有人會好心地告訴你向東走,但同時也會有人叫你向西走。到底向哪兒走?是聽從還是堅守?這是個問題!可也不是問題!就像有人對你說:“你媳婦不賢惠,換了吧!”這婚離還是不離?日子過得好就不必離,日子過得不好,你就得研究研究。對藝術的堅持,有時就像一場婚姻,是否合適,只有自己知道。
記者:家昌老師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藝術的?您認為傳統應該何去何從?
家昌:有些人說傳統文化過時了,或者解讀為:現代藝術很時髦!我不掩飾自己對傳統的喜歡,這除了血脈里的傳承,還有靈與魂的共鳴。或許,這種妙而不可言的感覺,就是宿命,就是傳說中的本能,就是冥冥中的注定。我希望玩現代藝術的朋友和畫廊能夠給傳統藝術一些空間,這里說的不是賞口飯吃。我以為,從本質上說,藝術不應該追逐市場,不是什么好賣就畫什么。藝術就是藝術,自己喜歡就好,其他的屁都不是!我說的給傳統藝術一些空間,是因為,藝術是百花齊放的,不應該以一己之好惡蓋而論之;藝術是百家爭鳴的,不可能模式化,更不可能“軍事化”!藝術崇尚個性,應該畫出你心中的自我。不然,若干年后丟進歷史的長河,后人會說:看那頭虎視眈眈的領頭羊,后面跟著一群傻羊!不然,后人會指著我們的作品,搖頭笑笑:那些人,他們是不懂藝術的一代!
我在宋莊遇到過一些已經闖出點兒名氣的畫家,老是不服,說中國畫完了,太陳腐、太守舊,跳不出老一輩留下的框框,根本不知道當代藝術為何!我告訴他:“這是一個怪咖時代、小審美時代。現代藝術是挑戰傳統審美,挑戰傳統思維,挑戰審美極限,挑戰傳統古板的思維定式,對視覺印象與傳統觀念的一種顛覆。”他說:“呀!這你都知道!那你咋不變?”我說:“英語有句話叫Think out of your box,意思是跳出你的固有思維。你的想法我明白,可你想過你變了嗎?你真的變了嗎?你從中國人玩的框框跳出去了,去哪了?跳到外國人玩的框框里,中國人沒看過,說‘哇塞,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嗎?外國人不一定這么認為!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創新,國人看不一樣,外國人看可能更新鮮。我們聊的是藝術,更是哲學,你自己去體會吧!”
記者:家昌老師,從您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您對藝術的熱情,正如張有清老師評價您的作品時說,“熱愛生活,取法自然,觀察入微,在熟悉的視野中發現、提煉藝術美。”對此,您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嗎?
家昌: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尋找到生命的真諦,希望以手中的畫筆為同行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光明,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愛的力量。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自己的狀態:“不慕錢錦,安守淡泊!鑄劍為鋤,耕耘寧靜”。近年來,一些喪失藝術原則、閹割藝術本性乃至充斥負能量的作品大行其道,有的還被推到所謂“中國當代藝術的巔峰”!甚至炒作出了天價!有人說,時下有一股勢力,以樹立偽藝術來擾亂當代青年人。在浮躁、追名逐利的時代,這種藝術導向正迎合了耐不住寂寞的年輕人的心態。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幕后推手,但我知道,這樣的藝術確實影響了很多人。而我則始終認為,真正的藝術無所謂好壞,就像槍炮,看你怎么使用,用于保家衛國就是好,用于殺人搶劫就是壞。藝術家應該有社會良知和道義擔當,藝術品是藝術家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藝術家,只能生產行尸走肉。如果為了獵奇,為了取悅,為了媚俗,而一味地用作品傾訴自己矯情式的壓抑,把負面情緒帶給觀者,把有的沒的(人生感悟與藝術加工)一股腦兒倒給觀者,這是不負責任的行徑。觀者不是垃圾桶!不要像怨婦一樣一味抱怨,須知,新奇過后,觀者更需要愛、更需要美。愛與美方為永恒。獵奇是一時的,所以,那些充斥負能量的作品注定不能長久。那些靠獵奇而生的作品更適合給沒看過的人,觀者多看兩眼也就不想看了,剩下的就只有感嘆:太他媽值錢了!我不欣賞抱怨的藝術,不欣賞負能量的藝術,我更喜歡美的藝術、愛的藝術。大愛無疆,惟有愛的藝術,才能長青,才能不朽,才能永恒。愛,是一種溫暖祥和的感覺。它使人平靜,能讓饑餓的人有飯,讓漂泊的人有家,讓爭戰的人休兵,讓殺戮的人放下。愛,引領我們回家看望年邁的父母,讓我們深情地抱起天真無邪的孩子,撫摸一下搖著尾巴的小狗,牽起愛人的手,給默默守護你、照顧你的人一個微笑。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愛,是我心目中為藝術賦予的生命,是我永不懈怠的追尋……
記者:謝謝家昌老師接受此次專訪!在和家昌老師的一番交談中,能讓人感受到家昌老師的藝術情懷、對藝術的執著。正如家昌老師所說,他是“在天空種地的人”。家昌的藝術理念,以及他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簡單、自然而干凈的藝術”,如同著名評論家邵大箴先生在家昌畫集序言中指出:“家昌先生曾在其著述中稱其屬于‘典范式美學’。典范式與程式化意味著觀念和技巧的成熟與完美,不僅是歷代藝術家長期實踐下思想與經驗的積累,而且承載和傳遞了歷代哲人的智慧。”為此,邵大箴先生熱情鼓勵:“以家昌之人生經歷、涉足藝術門類之廣博、內心之沉靜,以及面對藝術之癡狂,必將在藝術的道路上大有作為。期待他不斷有新作問世!”我們相信,家昌老師,這位“在天空種地的人”,一定會在藝術的天空里收獲更大的夢想!
【鏈接】家昌簡介
1981年,出生于內蒙古,蒙古族,別號:蘭、蘭公。國家民族畫院院委、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理事、中華慈善總會理事、榮寶齋藝術顧問、高級陶藝師、著名設計師、畫家、雕塑家。自幼學藝,少時受啟功、黃胄、李琦等多位書畫名家指導。師從黃賣九、曹德兆、溫國良、張有清、張慧斌、馮杰、張玉東、王林旭等藝術巨匠,涉足藝術門類廣泛。早年,負笈英倫,游歷歐美,廣聞博見,研磨技法,與眾多國際大家交流藝術理念,深受東西方文化雙重影響,后醉心于中國傳統藝術,癡迷并致力于將東西方文化完美融合,以中國文化基因,融入國際語匯,展示傳播中華藝術,為中國藝術的國際化貢獻一份力量。他由此被業內摯友和國際友人親切地稱為:中國傳統藝術守望者!其作品受到評論界廣泛贊譽,并得到社會民眾的喜愛。他無窮的好奇心與豐沛的創意能力,使他成為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中文名:家昌
英文名:OZ
別名:蘭公
國籍:中國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內蒙古通遼市
出生日期:1981年
職業:藝術家
主要成就:中國傳統藝術守望者、國家民族畫院院委、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理事、中華慈善總會理事、榮寶齋藝術顧問、高級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