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常掛在嘴邊的“迷茫”、“懶癌”,我更傾向于稱之為“無力感”。
因為不論是感到“迷茫”,還是不幸罹患“懶癌”,最終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要么是根本不知道該干什么,要么是明明知道該干什么,卻一直拖著不肯去做,總之,最終的結果都是什么也沒有去做,也什么都不想做。究其更深層面的感受,其實是對現實狀況的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每個人都會有,也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間或地重復與發生。
這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恥,因為人生本就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旅程,而途中什么樣的狀況都有可能發生,當事情的發展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甚至是與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時,我們會感到對生活的不可控制,這時“無力感”便會油然而生。
我們先是自我否定,進而自我懷疑——這勢必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面對氣勢洶涌的痛苦的感受,大家更喜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從痛苦的身邊繞過去,而不是去面對它,感受它。于是大家會選擇去睡覺、上網,或者打游戲——以一種我們更容易掌控的方式來面對無法應對的“失控”。
我們將時間用最簡單易行又倍感舒適的行動去填滿,這樣就可以讓我們不去面對痛苦的感受。
我們逃避了面對痛苦的感受,但同時,我們也逃避了問題。
感受可以暫時性地減輕甚至是消失(其實是被壓進了潛意識),問題卻依然還在。
等我們揮霍了大量的時間試圖去沖淡自己的痛苦,等回過頭來卻發現問題依然還在的時候,更深的“無力感”會再次襲來,甚至還會伴隨著懊惱和恐慌,這種感覺比單純的“無力感”更讓人難以承受,于是繼續逃跑,繼續去睡覺,上網,打游戲,如此循環,我們將自己封閉在了自己構建好的狹窄的舒適圈里——“懶癌”和網癮便由此而生。
而當大家感到“迷茫”的時候,一般不是沒得選,就是選擇太多,無法抉擇。不論是哪一種,二者在實質上都是一個層面的問題,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的極端而已。
短期或偶爾的“無力感”可以讓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準備下一次的整裝待發。而如果長期地任由自己陷于“無力感”而無法自拔,則是當了問題的逃兵,是對現實的繳械投降。
我最喜歡的心理咨詢師武志紅在他的書中曾說:悲傷,是完結悲傷的力量。我想,這樣的邏輯,對于“無力感”同樣適用:承認無力感,是完結無力感的唯一途徑。
“無力感”只是一種感受,你在這頭,產生它的問題在那頭。
它可能會令你不舒服,但當你承認它,面對它,審視它之后,它會引領你找到牽系在“無力感”那頭的根源問題之所在,而這恰恰是你需要著手去解決的。
要解決問題,必須要走先出自己構建的舒適區。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或感受,如果你宅在家里或宿舍不愿意出門,那么待的時間越長反倒越覺無力。而當突然有事不得不出門的時候,走出門外的你馬上會滿血復活,精力無限——走出舒適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難。
或許,在這點上,我們不妨向《海底總動員2》里的多莉學習——當不知該如何去做的時候,不如先開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你會找到你想做的事情和方法。先從你喜歡做的事情做起,從容易實現目標的事情做起。
而只要你一旦開始,便播下了行動的種子,具有了沖破堅石的力量,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也未可知。
面對無力感,只要你愿意開始,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