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養孩子是為什么?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是為了讓他們來彌補我們的缺憾?或者是為了讓他們替我們爭光?我想這些都不是,至少能夠打開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他們是我們愛情的結晶,我們想要的是他們幸福。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越來越功利,以至于幸福的標準最終演變成有多少錢。而有多少錢也預示著著有多成功,似乎越成功越幸福,看似沒有任何關系的兩個詞被硬生生的扯到了一起。
而這樣的做的直接受害人就是我們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成功,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路拼殺而上,在一個大的社會范圍內經歷著嚴酷的競爭,好像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被整個社會承認,才是成功者。
成功是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將如何?其實這個問題經不住幾次追問,事實上,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的人都是成功人。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后,友人向他母親祝賀說,“您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很驕傲吧!”總統母親很平靜的說“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小兒子,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同樣也讓我感到驕傲。”這是美國母親對于成功的定義。而中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成功很多家長不惜強迫孩子去學自己不喜歡的功課,做不喜歡的工作。而孩子喜歡的功課,往往會因為家長覺得沒有前途,而被扼殺在搖籃里。
麥當娜是大家很熟悉的美國歌手,演員,導演,曾獲得第18屆全美國音樂獎最受歡迎舞曲獎,最佳音樂劇女演員獎。一天她在網上爆出她最幸福的九個瞬間。
五歲的時候,父母出外做工,我被寄放在外婆家。外婆家沒有電視,我隨老人每天都早早睡下。有一天,我在睡夢中被人輕輕搖醒,睜眼一看,是媽媽!她下班回來,特地繞到外婆家來瞧我。
父母有八個孩子。有時我不得不到鄰居家去住。天亮,身邊女孩的媽媽過來抱她,并吻她的臉,順帶也吻了我,并把我吻醒了,但我仍裝著睡著的樣子。
十歲的時候,爸爸駕車帶我們去公園游玩,老七、老八在方向盤前搗蛋,惹得爸爸又惱又樂,我躺在后座上對著天空大聲唱歌。
一個寒冷的冬夜,窗外下著雪,我跟中學的男友在密歇根州底特律附近的海灣城,圍著紅紅的火爐,喝茶親吻,渾然不知世事。
帶著35美元,孤身一人去到紐約,不知前路如何,在等待格雷厄姆舞蹈團回話時,遛到時代廣場曬太陽,竟然睡著了。那是記憶中少有的輕松時刻,沒有任何固定的日程安排。
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把自己賺的幾千塊錢難為情地拿出來給父母,說這是給你們的,長這么大第一次……錢不多……爸爸愣在那兒,媽媽偷偷掉淚。
和妹妹一起給她一歲多的女兒喂食物。
帶兒子看兒童劇《迷宮》,他很興奮,第一個把鞋子舉起來。
躺在床上,一側是老公,一側是孩子,他需要我,孩子也需要我。
一個世界級的樂壇天后,在回憶自己的幸福時,找到的竟是這些最不起眼的東西。麥當娜的老板看后很不解,他派記者重新寫一篇扭轉局面的新聞出來,但是記者病倒了,回到自己母親家養病,回來的時候,他向自己的老總遞交了辭職信,并說了這樣一句話,幸福確實是這樣一位客人,它除了不喜歡出現在非凡顯赫之處,它愿意出現在任何地方,尤其愛出現在普通的交往中和不起眼處。
有人說幸福就是每天早晨醒來一看表,竟然還能再睡半多個小時。幸福就是你生病了,躺在床上。這時電話鈴響起,那頭傳來一聲:中午吃什么,我去買??
也有人說幸福就是你好長時間沒回家了。某天你回到家,家里早給你留了你最愛吃的東西,盡管有好幾個已經放壞了。
而此時孩子的幸福也許就是周日從補習班回來之后,短暫的休息時間,也許就是你不經意間露出的一點點的笑容,也許就是你無意中多加的一個菜。
其實幸福很簡單,它就隱藏在身邊的小事里,并不因為你成功或者是失敗而多一點或者是少一點。
所以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這樣一種觀念: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為外界的評價所困擾,產生自給自足的幸福感。”
首先,要讓孩子從小懂得,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會更幸福
現在的網絡和電視媒體不加區分、一股腦兒地將各種成人的問題赤裸裸地展現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對“幸福”產生了諸多困惑,十一二歲的孩子甚至也會問“人活著是為什么”。我覺得,類似問題不是孩子思考得來的,而是現代媒體立體化地灌輸給孩子的,他們的心智還不足以思考這些問題,不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尋找,人生是一個過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課,撒下一粒種子,不懂得等待,是不會看到它開花結果的那一天的。
其次,愛孩子,請給他更多可能性
中國不乏對應試教育中技術化、程式化的東西掌握得很好的學生,但是大學生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是一個轉折的信號,它讓人們逐漸領悟到: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實的本領,而真實的本領往往來源于熱愛,一個人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所在。真正愛自己的孩子、與孩子朝夕相處、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做到這一點并不是那么難,很多家長為此焦慮是因為他們封死了很多可能性、過于急功近利,當一個孩子說他想當救護車司機時,往往當場就會被家長斷然否定。很多家長認為只有科學家,藝術家,那些看起來無比高雅的職業才應該被當做理想的職業。
我覺得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利選擇其他道路,當孩子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讓家庭環境惡化到無藥可救的地步。社會需要各種職業,職業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的都是光榮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前程,所以我們提供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但是他的人生路還需要他自己去走。如果能選擇一個他熱愛的職業,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奉獻一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不要再去阻擾他的夢想,盡管他的夢想看起來有些許的卑微。就像海龜博士生回鄉撿垃圾一樣,雖然看起來很卑微,但是出于熱愛,我想在不久的將來,她一定會把它做成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業。
再次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
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有完整的體驗。失望、失誤、失敗,傷痛、傷感、傷痕,自有他的價值,不必人為地營造一片虛假的生存空間,因為生活是實在的,生命也要經過磨難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