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已經是二十年了。這二十年里,我經常會夢起那兒,會不經意間想起那兒。因為在無為師范的三年的時光像鉆石鑲嵌在記憶深處,那么光彩奪目,那么令人魂牽夢縈。
1998年的9月,我踏進了黌門,對于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縣城的我來說,這兒的一草一木都是令人激動不已的。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校門,古樸卻不失莊重,莊重卻不失氣派,這樣的古建筑雖與門前這條無為最繁華的西門大街都點格格不入,但卻更顯示它的獨特魅力。那校門似乎宣誓著這兒學子的獨一無二,宣誓他們的出類拔萃。當時能考進這所學校,都是當時鄉鎮屬一屬二的學生。于是黌門成了我對無為師范的第一印象,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驕傲。
走進校門,我看到了那些優秀的教師,他們每個人都像是民國時期走來的大師。或睿智,或文藝,或平和,或倜儻,他們是我仰望的山,給我依靠,催我奮進,那是我追求的高度。在這兒,你可以學習各種知識,這些知識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顆都是千錘百煉而來。我們學習了高中的課本,我們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我們拿起了原先沒有拿過的畫筆,我們撫摸了從來沒有看過的樂器。我們學普通話,我們練"三字",我們在這兒一點點進步,一點點達到我們想要的高度。這高度足可以讓我們以后進入工作崗位后,輕松地應付各種教學活動。很多年后,經常有校長說起師范生,說我們是"萬精油",學校缺什么老師,我們就教什么學科,而且最終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這一群師范生們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那些優秀的老師們,他們所傳授的知識使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上受益終生。
走進班級,我結識了很多同學。我們都是一群來自農村的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我們選擇當一名師范生,一名投身農村教育的師范生。說真的,當年我選擇考師范,更多的原因是當時師范生包分配,這對于當時家徒四壁的我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雖然后來看到我初中有的同學上了高中,考了比較好的大學,我也曾羨慕過,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當一名師范生,更沒有后悔當一名教師。我熱愛自己的事業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那種來自工作上的成就感,是任何沒有經歷的人無法體會到的。我愛和孩子們在一起,當你看到在你的教育下,他們一點點進步時,你感覺世界因你而精彩,你會感覺自己活著的價值。因為我來過,我給世界留下點什么。而我,還有我的那些同學。他們在無為師范的三年,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今,當我看到那些優秀的校友時,他們雖然后來有的沒有從事教育,但他們的實力證明,師范生都是好樣的。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師范生,我覺得是精進。這兒的校園雖不大,但你在這兒的任何地方,都會看到這個詞的身影。那是櫥窗里的一幅國畫,當你駐足欣賞時,你疑心這是出自哪個大家之手。可誰知道,這是一個農村娃的處女座呢?你是不是會在教學樓旁邊的操場上,看到那些熱血沸騰的青春在跳躍,那是青春的另一種燦爛。你是不是聽到那個來自藝術樓的琴聲,這是個周末早晨,可這琴聲似乎沒有因此而休息。你是不是會在半夜看到那閃爍的燭光,雖然這些學生有著包分配的未來,但他們永不停步的努力正張揚著師范生的精進。
走出學校,或許你看到了初戀青澀的模樣,或許你看到青春愛美的身影,或許你看到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熱情,可這一切,難道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嗎?
時間來到了2001年,我們一屆師范生畢業了,我們必須回到自己的家鄉。這種與無為師范的關系似乎注定要成為一個即將升空的風箏,而那牽著我們的線就是我們在無師的三年時光,不管我們飛向何處,達到什么什么高度,那根線將我們牢牢牽引著。
再回首,已經是2021年,我們畢業二十年了,當年的少男少女都已不再年輕。我們在教育事業上發光發熱,雖然不耀眼,但我們從不懈怠。今天,當我聽聞母校校慶七十周年時,塵封的記憶再次被打開,那個黌門,那些老師,那些同學,他們都一一清晰地浮現在眼前。歲月帶走了青春,卻帶不走我對母校的熱愛。感謝母校,因為有你,我的人生多了一份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