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紀錄片的安利微博一直默默躺在收藏夾里,今天在清理收藏的時候,看到也是“擇日不如撞日”,打開了第一集。整部紀錄片只有3集,一集大約50分鐘左右。主要記錄了故宮90周年特別展出前期,木器、青銅器、鐘表、陶瓷、漆器、書畫、鑲嵌、織繡的修復過程以及這些修復大師的工作狀態。看完后“匠人精神”四個字,在心上狠狠的烙下烙印。
雖然只是平平淡淡的敘述,沒有添加任何特效畫面,但是依然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這種感動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沖擊,如同細絲一般鉆進身體,盤踞在心里再也無法斷絕。在觀看的過程中,幾次幾近落淚。在這種感動中,有對游客在觀看展覽時并不知道這每一件文物背后修復時耗費的巨大心血,以及對原本并未展示出理想效果的心疼;自然有對古老修復技術的失傳或者面臨失傳自己卻幾乎無能為力的惋惜;但也有油然而生的崇敬的心情,以及現代科技的應用讓提高修復準確度的驚喜。
在故宮工作似乎是悠閑的,每天8點上班,5點必須下班,因為恰恰需要“慢工出細活”。每天清晨保衛處的師傅都會打開7道大門,而這些修復大師也要經過嚴格的打卡制度才能走上工作崗位,開始一天的工作。一道宮門便是兩個世界,每一天,這些修復大師在古與今之間傳說,對話,透過他們的高超技藝,才能給予我們與古代燦爛文化的接觸機會。
印象最深的是鐘表修復——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鐘表的修復技藝,是故宮唯一綿延下來的修復技術,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總表組的王津老師和徒弟亓昊楠就是主要負責這一對巨大鐘表的修復。鐘表修復難的不是恢復走勢功能,而是是需要恢復演示功能,比如,雞能夠啄米,狗能夠扭頭翹尾巴,織布會轉動,門能自動打開,鳥會抬頭展翅,河水活了,河兩岸的人形態各異,布景變遷……。歷史八個月的從每一個零件開始的精心修復(甚至連空氣濕度都會影響修復進程),我們才能看到當年乾隆皇帝所能看到的演示狀態。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片段是,王津老師在鐘表展上遇到了以為來自臺灣的大收藏家,畢竟收藏各有千秋(雖然一個是個人收藏,一個是歷代皇家收藏),王津老師不否認收藏家的一些“好東西”,看似與世無爭,但在最后依然淡淡的說“故宮的鐘表收藏有一些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足見匠人精神的儒雅可愛與看透世事的泰然。在片段最后,王津老師走在鐘表館,與無數游客擦肩而過,我很好奇,如果當這些游客知道原來鐘表館里大部分的鐘表修復都是出自自己身邊這位擦肩而過的“平凡者”之手,他們會說什么、心里會想些什么。但是最揪心的是王老師走在曾經修復的鐘表前,對著鏡頭描述某一個鐘表演示時會出現什么效果,如河做到的;當回憶修復的時間,內部的構造,當時的情形時感慨萬千;同時他也說道,這些鐘表的演示功能已經修好卻不能讓它們“活起來”,“活的”的感覺和靜止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微微咋舌嘆息道“看著都有點心疼啊”,畢竟“費那么大勁修的”,眼神充滿了疼惜,雖然似乎只是不經意的口吻,但我們都知道,這不僅僅是“有點心疼”能夠概括的。
另外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便是
緙絲工藝——為了修復“出門見喜春條”
。這個工藝我應該是第一次聽說,之前也只知道各種織繡錦緞,其實,緙絲工藝僅限于皇家,皇帝的龍袍用到的便是這種工藝,“緙絲的作品完成以后,只看到緯線的圖案,而看不到經線,有一種雕刻的立體感,這也是緙絲名稱的由來”,無比繁復。一直在緙絲的陳楊在紀錄片里說,自己只能光著腳蹬織機,而現在蘇州的年輕人都忍受不了緙絲,因為太費時間和功夫,還費眼;“
現代人已經不會再選擇這個了
”,她無奈的說過,同一個工作組的年輕人并沒有人選擇過來看她(至少在錄制的時候沒有)。看到這里,心里一緊,生怕這樣的傳統工藝后繼無人,同時也感謝陳楊,以及向陳楊一樣為延續傳統技藝不辭辛勞的匠人們。
除此之外,每個修復工作組都有讓人動容的細節。在整部紀錄片中,很多修復專家都說“一定要坐得住,沒有耐心的不適合這一行”,幸虧有他們,溫潤樸實的匠人品格,才成就了今天的故宮博物館。除此之外,整部紀錄片也充滿了生活情趣,偶爾工作組之間的同事開開玩笑,彈彈吉他,或者到院子里給清朝人種下的果樹澆澆水,給或許是御貓的后代喂喂食,或者秋天到了去打一些秋熟的杏子。這些樸實又溫厚的生活方式,讓故宮、故宮的文物都富有詩意和溫度,不再像曾經那樣冷冰冰的了。
感謝,感恩,感動于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一群人,傳承著中國匠人精神。
附上第二集屈峰老師的一段話: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里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里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么價值。
2017.02.13